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
1、孩子们能把古诗读通顺,这是第一步。我用红色粉笔,把两首诗每句最后一个字注上拼音,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没有注音。请同学们再自由的把两首诗读一读,并问孩子们有什么特别的发现没有?
2、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3、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幼时顽劣,数次留级,后幸遇恩师朱孟良,鲤鱼翻身。进师范。为人师。喜鲁迅,爱顽童。杏坛于今三十载。编著《小学生鲁迅读本》时销40余万册。博得“小鲁迅“之美誉。
4、(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5、同时,希望边关能有“龙城飞将”在,以实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心愿,这也就不仅是秦汉人们的愿望,也是当下和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期许。
6、新的时代下,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时,诗歌是最宝贵财富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是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之生命。
7、《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8、借班上课,给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60分钟,教两首七言绝句古诗。难度还是不小的。尤其这次上的两首古诗,都是唐朝的边塞诗,难度就更大了。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边塞诗,恐民遭罹难,为国呼良将。王翰的《凉州词》,表现的是将士出征的浪漫豪情。本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大人文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讲,也是难上加难。
9、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征万里的将士如今没有一个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10、比如:但使民瘼瘳,无忧国赋亏。只要能让老百姓不承受疾病痛苦就行了,不要担心国家赋税的亏损。这里要求并不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仅仅是不得病就是万幸了。
11、写诗用典,这个典故不是说你随便怎么取的,特别是对于早自己几百年的人。王昌龄如果要在这里用卫青霍去病的事迹,可以说但使长平大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或者但使长平将军在。或者但使嫖姚将军在,或者但使封狼将军在……有非常多的方式,决计不会使用但使龙城飞将在这种说法来说卫霍。这里排除卫霍。
1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喧归浣⼥,莲动下渔⾈。
14、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15、这堂课选读这首《出塞》,其实是有一些私心的,它是我大学时学诗的入门篇章,学文献考据、音律吟诵,整整用了一个月。结合后来我的一些个人经历,不敢说感悟,但总归是有一些体会的。
16、综上所述,龙城飞将,就是李广。
17、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8、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19、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20、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二、《出塞》王昌龄
1、过去所有的研究者都忽略了出塞的创作背景。到了唐朝,边塞诗人就不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创作者了,他们都到过边境,而且创作都是因时而发,并不像南北朝那帮人一样凭空臆想。王昌龄的边塞诗,都有很强的时代事件指向。
2、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3、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4、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5、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6、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7、此时王昌龄正好在并州军中,听闻此事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千古名诗:
8、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9、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10、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11、孩子们说:将士们心里都明白,自古以来,奔赴战场的人,回来的人少,牺牲的人多。
12、古诗为什么要押韵呢?我请孩子们再自由读一读。特别提醒孩子们,把每句诗后面的韵脚的韵味读出来。之后我再请了两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孩子们很快就品味到了押韵的好处,读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
13、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吧。
14、士卒不尽饮,他就不近酒边;士卒不尽饱,他就决不先食。李广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边疆士兵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15、他一生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战、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都能抢占敌人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16、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17、其诗以七绝见长,尤其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
18、对人的悲悯关怀,对家园的守望,沧海桑田,时空变易,惟此不变,所以在课程的最后,古诗新唱,回顾了2020年新冠肺炎这一场无声的战役。这首诗,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并不断鼓舞着我们。
19、(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20、龙城飞将: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三、古诗出塞的意思和诗句解释是什么
1、孩子们很聪明,发现每首诗除了第三句的韵母不同之外,其他三句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很快就明白,这就叫押韵。
2、比如《塞下曲四首》,明显是王昌龄出河陇时所作。
3、上周在学校语文的教研活动上,和孩子们一起读了王昌龄的《出塞》。孩子们很专注认真,各位老师们也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受益良多。
4、诗的第一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的李攀龙,清代的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方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是战事频频。
5、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吕布,这是第二代飞将
7、配背景音乐,出示课题,齐背.
