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走在大街上的人们开始欢呼,老人走到近前,这次真真切切地听清楚了,确实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他略显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花,老人眯起眼睛,嘴巴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但紧接着,只见他嘴一撇,呜呜地哭了起来,数年来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辛酸一股脑儿地迸发出来。
2、转望妻子,已是热泪盈眶,满面愁容瞬间全无,脸上憧憬着美好与希望。少陵漫浪拾千书,欣喜欲狂。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听到朝廷收复失地这个胜利消息之后的欣喜之作,因此整首诗都洋溢着十分轻快喜悦的感情。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4、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个人的狂欢,你从字里行间,从哪里读出这是一个人的狂欢?
6、安史持久不息,杜甫无奈离乡于蜀。时隔八年,今日终于袭。
7、掌握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
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10、云雾绕,山间河。传收蓟北,闻后一惊。欢喜之涕泪,则衣袖之擦。妻子之愁怎可?白曰还歌舞之须,欲酒乃之常。心急之且,怎还想留,火从之剑赶回乡。
11、说到唐朝诗人杜甫你会想到哪一个关键词?(忧国忧民,饱经风霜,鞠躬尽瘁)
12、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3、想象白日饮酒欢唱,与春作伴回乡,即从巴峡穿过巫峡,真至襄阳顺流至洛阳。
14、即可领取学生预习单+教案资料
15、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春杜甫在梓州时所作。宝应元年十月,唐朝各路大军由陕州总反攻,再度收复洛阳,以次平定河南诸郡县。十一月,进军河北,叛军将领薛嵩、李抱玉、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纳地归降。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近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杜甫流亡到蜀地的梓州听到官军胜利收复河南河北时满怀激情写下这首律诗。当听到官军的捷报,诗人热泪奔流,妻儿也一扫往日的愁容,他无心看书,要纵情高歌,开怀畅饮。要返回久别的故乡,并且迫不及待地设想了回乡的路线。全诗叙事抒情,节奏极其轻快,语言特别流畅,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神态,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激情。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7、观看视频,了解安史之乱;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7411z7gB?t=0
18、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9、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20、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爱国诗吗
1、骄阳照耀下放声高歌,与朋友痛饮美酒齐庆捷讯。杜甫兴奋欣喜、归心似箭,趁明媚春光与妻儿乘船返乡。帆船一刻不停向前行进,即过巴峡直穿巫峡,过几日就到了襄阳,杜甫也一刻不停直奔洛阳。
2、《古典诗词鉴赏》5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3、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4、师生合作朗读:他所写的这位诗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5、假如我们现在重新回到公元763年的那个春日,假如我们可以有一组特写镜头让你来拍,你会拍什么呢?你是会把镜头对准诗人的脸拍他的泪狂流,或是对准他的手和脚,拍他的动作,还是会跟着作者一起回乡,体会他的狂想呢?请拿起笔,把这个镜头写一下。
6、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7、分析诗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尝试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9、763年,安史之乱已渐平稳,却未收蓟北,杜甫满面愁。忽众民一阵狂呼,闻剑门关外传王师已收蓟北。杜甫闻后,心内狂喜。将满面涕泪抹于衣上。却看妻子满面喜悦,愁何以在?杜甫胡卷诗书,以备还乡。亮阳之下,必欢放高歌,必痛饮酒也。伴春光此时,欢喜还乡。虽未还乡,心却早已穿巫峡,向洛阳也。
1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2、妻子:(激动地抹眼泪)“是啊,在外漂泊了这么久,孩子们都长这么大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13、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4、课堂练笔,抒发感情。
15、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1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听见;看见。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18、杜甫因安史而出剑门关,躲于蜀地。一日听人道曰:“官军大败,安史,失地已收。安史之乱已去。”杜甫闻后掩面道“吾流离失所八年之久,终可还乡。”回眸一看,妻与子愁容已去,满面欢喜,时哭时笑。杜甫不顾诗书好坏,只顾往袋中塞,心中喜不自胜。趁着春风,回屋拿了一葫芦酒,唱起家乡歌谣,唱完把酒一饮而尽,只顾自己欢乐,顿时心中起了归意,心似箭样穿越巫峡,又随马蹄声回归故里,见其兄,其父,其母……
19、763年,吾听剑外忽传收蓟北,涕泪直流。回看妻子面无愁,漫卷在诗书中,喜欲发狂。白日饮酒放歌,与青春做伴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奔洛阳。
20、第二卷:五言乐府(7首)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1、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既有喜悦的神情又有喜悦的动作,既有喜悦的现实又有喜悦的想象。设计巧妙值得我学习。
3、你从这首诗里读懂了什么
4、围绕“喜”而理解诗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 )对;而用“即从”“便下”结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地名 )对。
6、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7、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8、回过神来,诗人就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几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儿女了,可是呢,回头一看,还用说吗?妻子和儿女的脸上早已挂满了笑容,是啊,这个消息本来就是大家一起听到的啊,感情也是人所共有的啊,诗人既然狂喜,妻子儿女怎么可能忧愁呢?几年来,压在全家心头的愁云惨雾一扫而光。大家一块笑逐颜开,那亲人的喜悦,又增加了诗人的喜悦,诗人怎么表达的呀?他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要知道,唐朝的书还不是我们熟悉的线装书,它是卷轴装,看的时候像画卷一样展开,看完之后再卷起来用丝带缠好,这才有利于保存,可是诗人既然狂喜,就没有办法那样把书好好的收拾起来了,他拿起平时珍重的诗书,胡乱就把它们卷成一卷,这还是以形写神啊,那问题是,他漫卷诗书是要干什么呀?
