一、古代对光明的雅称
1、“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3、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4、上地分校:小营西路清河大楼D14二层
5、古代有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官职,司马的职能是什么?
6、“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7、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有时也指官员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
8、240不言而喻: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
9、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唐·李益《杂曲》
10、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11、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12、一般古文叫“辰”或“星辰”若是多星可叫“天汉”“银河”“星宿”大致都与现在念法一般。北斗七星:在北天有排列成斗(杓)形的七颗亮星。我们常称它们为北斗七星。这七颗亮星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前四颗星叫“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星叫“斗杓”“斗柄”。
13、清朝最美丽的皇后,在历史上只存在两年,怀着孩子被赶出皇宫
14、鹤轸,拼音是hèzhěn,是琴的代称。
15、阿波罗是一个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的外表端庄、威严。容貌英俊,散发着芳香且略微飘起的长发垂在肩上。头上戴着用月桂树、爱神木、橄榄树或睡莲的枝叶编织的冠冕。
16、16位不出名的诗人,写出了16句千古名句
17、荐读|我含泪读完了这段故事
18、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19、例句:工地上灯火辉煌,工人们彻夜奋战。
20、紫芝心:皆谓隐居山林之心。
二、古代对月亮的雅称
1、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期待你的评论。
2、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3、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4、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5、青女,读音为qīngnǚ,青女是中国传说里掌管霜雪的仙女;借指霜雪。
6、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7、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8、1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A)
9、在我国风俗中,常常避讳73和84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10、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11、北苑分校:朝来绿色家园赢秋苑综合楼二层(花家地小学朝来分校对面)
12、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3、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14、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
15、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16、皓:则代表着光明。
17、2408空头支票:无法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
18、一生一世、家贼难防、心花怒放,这些词语竟然都出自佛教
19、从事贸易活动的人叫做“商人”,这跟历史上的商代有关吗?
20、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三、古代对光明的雅称二字词语
1、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2、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3、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4、24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6、明門推荐阅读‖岳飞为什么写《满江红》?此词一出,孤篇压两宋!
7、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8、A.髫龀:亦作“龆龀”。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换牙齿。合指童年。
9、10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10、李清照的背景有多强大?姐夫蔡京,妹夫秦桧,还有个亲戚名气更大
11、D.垂紫,悬垂紫色的印绶,汉朝相国、丞相、太尉太师等皆金印紫绶。
12、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
1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先秦·屈原《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