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2、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3、语言上:明知鱼塘里没有鱼,还说“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饵”,“你垂钓的技术棒极了,没说的”。
4、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5、熟练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增加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6、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7、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8、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9、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10、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11、例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12、译文:没过几年,(他的财富就达到了)数百顷的田地、数以万计的楼阁。
13、试题类型:补写语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14、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
15、注重材料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句。
16、(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按照词、词的组合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7、“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18、加强古文的基本功训练
19、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20、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二、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主要问题:1脱离文本,只阐述印章信息。
2、②今义:是指未成年的人。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做童子。
3、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4、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5、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6、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7、“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8、早期的译者中,英国汉学家威利(ArthurWaley)将这一行译作:“Click,click,foreverclick,click。”显然是将这一行视作织机的声音——人自然不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叹息声。细究起来,将四个清脆的爆破音连缀,反倒让人觉得轻快、愉悦,而且爆破音的连续重复导致整句分贝较高,音量上略显高亢,与汉语中的原声相去甚远,和木兰此时的抑郁的心情也似有不搭,所以并不能算是成功之作。在诗歌的整体氛围之中,它显得有些跳脱。
9、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0、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11、课件出炉:盐城市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讲评
12、对于声音的摹写与传译,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事关重大。它是一种将读者直接带入某一情境的修辞手段,让喑哑无声甚至晦涩的文字迅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二维的纸面上,它看似毫不费力,实际上在文字的世界里起到的作用却可以与电影中的音响效果相媲美。一位出色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调用语言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声响效果的音效师。无论是在中国的古诗词里,还是在西方的现当代诗歌里,诗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
13、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4、写何景?写秋夜所见之景。
15、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16、例10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17、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
18、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hé之纠:纠正
19、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悲伤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
20、“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三、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2、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珀涅罗珀和她的追求者们》
3、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强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4、在我们业以置身其中的世界里,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罗杰斯)
5、本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7、而你(语文)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远越漫长,如何我才能锁住你眼光。
8、第一题正确率最高,也相对简单,但错别字仍然很多。集中的错误在“坼”“乾坤”“日夜浮”这三个词;如“坼”少一点或者变成“木”字旁,“日夜”写成“日月”,甚至“乾坤”也有错别字。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译文: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11、"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12、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中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13、“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14、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15、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16、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17、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18、“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1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20、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四、促织一句一句翻译注释
1、文本阅读要到位细致。
2、与第三空答案调换了,对第二段的段内层次把握不准。
3、部分考生书写不工整,影响阅卷判分。
4、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5、(ByXuYuanchong)
6、答案特别琐碎、繁杂,没有看清要求“简要说明”;
7、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8、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落实“信、达、雅”翻译原则,字字落实,句句通顺。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用词的准确性,识记常见字,书写要正确、规范。
9、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10、译文: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11、远与恢素善。huī
12、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夕夜的花灯)就如东风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14、译文:进行焚香,跪拜,好像对待自己的先人一样。
15、"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16、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7、“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18、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19、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0、不少考生将自己对文化的认识的几个侧面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彼此分离,没有合理的逻辑线。不少同学文章结构混乱,很难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层次与层次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层次感不强,段落间缺少连贯。
五、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是什么
1、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3、议论文开头之“文质彬彬”
4、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5、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6、(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7、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
8、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9、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不久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10、关注解释。在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解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解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解释将妨碍鉴赏;而解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解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解释,对解释不可等闲视之。本篇文本中很多学生在分析理由时只关注了下片,而忽视了上片内容,尤其是第一个注释:“紫岩”是谁?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和吴岩是什么关系?
11、屈平既绌(黜chù)(《屈原列传》)
12、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13、夜书所见(书:写。名词活用作动词)
14、诗人通过瑟瑟的秋风带给人们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15、(怎么学)区别形似字
16、请你再为我点上一盏烛光,因为我早已迷失了方向,我掩饰不住的慌张,在迫不急待地张望,生怕这一路是好梦一场。
17、“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
18、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句子的“;”也没联系到“这些足迹和发现……”,写不到“中国足迹”。
19、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胡”通“何”。
2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六、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对吴猎的期许,也有人认为表达了对吴猎的不满。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2、原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翻译: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全文翻译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846htm#4
3、“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
6、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7、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名词)
9、“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10、我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
11、依据题目设定“上述材料对认识、理解‘文化’具有启示意义”,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的一个方面”写文章。但是许多学生并没有理解材料内容的内涵,更没有理清几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因此构思时不知写作方向,或仅对“文化”内涵进行无原则延伸,导致偏题离题。
12、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13、(怎么学)牢记通假字
14、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15、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16、▲点击关注亿万人都在看的国学
17、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18、(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一般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9、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20、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2、机械答题,贴标签,一味地填满。
3、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4、“删”“换”“代”法
5、按要求会认、会写生字。
6、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7、写到“航天梦”,却简单复制“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或者“无不体现着我们的航天梦”没有出现“逐步实现”这样一个过程性的表述。
8、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9、关于这一点聚讼纷纭。简略言之,传统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之声;也有观点认为,第一句若视作织机的声音似乎更为合适。还有学者指出,既然后文有“不闻机杼声”一句,将其视作机杼之声,逻辑上似有不通,而且在多数古诗中,织机声常被表现为“札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于是在细致考证之后,得出“唧唧”之声应是蟋蟀鸣声的结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原因是,在某些古代版本的《木兰辞》中,首行为:“促织何唧唧”,促织也即是蟋蟀。
10、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1、译文: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12、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13、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例:
14、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过秦论》开头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15、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
16、部分写演讲稿、书信的同学,应用文格式不正确。写观后感的同学,只是写《长津湖》《水门桥》的影评,很多未涉及到文化的意义。
17、参考答案: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最终没有了官吏的侵扰,这是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
18、重心偏离,全文直接写成如何传承文化。
19、重磅推荐|南通一模讲评课件
20、与事实不符,例如:标志着我们已完成航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