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枫桥夜泊的主旨情感
1、师:还有一些术语,是从内容的角度讲的,比如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等。
2、总结。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细读标题;b分析意象;c品味意境;d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a把握形象特点;b辨析表达技巧;c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a概括主旨;b联系背景;c分清主次;d全面评价。
3、十周年校庆优秀校友发言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6、《枫桥夜泊》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写的羁旅诗,是写愁的代表作。
7、生:《秋词》、《天净沙·秋思》,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
8、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9、③憎恶仕途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10、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歌的第二句,在第一句所勾勒的大环境里逐一刻画其中的几个点,第一个是江枫,枫叶作为秋天里的代表性的景,它的出现既是对题目枫桥夜泊中的枫桥进行了一个呼应,同时也是秋意渐浓的暗示。秋天嘛,是一个容易让人感伤的季节,尤其是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来说,当秋天到来,天气转凉的时候会让人加倍思念家庭的温暖,加倍地嗟叹独自在外的寂寞和孤单,渔火,是夜里渔船上的灯火,零星的几点渔火给朦胧的夜色就增添了少许的光亮,渔火的光亮映照着江风,枫叶的红色呼应着渔火,二者就成为暗夜里的一抹亮色。
11、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诗人卧听古刹夜钟。欧阳修曾指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认为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的“语病”(《六一诗话》一八)。但事实上在唐人诗歌,甚至《南史》中都能找到“半夜钟”的依据。张继这样写,不仅句佳,而且事真。它传神地描绘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传到诗人所卧的船舱。这钟声,在万籁俱寂中听来觉得格外的清越悠远。它显示了夜的清寂,也加浓了夜的清寂;它一声声传入诗人的耳中,也仿佛一下下敲在不眠旅人的心上,掀起了他哀愁感情的更大波澜。这霜天清响是全诗意境的灵魂,它在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寺影”、“客船”所构成的优美图景上,添上了富有神韵的一笔,使得诗歌形象达到完美的境地,并表现出浓郁的兴味。
1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13、提问: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实质考查的是同一内容。思想内容侧重于文本体现,有直接和含蓄之分;而观点态度侧重于直接抒发。
16、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17、希望每天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日刊”关注就可以。
18、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19、下面分别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和辛弃疾的《摸鱼儿》词为例,认真体会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20、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二、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1、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短短七个字写了三种景象。“月落”、“乌啼”是半夜至拂晓前诗人的目见耳闻。“霜满天”点明节令是深秋。霜,是不会满天的,这里的“霜”指降霜时散发出的寒气,即霜气。月亮在半夜以后渐渐地西沉下去,周围一片灰暗迷蒙,显得格外静谧冷清。树头的栖鸦时而发出哑哑的叫声,“乌鸣山更幽”,半夜宁静中的乌啼声使得环境的清寂更显突出。这时,霜气弥漫,充塞天空,令泊船上的诗人身心倍感寒意。这三种景象的联结和组合,由所见到所闻,再到所感,层次分明,十分和谐,构成了一幅深秋半夜的幽美画面,而且可以说是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的“有声画”,为全诗设置了寂寥凄清的氛围。
2、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3、(作者)张继(朝代)唐
4、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山居秋暝》
5、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6、与这首诗相映,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气越来越大,据范成大的记载,他们原本并不出名,寒山寺连建寺的历史也搞不太清楚,自从张继作诗题咏之后,不但诗歌吟咏至今,枫桥寺也知名于天下,从此以后,南来北往的旅客未有不栖此桥而题咏者。仿佛所有来到这里的文人墨客都不由自主地受到张继诗歌的感召。
7、你看因为这首诗造就了一个寒山寺,事实上又因为这首诗和寒山寺又造就了一个历史上更为有名的寒山寺碑的谜案。是说到了抗日战争的时期著名的战犯日子鬼子松井石根是一个中国通,他对这个枫桥夜泊寒山寺石碑非常感兴趣,就想盗走。
8、解析: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9、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例如:折柳相送、望月思乡、柳絮飘零、落叶悲秋、杜鹃哀啼、菊梅高洁、红豆相思等等。
10、关注“语文日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日刊”关注
11、实词的题目。注释“序”
12、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13、最纯正的100条英语口语,一定要看看哦!
14、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极为含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说到底,这首词还是触到了碰南宋时弊。
15、学生回答:温暖、美丽。
16、张继诗云:“江枫渔火对愁眠”,本意是写羁旅愁思,有人却认为“愁眠”是山名,说寒山寺面对着愁眠山。这完全是附会。
17、分析:表面看来,作者好像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18、(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19、(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三、枫桥夜泊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1、生:运用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像以声衬静、以乐写哀等等。
2、师:我们平时学得扎实了,就不怕考试。考题是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的。因此,考题本身就是读诗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3、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5、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雨霖铃》
6、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7、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8、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9、弄清史实,作者“怀”的什么“古”
10、古代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11、《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12、袁莎古筝魅力演绎《云裳诉》
13、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14、(3)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1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原文: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扩展资料: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
16、(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7、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9、我们致力于打造重庆本土最专业的高考指导平台。
20、全诗短短四句,“愁眠”贯串其中,通过景物、画面、色彩、光线、音响等多种效果,道出了游子心中皆有而笔下难有的羁旅情思。
四、枫桥夜泊 中心思想
1、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2、清·黄生: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唐诗摘钞》)
3、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枫桥夜泊》的主旨是对家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有感而发。
5、清人王尧衢称这首诗叫似连而断,似断仍连,在这个断与连的暧昧之中给人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突出体现了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那种多义性和丰富性,诗歌的前两句出现了很密集的意向,落月、乌啼、寒霜、江风、渔火等等等等。这些意向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情境,充满秋色、秋意和几缕客愁的暗示,在这样的氛围中诗歌的后两句将笔锋一转集中来写,来写什么呢?来写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范成大《吴郡志》引宋人郭附一诗,云:“狮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郭附写到寒山寺对面的狮子山,诗的意境,与张继《枫桥夜泊》相近。其中,“月和渔火俱愁”的情景,当然出自愁人眼中,景中自有人在,用意与张诗无异。
7、①表达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
8、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9、深秋的夜晚的景象感怀身世和思念家乡乌啼是动,秋夜是静,钟声是动,客船是静.这里表现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以上回答纯手工打造,希望楼主采纳.