9、第四卷:七言乐府(14首)
10、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衣裳”的“裳”是指古代遮蔽下体的衣裙,读阳平cháng。在古代汉语中,“裳”没有轻声的读法。在现代汉语中,“裳”保留着cháng的读音,“裳”读cháng和读轻声意思不同。
12、qīnɡ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ɡ。
13、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此处指梓州。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的消息,犹如春雷乍响,欣喜若狂,不由得泪如雨下,涕下沾巾。战乱即将平息,百姓疾苦即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转念一想,这一场浩劫,已经像噩梦一般过去了,新的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于是又转悲为喜。就这样百转千回,悲喜交加,虽然诗人只用了“涕泪满衣裳”5个字,但是我们都能马上明白,并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喜悦。
14、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5、诗人暮年受战乱之苦飘萍无定,忽闻朝庭收复河南的家乡,连妻子收拾行装及一路的归程,那种无言的欢悦都跃然纸上,巨细间都渗透着对故土热烈和兴奋之情。
16、儿子:(激动地拽着杜甫手臂)“父亲!父亲!是不是我们的军队收复了那些被坏人抢走的土地呀?真厉害!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17、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品别名收两河时史朝义兵败走死广阳诸将田承嗣李怀仙等俱来降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杜甫
18、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9、漫卷:胡乱地卷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学生写得很贴切,从学生的写中可感受到孩子们真正走入诗歌了。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的意思
1、杜甫因安史逃于蜀,苦等8年,忽闻官收蓟北,喜不自胜,却又与妻子同涕。欢至漫卷诗书,颂歌酌酒。天气甚好,与妻共行囊,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奔洛阳,与妻子同回。
2、“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3、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4、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5、在剑门关突然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我泪水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没有一丝忧愁,我胡乱的把诗书卷起。大晴天里高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回到我久别的故乡穿过了巴峡和巫峡的叠嶂,经过襄阳变直奔洛阳。跪求lz给分~
6、杜甫因乱避于蜀。一日,其坐于窗边,双眉紧锁,满面愁怅。忽闻街上传来欢笑声,杜甫心生奇怪。探脑于窗外,问之,方知王师己收蓟北。听罢,喜从中来,泪如雨落。拂袖擦之,湿透满衣裳。回首,看妻子满面喜悦,早已无愁。杜甫乱卷诗书,白日高歌于街上,纵酒于家中。身虽在蜀,心却已还乡。
7、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8、只能胡乱地卷起案上的书)
9、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0、古今异音、异义词。
11、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2、欣赏书法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既欣赏书法,传承文化,又落实背诵目标,一石二鸟。隶书、行书、草书,既欣赏到了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奔放的狂草书体,符合诗人表达本首古诗所体现的提问喜讯后的狂喜心情和心境。以书法艺术作为载体,形式独特。
13、指名读自己写的内容
14、“却看”就是(回看)。
15、罗老师用微课完成这一环节,微课的内容很饱满,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我认为微课的的设计科学、有效。
1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时的杜甫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经像梭子一样从峡谷中飞速地穿行而过,从“巴峡”到“巫峡”,出“巫峡”到“襄阳”,再从“襄阳”疾驰到“洛阳”,已回到故乡。宛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
17、杜甫逃亡八年到蜀,忽传收蓟北,初闻安史己无,涕泪无数,却看妻儿为何愁,喜欲发狂,白日创诗喝酒,春天为伴好回乡,下巴峡,下巫峡,又下襄阳,下洛阳。
18、借助微课,交代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
19、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1)闻:听说;
20、杜甫:“河南河北收复了?终于、终于……”(抹眼泪)我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回家乡去了!”(进屋看向妻子和孩子)咱们可以回家乡去了!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1、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3、杜甫因安史之乱逃于蜀地,一日忽闻王师收复蓟北,杜甫曰:“安史一事困扰吾八年之久,如今终于散去!”杜甫喜之,涕泪浸湿满身。
4、什么?蹒跚而行的老者睁大着双眼,满脸的不可思议。不会是自己听错了吧?老人茫然四顾,目及之处,那些脸色蜡黄、无精打采的人们,仿佛打了鸡血一样,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
5、今天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báirìfànɡɡēxūzònɡjiǔ,
7、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8、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
9、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10、一叶扁舟,载着诗圣在寂寞的湘江上继续北行,直到消失在辽阔无边的太空之中……
11、当年的梓州城郭雄伟,交通发达,有川北最大的码头,所以杜甫才想从这里乘船返乡。由于历史变迁,梓州现如今为绵阳市三台县,这里名胜古迹众多,神秘的古郪国、仙境云台观、生态鲁班湖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一游,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12、因为诗人当时被迫离开故乡,在四川成都草堂时听到河南河北被收复,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温暖的故乡,当然会流下感动的泪。
