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勐泐的自然勐都有自己的“垄林”,按需要在本勐划出若干片森林作为“竜勐”,“垄林”数量三处不等;一个自然勐至少有5个村寨,多的有十几、二十几个村寨不等,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垄林”,称为“竜曼”,面积较“竜勐”小,除特殊情况外,大多数“垄林”都位于河流小溪的上源,村寨的上方,或者是保持水土的关键区域。
2、“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配套政策暂未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毛珍芳举例说,G351夹金山隧道建设项目涉及大熊猫国家公园、夹金山风景名胜区、四川宝兴河珍稀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等五类自然保护地审批手续办理,审批时间长,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3、从大自然学习崇拜课程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美国)爱默生《论自然》
4、也还是要保留一点的;就好像
5、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
6、一种真实的安慰:就仿佛
7、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得到“伞护”
8、德宏是我国第二处重要的傣族居住地,怒江两岸的潞江坝地区在德宏的北面,已经属于保山地区了,是傣族北面分布的边缘地带。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和怒江流域的潞江坝地区,在民族和气候上有很大区别,西双版纳主要居住的傣族是水傣,潞江坝居住的傣族主要是汉傣。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所处的澜沧江河谷地带湿热多雨,有大量热带雨林存在。怒江流域是干热河谷,气候干热少雨,因此怒江流域的水稻田比西双版纳更加依赖于山涧、河谷和森林流出的溪水。
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折射人类生态观念的深刻转变
11、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12、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今年1月,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强调要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加强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肃将继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
13、而它们凭借随处可见,以及
14、正如《绚烂入门》一诗所揭橥,“我们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盲人”,植物,让臧棣领会到人这一物种在自然中的局限性。写于疫情后(2020年6月13日)的《灰藜简史》中有这样的感叹:
15、《十月》大型文学期刊以此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新刊发布、文坛资讯、编读往来等等。
16、从1958年开始,傣族传承了千百年垄林的寂静被打破,神圣受到挑战,大量开垦开荒的人们涌入西双版纳和德宏,他们把“垄林”定性为“鬼之山、神之林”,“垄林”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短短十几年间,他们以“向鬼山要地、向神林要粮”为口号,把斧头挥向“垄林”,“垄林”被熊熊的大火燃烧,傣族人民不得不转移神龛与祭坛,“垄林”就这样在人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基本消失殆尽。
17、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18、西双版纳地区从气候上讲稻谷可以一年两熟或者三熟,不过当地的傣族传统上只种一季,多为晚稻。一般是6月(傣历8月)插秧,10月(傣历12月)收割。这个时间段正是当地雨季即将来临,于是开始栽种水稻,到雨季基本结束,水稻正好开始收割。这个时间栽种水稻,即利于用雨水在水稻生长中期提供充沛的水源,也有利于水稻的抽穗和收割,这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协调、适应的结果。
19、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20、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二、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古诗
1、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2、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7、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中国最大的傣族居住地,建国后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成经常会被学者研究。西双版纳古称“勐泐”,是傣泐人建立的小王国,因都城地处勐景洪,政权中枢被称为“霍罕景洪”,即“景洪金殿”。勐景洪统辖的范围包括60余个大小不一的坝子,在60多个坝子之上又形成近50个自然勐,它们是勐泐的一级单元。自然勐之下划分若干个“陇”或“哈麻”,其下又划分若干个“火西”,“火西”之下是最基层的“曼”(即村寨)。但是“陇”、“哈麻”、“火西”是虚拟单元,只有自然勐和村寨才是实体的单元。
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9、首先,臧棣的状物并不执着于面面俱到,他只抓植物形象中最突出的一两个点,简短地“速写”出来。芹菜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该从哪个角度来写,才不会落入俗套呢?“我用芹菜做了/一把琴,它也许是世界上/最瘦的琴”(《芹菜的琴丛书》),这个开头带着轻快的视觉冲击力从天而降,倏然替我们打开了另一双眼睛:芹菜茎上的筋,正像是一条条琴弦,那么芹菜的确是世上最瘦的琴了。写莴笋,先写总体印象:“苏醒的翡翠从植物那里借到/一根意味深长的棍棒”(《莴笋简史》,下同);对臧棣来说,到此还不够,依然在形色的范畴内,因此,最好是趁热打铁地往前推一把:“稍微使点劲,/就能握出一把晶莹的露水。”如此一来,水分也有了,莴苣的形象变得晶莹可感。
10、总造林面积约15107亩,具体工程量包括:乔木1726777株、灌木186492平米、灌溉给排水等。
11、本专栏专门以蜜植生境的顾问老师杨长青撰写的故事为主,以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核心故事内容,为专题片、纪录片等视频类作品提供第一手文字脚本。这一系列故事叫《怒江垄林》。
12、“微妙的前提/也还是要保留一点的”,既在说植物/食物,也在说诗。从大自然到厨房,从“轻轻一掐”到具体的口感,在一次次出神的转移中,臧棣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诗之一辩”,最终,从植物身上看到了人自身。
13、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5月
14、诗歌第二段:“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诗人绕回“实”,继续描摹道:“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有了如此细致的说明,连翘的外在形象已经够丰满了,诗人没有半点犹豫,又把书写开向了虚的赛道。这一结构,与第一段相同。
