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在一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2、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3、白话文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4、纵观王维这首诗,所写的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不过在以静衬动表现手法的妙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夜春山的幽静,以及王维内心的一种闲静。而这种闲静,归根结底还是与王维的禅心与禅趣息息相关。因此王维的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是却可以说是写出了“静”的至高境界。
5、“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接下来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正衬是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反衬是以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事物从反面来衬托,即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
9、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10、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1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
12、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1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4、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
16、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7、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古诗词中“静”的概念,并非是客观上的“静”,而是主观上的“静”。
18、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1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0、能被下意识的“敲”动作所轻易震落的灯花,自然是因灯芯久燃所结成的,这就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闲敲棋子震落灯花”这个艺术细节,使全诗更为蕴藉含蓄,有了无穷的韵味。
二、诗中有一句动静结合的诗
1、对诗:风,花,雪,月细草微风岸,(杜甫)浅渚荷花繁.(储光羲)承恩岂雪来,(孟浩然)苍苍山月团.(卢煦邻)
2、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3、又是下雨,又是蛙叫,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在动的,客人也许有事,等到半夜还没来,周围只有自己闲着,但也闲不住寂寞,独坐敲棋,聊以自遣。又通过一个动作“敲”,来突出主人公久等不耐烦的心态。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淘诗词是以北京几所名校大学生为基础的一个年轻、公益性质的诗词平台。舍号情真,只待您的美丽参与!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比较著名的一首诗,这两句诗也成为以动衬静的范例。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哗哗地流淌着,用这哗哗地流淌的声音,进一步衬托出山林的幽静。这就是写景当中常见的以动衬静。
7、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8、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9、——王维《鹿柴》
10、淘一首好诗,会一位故人
11、衬托是指从侧面用笔,通过对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的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2、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13、《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14、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鹿柴》
16、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
18、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9、原创首发:现代诗5首;古韵10首合辑,20首专辑
20、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
三、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是
1、编辑丨朱心远(实习编辑)
2、(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3、同时也通过一阵“敲”声,衬托出屋中无人的寂静。在“闲敲棋子”后继之以“落灯花”,用来照应“过夜半”,进一步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4、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一路上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进士及第欢快、得意的心情。
5、“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四句,形成了一幅生动传情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立体感十分强烈。
6、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此诗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动中有静.。
9、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0、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11、本题从文学手法到思想内涵都颇有可赏析之处。从画面的描写来看,“少年听雨”,“歌楼”、“红烛”、“罗帐”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是回忆场景,是虚写,“而今听雨”的画面,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实写。
12、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13、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14、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15、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6、(1)侧面描写——衬托
17、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又预示丰收的年景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19、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20、这是写景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四、什么诗句是以动衬静的
1、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打开一样,天上的光和云影倒映在水中闪烁荡漾。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源源不断从源头流来!
2、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分正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3、杜甫《题张氏幽居》:“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陆游《客中作》:“茅檐独坐待童仆,不闻人声闻碓声”也均是以声音衬托寂静。
4、隋诗中描写酒的诗句有:(1)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作者:杨素(?〜606年)字处道,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在北周官至车骑大将军。后随杨坚创立隋朝有功,封为越国公。炀帝时为司徒。(2)郎去何太速,郎归何太迟。欲借一樽酒,共叙十年悲。——《因故人归作》作者:苏蝉翼,女,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3)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书屏风诗》作者:大义公主。北朝北周王宇文昭女儿,初名千斤公主,嫁突厥沙钵略为妻。杨坚推翻北周后建立隋朝,公主附隋,被赐姓杨,改封大义公主。隋灭南朝陈国后,将陈后主屏风赐她,她触物生情,题诗屏风。
5、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6、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又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日落春晚,寂寞空庭,梨花满地的愁景,衬托渲染出宫女泪花满面的悲情。
8、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9、(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10、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鹿柴》
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4、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1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6、王维内心的闲静契合了山间春夜的幽静。所以他在词句中,紧接着便说“夜静春山空”,即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间是空空荡荡的。它是王维心境和环境相契合,又互相作用下的感受。也就是说,万籁俱寂,都陶醉在夜的幽静中了。结合首句“人闲桂花落”,显然,王维前两句诗是以花落来突出显示春山的幽静。
17、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18、首句“人闲桂花落”,即内心娴静,桂花无声地飘落。我们说桂树枝叶繁茂,但是花瓣却很细小。本来花落就不易察觉,更何况是在夜间。所以这里的“人闲”就很重要,它不仅说明了山间夜晚没有人事的烦扰,还说明了王维当时内心的娴静。而有此作为前提,王维才能察觉到桂花的落下。至于具体如何察觉,或凭花落在衣襟上引起的触觉,或凭花落的声响,或凭花落后的一丝丝芬芳。
19、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笔下的景物具有化工肖物之妙。或平淡宁静、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明烂、或雄伟壮阔。在山川之静,田园之情中,诗人用纸笔直抒胸臆,流传下万世之作。
2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五、什么诗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1、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3、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鹿柴》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第一句先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描绘山中的杳无人迹,侧重表现山的空寂。紧接着第二句以“人语”之响,反衬山之寂静。《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7、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8、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9、(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12、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13、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比较简单,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色彩的渲染、点面结合、虚实相生、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14、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15、(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6、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7、长江笼罩在濛濛细雨里,这时从建业城传来了晚钟的声响。一艘艘帆船拖着沉重的风篷,缓缓驶来;灰暗的天色中,归鸟似乎也飞得很慢很慢。长江入海处变得灰蒙蒙的看不见了,浦口边的树木,远远望去已经饱含着丰润的雨水。今天为你送行,离情依依,感伤无限,不觉得眼泪就象雨丝一样纷纷掉落衣襟上。
18、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9、江南风景,有声有色。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深夜无所事事,等候客人来下棋,诗人心情闲适。所以蒙蒙细雨也就有了诗意,蛙鸣声声也如此悦耳。
20、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六在一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山居秋暝》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哗哗地流淌着,用这哗哗地流淌的声音,进一步衬托出山林的幽静。这就是写景当中常见的以动衬静。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2、点蓝色字关注“江西少年诗词大会”
3、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4、“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5、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
6、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7、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思: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的幽静。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8、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9、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10、清泉石上流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11、借古讽今。借描写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等来喻今、伤今、讽今。
12、黄梅时节,江南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润及千家万户。开头一句,展现的是南国一片迷蒙的整体景象,接着是草地池塘的近景。前者是目所见,后者是耳所闻。
13、借物寓理:借助对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某一道理,或表达某一哲理。
14、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15、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6、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7、投稿邮箱:1978227900@qq.com
18、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去对比、映衬静境。王安石曾集前人诗句组成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写风定声静,但花瓣仍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见动;下句以鸟语啁啾去衬托山林的幽静,即“以动衬静”。
19、又如北宋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对庐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观察问题时应客观全面的哲学道理,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学问。
20、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3、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4、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5、以动衬静最著名的诗句是王维的《鸟鸣涧》:
6、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7、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8、不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鸟鸣涧》,却是以动衬静表现手法妙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之手,是王维游历江南时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其实王维是一个写“静”的高手,尤其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过很多关于“静”的名篇,所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9、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10、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11、(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12、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13、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14、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1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16、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1、就如我们刚才欣赏的几位诗人所写的有关“幽静”的诗,只有结合了诗人的经历,以及诗作所运用的艺术修饰手法,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到“幽静”的深刻内涵。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