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山行杜牧写了哪些景物147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09-25 08:33

一、杜牧在写山行时的心情

1、例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2、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问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4、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的草坪一片金黄,南方的冬天不会像北方的冬天那么寒冷。冬日的阳光洒在草地上,我和小伙伴们就像小猫一样,在草坪上来一场温暖舒服的阳光浴。

8、问2:陆游诗,“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9、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10、例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1、我自认为是一个愿意亲近文学的人,可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读古诗词,没有什么发自内心的感动与喜欢。我读《静夜思》主要是因为它的盛名,它的地位,它的“符号意义”;我听朴树唱《送别》,也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12、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3、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14、例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15、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16、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7、“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18、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19、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乐园,我心中的乐园在爷爷的菜园里。

20、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二、山行杜牧写了哪些景物

1、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院子前面有一个菜园,菜园里种了黄瓜、西红柿、青菜等。一个个翠绿的小黄瓜挂在高高的架子上,头顶上带着金黄色的小花。红红的小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在树上挂着飘摇。一片绿油油的小青菜,油麦菜,香菜,排着整齐的队伍,等着我随时采摘。

3、例1: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4、奶奶的小菜园给了我成千上万个快乐,给了我五颜六色的欢乐,它给了我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给了我一个不再孤独的童年。那里是我唯一的乐园——奶奶的小菜园。

5、①引用神话故事。例1: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6、后山的竹林和菜地是我的寻宝胜地。饭前拿一把锄头进后山,左挖挖,右挖挖,一会儿挖个大春笋,一会儿挖个小土豆;一会儿挖出满地花生,有时运气好还会发现个果子。今天的开胃菜又有着落了!

7、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乐园在哪里?”那我会大声地告诉他:“我最爱的那片草地!”因为家乡河边那草地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8、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9、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10、夏天到了,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小草不惧烈日,仍然挺起胸膛,直面骄阳的考验,草丛里还时不时传来昆虫的鸣叫,为这夏日增添了几分生机。我们和小伙一起整装待发,来到小河边,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打水仗。我们你追我赶,到处水花四溅。那些水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美极了!我们还在这里玩水枪,看看谁射得准。水的清凉让我们暑气全消。

11、村头的河边就是见证我成长的乐园,它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12、技巧指要:问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诗中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3、问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14、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5、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16、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17、例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18、《山行》这首诗诗中一个“晚”字表达诗人当时“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的心情。

19、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0、性质分类: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三、杜牧在写山行时的心情是什么

1、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明代翰林修编杨慎(升庵)在《升庵诗话》(卷八)里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清朝人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对杨慎的意见作了反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请结合这两则评论对《江南春绝句》的二两句意象及意境进行合理的赏析,200字左右。

3、例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乐》)

4、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5、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6、编委吕佩义胡耀桢王银玲

7、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8、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9、此诗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谓是“平中见奇”,“点铁成金”,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10、这是一首优美景物诗,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景物的感情。

11、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12、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13、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14、空中花园连通了整个小区,面积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那里绿草如茵,小树葱郁,还有清澈的小溪,广阔的运动场地,各样健身器材和游乐设施,让大人小孩都流连忘返。

15、我在我的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

16、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喜爱的思想感情。作者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17、例1:“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18、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19、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人生,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情真意切。“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中唱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渲染愁思的气氛,使观众(读者)也会泪流满面。

20、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四、杜牧的山行一诗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1、书桌可是我的挚友呢!它总是及时分享着我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得了奖状,我仿佛听见它说:“主人,你可真厉害,我为你点赞!”书桌就是我成功的见证者。

2、(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

3、“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4、“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5、如果玩捉迷藏,我就总是藏在这里,找我的人,无论多少个,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如果一个人玩,我喜欢吹蒲公英,看着他们飞呀飞,飞呀飞,有的可能飞入了金黄的落叶丛中,有的可能飞入了池塘中,还有的可能飞入了蓝蓝的大海。

6、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7、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简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8、一颗颗璀璨水晶的柔软地毯。霁红、冬青、石绿、天蓝色的花泛出一阵轻香,染香了碧绿的草地。

9、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例1:“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1、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12、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13、这首诗的第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14、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15、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16、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7、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18、欲抑先扬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19、例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0、例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五、杜牧山行描绘的是什么景色

1、例3:茅盾的《白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白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广大军民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2、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3、大部分老师教诗词时会“心虚”,会“胆怯”,因为诗词的理解、赏析的门槛比较高,它需要这个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文字敏感度,需要经过一定的审美训练……

