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征七律诗表达的意思
1、师:又有了进步!是的,你听!(范读)
2、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
3、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5、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6、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诗题。
7、作者:毛泽东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8、生:(齐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的金沙江和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
10、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聚焦在体会诗人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而更重要的是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学习这首七言律诗。因此,本课的教学价值点确定为: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长征的;在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同时,体会红军的英勇形象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1、会写本课4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12、教学难点:理解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14、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无所畏惧……)
15、(生自由读诗句,思考讨论。)
16、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17、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8、(解诗题)——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全诗共56个字,第8句最后一个字押韵。这首诗共八句,律诗每两句是一联,分别为:
19、师:是的,这是律诗,每句七言,合称——
20、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二、诗词《七律长征》长征的诗意
1、师:是啊,你们看(呈现“逶迤山形图”),这样逶迤的五岭,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在红军的眼里,那只不过是细小的波浪!如果说这是夸张,这是夸大还是缩小?
2、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3、生:(再读)五岭逶迤脱腾细浪。
4、(生齐读,再指名两位同学读)。
5、师:所以,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一字,读通每一句。
6、师:这一句里,你会找哪个词来解释“不怕”?
7、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8、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9、(出处)《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
10、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11、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12、长征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是异常悲壮的,但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却充满积极向上的喜悦和豪迈。追问心情,补充历史背景,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13、(诵诗文)体会诗人情怀,熟读成诵
14、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15、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1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
17、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18、(逐句呈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
19、生:读诗。(“五岭”的“五”读成第二声)
20、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三、七律·长征的诗意和表达到什么情感
1、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2、(知诗人)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
3、“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
4、懂得诗中词句的意思,从中领悟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5、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6、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7、“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8、(评析:深浅有度,点到为止。与七律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体悟《七律·长征》的意境和情感助益不大,因此,这样拿捏是颇有分寸的。)
9、生:每一行都是七个字。
10、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11、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12、本工作室的网络学员招募公告发布后,收到了来自广东省东莞、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揭阳、梅州以及重庆、贵州、湖南、山东等省市的学员申报材料。感谢大家对广东省彭才华名教师工作的信任!
13、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14、颈联这两句是写金沙江,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行的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金沙江畔。此处除几个渡口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金沙江,必须控制渡口和船只。
15、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辛苦。
1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17、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18、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9、生:“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也有。乌蒙山很高大,有气势,可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个小泥丸。
20、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这些巨山大川草地泥潭都当成细浪泥丸不是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吗
四、长征诗词 七律的含义
1、师生补充重要信息。
2、师:是啊,“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再读这个词(指示“磅礴”)。
3、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4、“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5、生:齐读“磅礴”(声音雄壮)。
6、感悟精神: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和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7、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8、师:了不起!这首诗不容易读,你基本上都读对了,并且声音响亮,真好!(稍顿)有哪个地方听着有些不舒服?
9、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10、《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1、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12、师:关于“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说是铁索的寒凉,有人说是战斗的惊险悲壮,还有人说是敌人心惊胆寒……如果从反差的角度看,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
13、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14、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15、《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16、1957年,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式发表于《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颈联中的原出句“金沙浪拍悬岩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一改动,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浪拍:改水拍。
17、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18、乌蒙/磅礴/走/泥丸。
19、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20、师:是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同学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板书:声音)我们这样呼唤他的名字!(师示范,字正腔圆,饱含深情)
五、七律长征每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3、生:“不怕”、“等闲”、“千里雪”、“尽开颜”……
4、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5、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全为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起金沙江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阻止我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对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守,而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木板。
6、生:(会意,读得绵长曲折)
7、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
8、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9、“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10、师:(板书“精神”,写得较大)说说你理解的“精神”。
11、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读。校正“难”“逶迤”“乌蒙”“磅礴”等
12、师:是的,写“万水千山”,诗人毛泽东只写了三座山,两条河,用它们来代表“万水千山”,代表红军经历的无数艰难险阻,多高明!
13、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14、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5、师:好一个“概括”的方法!哪里有概括?
16、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17、师:有一首诗有8句,每一句有5个字,它可能就是——
1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9、师:这就是伟人毛泽东说的那一点“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长征路上宣扬,一直像种子一样在播撒!你听——(播放电影片段,然后呈现毛泽东《七律•长征》书法作品)
20、师:还有这两句,看出来了吗?(没有)你们听说过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吗?
六、长征七律诗表达的意思
1、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
2、师:56个字!诗人毛泽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3、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4、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
6、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7、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8、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9、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10、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11、(评析:不光“汉字多有意思”,本环节的教学同样很有些意思。这个“意思”,乃是对汉字“以象见意”这一诗性特征的课程表达。如此这般教“逶迤”、“磅礴”,看似不经意,实则颇见深意,颇富诗意。值得一提的是,字形为一种“象”,乃常人所熟知。而字音亦为一种“象”,则所知寥寥矣。“逶迤”要读得绵长曲折,“磅礴”要读得雄壮高远,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象见意”。其实,读字如此,读诗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至此,我们大约明白才华于课始板书“声音”二字的那份貌似突兀、实则直通诗教堂奥的深意了。)
12、《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扩展资料:作者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
13、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14、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15、师:让我们一起,像红军一样,坚定地站着!我们要把“长征”刻进我们的记忆,刻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一起诵读《七律•长征》!
16、师:是啊,300多天的行程,天天都在赶路,天天还得与敌人周旋、战斗!路程长,时间长,考验长,斗争长……要写下这“长征”,该用多少文字啊!我们一起看!
17、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写的——
1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0、《长征行》,340000字;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2、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3、《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
4、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6、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全诗的意思。
7、我们不忍拒绝这份信任,这份愿望!因此,我们决定暂时全员吸收,今后再结合大家参与研修的积极性以及相关任务的完成质量,再确定最终人选。
8、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9、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10、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11、生:(片刻沉思)应该是敌人心惊胆寒。
12、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1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试着理解表达。
14、“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15、金沙/水拍/云崖/暖,
16、师:这些数字,我们应该好好牢记。我们一起读。
17、《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8、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