13、持久不息之安史之乱,源于763年而渐稳。一日,杜甫阅书之时忽闻剑外收蓟北。放书而喜跳起,初闻满眼盈泪,沾其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蹦跳欲狂卷诗书。日亮风吹,花草摇摆。手举美酒一饮尽,满面笑容高声歌,妻子舞蹈同返乡。木舟在河缓前行,心急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奔洛阳。
14、biànxiàxiānɡyánɡxiànɡluòyánɡ
15、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扩展资料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7、“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子。
1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19、在763年突然听闻他剑外听到蓟北收回了。感动到一直哭漫卷在书中喜欲狂白天喝酒,唱歌。与青春一起回到家乡我从巴峡回到巫峡殿下,便下襄阳回到洛阳。
20、《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作者所表达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但表达手法不一样,《示儿》是通过(悲痛的心情)来表达的,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是通过(喜悦心情)来表达的.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2、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
3、“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4、板书:快诗,理解快的意思:回家快,写诗快,写诗时心情愉快
5、回到神来,诗人看到多年来同甘共苦的妻子儿女笑逐颜开,所有的忧愁烦恼一扫而光,拿起平日珍重的诗书胡乱地卷成一团,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6、安史之乱平定,忽然传来了蓟北被收复的音讯,刚听到的时候,满身都是眼泪。妻子和孩子没了忧愁。随便卷起诗书,欣喜到发狂。白天的时候唱歌又喝酒,结伴一起回故乡。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8、穿巴峡后走巫峡,过襄阳后奔洛阳。看来难压工部归心似箭、重回故乡之心矣!
9、收蓟北即传,杜家闻后惊则喜,唇微上扬泪悄目角落。涕泪共流乐而无心,咋则拔衣袖乱洗擦,心中之欢三人齐在,可为思乡之情感乎?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掌握主要的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12、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紫云解读诗词
13、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4、jícónɡbāxiáchuānwūxiá,
15、终有一日,王师平定河南河北。杜甫闻之,甚喜过望,泪如泉涌,喜极而泣。
16、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8、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19、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20、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天,杜甫五十二岁。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杜甫脸上浮现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紧接着变成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2、次日,杜家至渡口,途中且饮且歌且垂泣,望祖国江山,思故乡美景,身虽船上,但心已归乡。
3、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4、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哀鸿遍野,无数百姓无栖身之所……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并非真正回到家乡
6、一日,身在梓州的杜甫正在书房读书,暗想:战乱已久,百姓受苦,吾等流落蜀地,已离家多时,不知何时才能还乡?
7、女儿:(开心地拍着手,蹦蹦跳跳的)“回家啦!回家啦!父亲,我们要怎么回家呢?坐大船吗?”
8、杜甫捧头于窗边赏景,窗外风光正好。微风袭袭。忽门外传喜,安史停休。杜甫呆呆于地。一会儿他缓过来。泪满裳。其白日饮酒,夜读卷但其狂也不愿再读。杜甫行舟回乡但其心急已在乡也。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0、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2、“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13、尾联是诗人的狂想。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14、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5、阳光挥洒大地,便即兴高歌,酣畅淋漓饮美酒。伴春景,带妻儿,快马加鞭回蓟北。
16、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7、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8、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1、jiànwàihūchuánshōujìběi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3、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4、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5、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6、那止不住的泪水从他沧桑的脸庞上淌过,他举起打着补丁的袍袖擦去眼泪,转身就往家中跑去,那里还有一路相扶相携的老妻和饱受痛苦的儿子,他要把这个好消息赶紧告诉他们。
7、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如噩梦般过去,又可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不再受叛军折磨,四处漂泊四海为家,真叫人喜极而泣。
8、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9、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0、安史之乱时,杜甫每日望能回乡,忽闻官军收复蓟北,立刻泪流满面,把衣裤都弄湿都不顾。看到妻儿还有何忧愁,杜甫随手把书一把抓起扔于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