15、译文: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大地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大地运行的法则是以这天的法则为法则,天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6、当植物是观察者时,臧棣的诗又翻转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试着从植物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世界。他很注重移情手法,经常想象植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增添观看的视角。他想象着狗尾草面对人类的矛盾心理:“在被称为杂草时,它们会矛盾于/我们对大地的疯狂的占有”(《狗尾草简史》);也揣摩过千叶兰的心思:“有过一瞬间,它幻想/你就是那位它一直都想结识的/驾驶过高塔吊车的人”(《千叶兰简史》);类似的意趣也出现在佛掌参这里:“它不嫌你的手掌大到/简直像它的陌生的婚床”(《佛掌参入门》)……
17、文字:奉学勤(学术分社)
18、跌宕起伏的大熊猫成长历险
19、你应是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好人。
20、诸锡斌《分水器与傣族稻作灌溉技术》,发表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三、形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章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摘要:傣族有一句传承了千百年的古训:“有森林方有水源,有水源方有良田,有良田方有稻谷,有稻谷方有人存”。因此傣族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动划出大片森林予以保护,这就是曾经散布在云南西南各处傣族居住区的“垄林”。垄林又称竜林、龙林、社林。从功能上看,垄林是古老的“自然保护区”,是村寨、田园与原始雨林之间的生态缓冲带,是维持当地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保障。垄林是傣族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文化,是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解读和对农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4、俗话说得好:“林茂粮丰、森毁粮空”,千百年来一直与人和谐共处的“垄林”被人为毁坏,由此引起自然的惩罚向来不会缺席,但这惩罚并非来源于祖先神,而是源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用今天的生态观来反思,是守护“垄林”文明,还是“征服森林”愚昧,孰是孰非,自然一目了然!只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6、“和谐共处”意思是彼此融洽地相处,指人与他人、与自然相处时的一种状态或态度,体现的是一种互惠互利,协同合作的关系。和谐共处可以让我们拥有好的心态、新的思路、全面的计划。原因:我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必然也必须要面对的。人是群居的动物,从古至今,事实证明人只有充分的分工协作才能更好的生存,更好的改善生活,更好的发展文明。所以与人和谐相处必不可少,这其中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发展”。人又是处在食物链最高端的种群,对整个食物链和自然界的依赖也最大,依赖大也就消耗大,消耗大带来的是更大的依赖,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而这里的和谐带给我们的是“持续”。
7、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8、展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灵之美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11、这是一个鸟儿和人类幸福和谐生活的故事。老爷爷种了很多树,在每棵树上安了小木房子,让更多的鸟儿来居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房子也多次易主,但爱心却在接力,昔日的小树早已成为郁郁葱葱的树林,鸟群在上空自由飞翔,人们在树下快乐奔跑,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
1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位于容城县南张镇沙河营村及沙河村东侧,占地面积5874亩,设计乔灌木栽植306088株,林窗57900平米,灌溉542亩,砂石园路12581平米,秀林驿站1项。
14、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17、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18、无径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世外桃源,何处寻觅;聆听涛乐,须在海里。爱我爱你,更爱自然。
19、至此,臧棣的状物已从植物的外观一直延伸至内在。接下来,物还必须与人发生联系。联系的契机,就藏在植物的味道里;而作为接受的一方,这种联系落实到人身上,就是味觉。味与诗的关系,诚如敬文东所说:“有味——而且是味上加味再加味——必须充当诗的本质。”(敬文东:《味与诗》)对此,臧棣亦很敏感,他在诗里给了那些可食用的植物十足的宠爱。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菠菜》一诗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芦笋、秋葵、韭菜、荠菜、洋葱、香菜、薏米等,也纷纷出现在他笔下。很明显,面对如此众多的美食,汉语中表味的基本词汇,如酸、甜、苦、辣、咸等,都具有表义的模糊性,并不能满足臧棣的需求,他尝试另辟蹊径来写味道。
20、在古代傣族语言中,尽管没有“自然保护区”一词,但是他们却能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认识到森林与水源的重要性,进而因势利导,自觉保护森林,保护自己居住的环境。傣族人凭借着坚定的祖先崇拜,纯朴的自然生态观,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祖先崇拜和自然生态观首要的作用对象或实体就是“垄林”,由此又形成了傣族独特的“垄林”文化。反过来,“垄林”文化又让人们自觉地,全方位地保护散落在各自然勐、各村寨的“垄林”,透过“垄林”文化,可以品读出傣族对大自然的生态取向,也可以看到傣族固有的古老文化。在“垄林”里祭祀祖先神的过程中,展示了祖先崇拜文化,讲述着古老的历史传说,“垄林”中的神龛、祭坛犹如舞台,而念诵的祭词,就是最优美动听的、传唱千百年的诗歌。
四、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3、《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饮酒》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再现了“华北明珠”之美的白洋淀,正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着良好生态环境支撑。
5、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6、诗歌第三段:“退一步,十秒钟的间歇真的能成就/一次神秘的沉浸吗?时间太短了,/会不会被走神弄丢生命的原型?/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
7、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选取雄安新区安新县南刘庄区和采蒲台区两处试点区。南刘庄试点区占地面积约12k㎡,采蒲台试点区占地面积约0.59k㎡。两个试点区均包括前场清淤区、后场脱水区,运用多种施工工艺,开展试验研究及对比工作。
8、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9、以介绍野生高山杜鹃为主,与蜜植生境的生态科研专家顾问团队一起,探索大熊猫的伴生植物,及其发现之旅、科研成果、乡村经济和市场价值。
10、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像在看一部植物百科全书,在这份个人化的知识谱系中,有大量植物我闻所未闻。但当我好奇地查询百度百科时,又发现有不少是我见过的,只是不知道名字而已。在这篇文章里,为了更好地举证,我打算尽量选择那些常见的植物来说明臧棣诗歌的状物特征。
11、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12、尽管轻盈得很随意,但你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