4、例3:李商隐《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5、我们围坐成一个圆,唱着儿歌,小明悄悄起身,将手绢放在小东背后,还把手放到嘴前做“嘘”,示意我们不要出声,我们心领神会,都偷偷笑了。小东发现我们都没唱,向后一摸,抓住手绢,迅速起身,向小明冲去。小东眼疾手快,如离弦之箭般向小明冲去。这时,小明快速跑到自己的空位上,一屁股坐下来。好险哪!小东的手差点儿就抓到小明的衣服了。再看小东,他似乎有些失落,眼皮向下耷拉着。但过了一会儿,公园里又响起那个熟悉的歌声:“丢手绢,丢手绢……”。周围的野花和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仿佛在同我们一起玩耍。

6、每当我情绪低落时,这里都会成为我的安慰之所,有时我一呆就是一下午,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光怪陆离的场景,比如天上的星星一个个跳了下来,争先恐后地钻进了我的口袋;又比如我穿越到了异地界,成为了一呼百应的大英雄,挽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太阳落山之际,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先前忧郁的情绪一扫而光。

7、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8、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9、其次他们要将诗词按从五言到七言,从绝句到律诗,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这样的逻辑放置到各年级中;

10、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11、——“重理解”的古诗词教学设计

12、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3、例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4、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5、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16、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17、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而最为世人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还是杜牧的风流多情,称其为“晚唐第一风流才子”。

18、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9、(唐)贾至、王维、岑参《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20、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一作:生处)

六、杜牧在写山行时的心情

1、技巧指要: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着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3、这里还有去科普区、冒险区,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乐趣,这儿真是又惊险又有趣!

4、例3:“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5、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6、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7、听出题人的意思,让谈的是诗人的心境,也就是说《山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牧当时什么样的心境,我想如果真正体会诗所表达的诗人心境,最好不如道杜牧是谁,不知道杜牧当时的生活状态,只去认真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8、我的房间承载着我的欢笑,我的成长和我的童年,是我心中永远的乐园。

9、这就是我的乐园,在这里有回忆,有快乐,也有希望。

10、乐园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我的乐园既没有舒适的设备,也没有芳香与艳丽的花朵,但它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

11、(2)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12、到了冬天,过年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带我们下去放几次烟花,烟花放起时,几颗“小星星”也瞬间放出了光芒,大家脸上笑魇如花,开心极了,直到半根烟花都不剩才回家。

13、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14、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15、爷爷家的乌龟就完全相反,它们很安静,还很喜欢吃肉。

16、“你觉得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情?”等一系列和心情有关的问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个诗人无论叙事还是写景,背后大都有“情”,我们要知人论世,设身处地,感受其情。

17、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18、问: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9、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20、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联想,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便浮现于眼前了。

1、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4、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5、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6、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7、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鸿雁尺素青鸾双鲤五柳东篱三径劳歌长亭南浦阳关柳岸风骚雕虫鸿鹄杜鹃鹧鸪2l黍离桑榆商女杜康瑟瑟红豆鸡黍30关山月31梅花落32霓裳羽衣曲后庭花34杨柳曲35行路难……

8、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9、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10、他开首就直接叙事写景:我走到山里,远远看见有一个村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通俗一点讲,他写的就是这么一个事。但我们要佩服杜牧同学的是,他只用了14个字,却写出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

11、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12、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13、附: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14、“设计”特点之一——不硬凑“语文要素”

15、李白在《夜泊牛诸怀古》诗中,大倒不被发现重用的苦水,咏道:“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找不到知音,只能挂帆远寻,这时红枫之叶纷纷飘落,而那个知音何时才能出现?壮志难酬之凄凉,完全通过漫天飞舞的枫叶来表达。

16、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17、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18、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9、一方面不自信,一方面又不愿改变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尊者形象,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就开始“扮”权威,所谓“扮权威”就是充分利用“时间差”、“信息不对称”,比学生先一步了解诗词的意思、内涵、规律,让学生以为自己很厉害,事实上,老师只是针对本节课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武装”而已。

20、伏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1、例8:“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2、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草坪边,大树下,喜欢做手工的我,常常蹲在石墩旁,和小伙伴们拿一些泥土,沾着水捏着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手工……

4、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5、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6、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7、秋天,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小草披上了金黄的外衣,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一片金黄的麦穗呢。秋风轻拂小草,它们向人们频频点头问好。我拿上心爱的风筝,和小伙伴们来到草地上。那一棵棵枫树上长着火红火红的枫叶,我不禁想到了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一手拿着风筝线,另一手则控制线,看谁飞得高。于是我们就在草地上飞奔起来,最终,我赢了。我们还一起骑单车,看谁骑得快,我又赢了!我感受到飞翔,运动给我无限的快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