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背景音乐55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10-03 10:43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2、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3、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4、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5、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6、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7、“明月几时有”,不是问月球的年龄有多大(月球的年龄有46亿年),也不是问月光啥时候有(月球挡住地球的时候就有,通俗点说,地球人看不见太阳的时候就有),还不是问月光照射到地球上要多长时间(1秒多2秒不到)。苏轼不是天文学家,对天文学问题不感兴趣(至少写这首词的时候不感兴趣)。所以,关于“明月几时有”这句问话的含义,这三种理解都不对。

8、经典咏流传:《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1、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一引《复雅歌词》:“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时丙辰熙宁九年也。元丰七年(1084),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

12、陕西新动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3、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故乡啊,美景啊,很难给人以鼓舞。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就不一样了:凉凉的月光、暖暖的怀念、宽宽的胸怀,还有美好的祝愿埋在里面,不流传千古是不行了。

14、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6、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合集(6集全)

17、明杨慎《草堂诗余》卷三:“此等词翩翩羽化而仙,岂是烟火人道得只字。”又:“中秋词古今绝唱。”

18、当然,也可能是苏轼先想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然后才联系到人的悲欢离合。不管哪个在前,月之难以永远晴圆和人之难以永远欢聚都是苏轼此时此刻最深的感慨。苏轼把这种感慨写出来,而且使其合乎词律,就变成了这样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既指月亮的难以永远晴圆,也指人的难以永远欢聚(月之永远阴缺和人之永远悲离,当然也很难,但肯定不是苏轼的期盼,苏轼也不会抱怨其难,故肯定不是“此事古难全”中“此事”的含义)。

1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0、就这样凡间的苏轼面对着一轮明月,不由得被打乱了心绪:一个太圆满,一个太寂寞;一个太明亮,一个暗自伤。继之“高出不胜寒”,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被写了出来。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背景音乐

1、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2、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3、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4、先看第一个片段,“把酒”的“把”为什么好,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例如,换成“饮酒”行不行?“饮酒”不行(“喝酒”当然也不行),一定要是“把酒”。

5、想与弟弟团聚但不能团聚,而且知道想和弟弟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的愿望是荒唐的、可笑的、不现实的。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这么天各一方无所作为吗?不是的。苏轼还是有办法在不能相聚的时候尽力获得相聚时的快乐和温暖。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久”即平安、健康的意思。“千里”是说即使相隔千里之远(而不是说必须相隔千里之远)。“共”是“共赏”,即一起看、一起欣赏的意思。“婵娟”以月亮中的美女(嫦娥)借指月亮。

6、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但是,寂寞感只是大英雄大豪杰的一个方面,大英雄大豪杰的另一个方面是,在独自品尝寂寞的时候,也能品出欢乐,品出激情,从而进入一个人的狂欢。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大英雄大豪杰天生有一种高贵品质:即使我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即使所有的人都把我抛弃,我仍然有办法快乐起来,因为“我爱我自己,我爱这世界”。这种大英雄大豪杰在历史上为数不多,而表现其精神的文学作品还要少。因为少,所以可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样一首可贵的词,现在就去瞧一瞧,看看世无知己的时候,大英雄大豪杰是怎么调节自己,怎么对待世界的。

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0、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身边至亲多达2女3男,依然没有家的感觉

12、▲中华经典资源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3、第二种做法是把第一种做法中的向往记录下来,对于文学家来说,很可能会变成诗词文之类的文学作品。这种向往比起第一种向往,向往的热度随着感性的减少而减少,但理性的增加使得这种向往变得更加稳固。当然,记录这种向往的动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能是为了讨好谁或者领稿费之类的为文造情。

14、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15、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16、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17、这二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互相亲爱的人不见得一定要天天厮守在一起(何况也不可能天天厮守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之远,仍然可以遥寄亲爱之情,这个传递远方情感的使者就是月亮。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9、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20、“我欲乘风归去”,调皮了。“归去”,前提是他是来自那里。奥,原来苏轼一直认为他可不是一般的尘世凡人,是从“琼楼玉宇”中下凡尘的。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原唱

1、自我安慰最为可靠

2、再看为何是“归去”,“去”字很好解释,从苏轼所在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以是“去”。那为何是“归去”呢?用“归去”说明苏轼把要去的“天上宫阙”看作是自己的家,那意思就是说,苏轼不把世间的家看作家,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谈谈苏轼的家庭情况。

3、李白有诗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在这首诗中光是歌舞,突出的是我,主观性强一些,格局要小一些;苏轼呢,一个“何似在人间”就到全世界了!所以说苏轼在这里是打破了李白的局限性,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4、经典咏流传:孟郊《游子吟》

5、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6、西安丝路之声文化有限公司

7、答:词中蕴含的哲理是,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完满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会有希望。

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9、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10、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11、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12、他是怎么做的呢?他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注意这两句话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还要注意,这两句话是倒装语序。正确的顺序是“何似在人间,起舞弄清影。”意思是:“哪里有我一个人在月光下、在院子里舞着我秀美的影子、追着我秀美的影子、看着我秀美的影子舒服愉悦呢?”“人间”可以理解为现时现地,哪里都不去。“弄”是反复看、反复欣赏的意思。“清影”之“清”是秀美、好看的意思。“起舞”指看着自己和自己影子时内心的宁静、愉悦、激动,这是相对于和一帮不契合的人戴着假面具,装着有高潮地吟诗、赏月、喝酒的时候内心的空落、烦躁、抗拒而言的。

13、声音“水调”,各有不同。让我们与朗诵名家一道,共同吟诵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4、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5、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