8、以上比较全面的搜罗了唐代及之前的诗文提到飞将的。很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指的是李广,至于吕布、单雄信,也为飞将这个名号做了贡献,所以飞将成了骁勇的代名词,到了唐代逐渐泛化了,可以指全体将士,也可以指当时的某个将军。
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仔细看对龙城的详细介绍,会发现现在的辽宁朝阳,曾经就是龙城,也就是说,在229年的历史中,龙城是右北平的演化。其实李广得名飞将正是在右北平。
11、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12、所以,虽然中华文化的传承重要,但抛开封建枷锁、文化重负,经历过共和革命重塑之后,我们会发现,更重要的是,王昌龄的笔下,有人。
13、在孩子们理解编者注释的用意之后,请孩子们把两首古诗再细读一遍,要求读到有注释符号的地方,请把旁边的注释也朗读一遍。引导孩子学会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14、“采薇”古诗的意思是:隐居,而且不是一般的隐居,而是高傲的,宁可饿死也不肯从谷的隐居。典故的主角叫做伯夷和叔齐,他们听说周王发兵灭了商朝之后,便愤怒地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一直到饿死。《诗经》里也有采薇,但是诗经里的“采薇”指的思念家乡,或者是苦闷之情。比如: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里的采薇指的是《诗经》里的《采薇》一篇,借指将士或行人的苦闷或思乡之情。
15、第一句中虽有“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但并没有将诗歌内容局限于这两个朝代,反而使得诗歌后面所有的人物事件增添了一分历史的深远和厚重,其意义也就显得更加不平凡。
16、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原文:《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7、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孩子们更精准思考,到底哪一些字词是不明白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大家肯定知道,明亮的月亮。“秦时”,就是秦朝的时候。那么“汉时”,就是汉朝的时候。关键词“关”不明白。因为这首诗,教材编者已经有了5个注释,我请孩子们在“关”的旁边写一个表示这是第6个注释。在旁注中写上:古时边境上险要的关口,城楼。
18、谁来读这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怎样的明月,怎样的边关?带着理解自由读一读,谁来读?
19、(1)解释词语:但使:
20、积累古诗。可以说,刘老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所花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两分钟左右。刘老师的方法也非常简朴,他拿起板擦,首先擦去了每首诗的二四句,让学生进行填空式背诵,接着连一三句的后半截也去了,最后一遍背诵的时候,刘老师把板书全部擦去,刘老师擦去的板书越多,学生的背诵越响亮,越自信,意境和气势越足,韵味悠长,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四、出塞的注释和译文
1、现在,基本可以确认,出塞作于开元八年以后,作者于并州一带从军,感慨后突厥作乱,国无良将。
2、大雪霏霏迷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
3、《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5、刘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堂像流水一样自然,得古诗教学之真谛,抓住音韵、理解、背诵(积累)三大学习要点,沿着儿童思维的兴趣点、思维的走向,向我们呈现了最童趣盎然的课堂,我仿佛见到:他引领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迈入了古意盎然的、由诗人缔造的、独特的艺术天空,孩子们从古人身上汲取了人性的力量,也从刘老师身上汲取了学习的力量。
6、这首诗妙就妙在这里。在出征之前,将士们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但整首诗却没有出现“死”这个字。每一个将士心里都明白,有可能一去,就不能再回来了。但没有一个将士害怕畏惧,而是在谈笑之间,豪饮之中,奔赴战场。这是一种非常幽默智慧的一种表达。
7、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
8、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
9、⽤声律学来解释:诗词是⼀种润物⽆声的熏陶,懂得是⼀个⾃然⽽然的过程。但如何形成熏陶,原理何在,⽅式何为?
10、引导孩子读古诗词,首先不是急于对古诗文的理解,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音律和节奏之美后,孩子自然就喜欢上古诗词了。
1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2、课程结束了,但思考还是要继续。《出塞》这首诗意蕴很深,诗本身倒是明白易读,家国情怀,诗意和单元主题这一块是准确的。
13、王昌龄的边塞诗,细细看来都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的,绝无凭空感慨的说法。那么出塞又是什么背景呢?
14、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5、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6、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17、上面就龙城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对飞将也做了介绍。但是龙城飞将连在一块,指的是谁?
18、唐人七绝以这首为第正在于头一句好,开门见山,我们觉得它气象非凡,简直是不暇细味其他了。
19、《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五、出塞古诗的意思秒懂百科
1、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小学生必备的古诗词,并且把古诗的简介和关于古诗延展的故事发出来。
2、随后,我请孩子们看黑板,我把书上教材编者对两首古诗词的注释符号,标注在每一首诗的相应位置。我直接告诉孩子们,这些标注符号,作者写诗的时候原本是没有的。是因为编教材编辑把这诗编到教材里来以后,担心我们小朋友在读这些古诗的时候,会有不明白,可能会不理解的字词,教材编辑加上去的注释的符号,并且在旁边做出解释,以方便帮助我们小朋友理解古诗的意思。
3、它是秦汉统一的形成所带来的诗歌主题,直到唐代的诗歌高潮中才被歌唱出来;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基于频仍的边塞战争为它提供了源泉,也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等社会条件的激发;既是中华民族经历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在这里,我们不难理解那雄浑奔放的歌声所蕴藏的深远浑厚的力量。
4、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5、老师们对教学上给予的肯定和建议值得深思探索,例如诗词的背景知识可以用作串联,诗句的联想创作可以放手让学生发挥,教学游戏的使用和结构,以及一些细节上的调整(标点的使用以及吟诵教学的引入等等),环节的深入和读法的变化等等。这次的语文教研激烈而有趣,很是酣畅。
6、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7、请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结合老师的自学要求学习《凉州词》。
8、唐朝,龙城作为地名多次出现在诗文中。绝大多数诗文中提到的龙城,个人认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汉书作「龙城」,亦作「茏」字。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是最好的解释。
9、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代的月亮与汉代的边关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都没有间断,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只要有李广飞将军镇守龙城,,就不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