10、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11、诗歌内容情感主旨题的解答
12、(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13、清·王尧衢: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古唐诗合解》)
14、现在寒山寺的那口钟,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再一次建寒山寺时重新铸造的,寺里原来的钟——诗人张继曾听过它声音的钟,早已不知去向。但是被张继写进诗里的钟声却永远回荡在读者心中。而苏州城外那座枫桥、那个寺庙以及它们周围的一切,也都染上了浓厚的诗意。
15、师:你这种表达是规范的。老师再补充一些:
16、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17、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是刘长卿,一是韦应物。但其实同时与他们两个相对应,还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也非常独特,也其实可以代表诗歌从盛唐向中唐的转变,而且他们两个都姓张,一个叫张继,一个叫张志和。
18、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19、(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20、生:两首诗中“梅”的特征是一样的,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一样的,都是托物言志。
五、枫桥夜泊的诗意和主旨
1、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
3、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4、(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5、⑴满、压⑵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枫”字,也有不同的说法。清代的王端履在他的一本著作中说,枫树最怕潮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江南水边多的是乌桕树,它的树叶经霜变红,诗人误认为是枫树了。可是谁又能肯定当时就没有那么几棵枫树不怕潮湿,偏偏就生长在江边呢?诗人用“江枫”这个词,让人联想起《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的诗句,因而更增添了凄凉、哀伤的情调,这和全诗的情绪是正相吻合的。“愁眠”应当是指愁眠之人,即诗人自己。“对”有“偶”的意思,可以引申为陪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江边的枫树和渔人的灯光陪伴着自己这个愁眠的人。
7、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
8、点击以下文字即可获取:
9、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0、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1、主要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12、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13、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14、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清明、明月、农家风光、山间盛景等。
15、《枫桥夜泊》最早见于高仲武编选于大历十四年(779)的《中兴间气集》,诗集编选了包括张继在内的唐肃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选张继诗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枫桥夜泊》。可见此诗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选家的注意。后来有影响的选本,没有不选录《枫桥夜泊》的,如杨士弘《唐音》、高棅《唐诗品汇》、唐汝询《唐诗解》、王尧衢《唐诗合解》、沈德潜《唐诗别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唐诗选》、葛兆光《唐诗选注》等等。
1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重点)
17、诗句中的动静结合: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18、(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9、宋人旧籍是“可宝”的。然同是宋人旧籍,大量的记载却是“江枫”。范成大撰《吴郡志》,征引张继《枫桥夜泊》,次句为“江枫渔火”。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张继的《枫桥夜泊》,亦云“江枫渔火”。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辨误”门,征引此诗也为“江枫渔火”。再看唐人的记载。唐高仲武选《中兴间气集》,时当唐代宗大历末年,张继还活着。高仲武选录此诗,颌句也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据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中兴间气集》)。
20、《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六、枫桥夜泊的主旨情感
1、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2、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3、(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4、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5、陈焕的《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6、提问: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学校: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实验小学
8、这首绝句,写诗人在江南旅途中,路过苏州枫桥停船过夜的情景
9、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茫茫夜色中,诗人看到江边一片模糊的树影。这树并不一定就是枫树,诗人之所以认定是枫树,是因为江枫这个意象能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春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揭示了“江枫”一词中淀演的感情内涵,因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透过雾气蒙蒙的江面,诗人看到几处“渔火”在闪烁。这里“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上,一江边,景物的组合非常巧妙。直到这时,才正面点出看到上面这一切景象的旅人,他正面对着这凄冷的景象伴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旅愁,躺在自己的一叶扁舟中。舟外的环境是冷寂的,诗人的愁绪和这环境是契合的,融为一体的。
11、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12、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13、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14、(筝弹)程皓如古筝演奏《沧海一声笑》
15、(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16、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别董大》
17、这块诗碑,现存苏州市寒山寺内。
18、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19、诗题楓桥夜泊清楚地点明了此次停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简洁明快。诗人纯用白描,由残月、栖鸦、枫树、渔舟、寺院、客船、楓桥和江水八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画面。
20、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静美的景象,和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让他的羁旅之愁油然而生。由此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了他的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漂泊无依的伤感。也正是这夜半的钟声,引发了后人啊众多的质疑和争论。
1、(1)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
2、咏物言志抒怀诗:
3、有家难回,漂泊天涯,孤独寂寞
4、最早怀疑姑苏无夜半钟声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5、常见手法:借古讽今借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