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
1、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2、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3、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6、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
7、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十七夜对月》杜甫
9、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10、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11、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12、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13、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14、第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15、第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16、宋词君: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17、诗词世界,中国最大的诗意平台!
18、(释义):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19、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20、淮南王当年曾悲哀秋来草木零落,而我现在也见秋至而独自伤怀了。有情人见秋叶落本来就伤悲,更何况是在这愁心的季节要与好友相别呢?当年同科进士,本望同有荣华之乐;而今已成异路之人,愿与君子风雨同忧。您不要以为属于江南西道(今属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离京城太远,那里的江山如画,风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里畅快地游赏。
二、描写秋天悲伤感情的诗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3、王维17岁时背井离乡,到长安谋取功名,身在繁华热闹的帝都,茫茫人海中举目无亲,尤其在重阳佳节时,本应家人团聚,内心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可想而知。于是,因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朴素无华而高度概括的诗句,道尽了天下离家远行人的共同心声,这句诗也成为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名句流传至今。(注: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4、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分不清作者在画里还是画外,景物与人融合为一。
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6、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7、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怨》
8、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9、宋词君: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10、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1、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12、“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天到了,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以动衬静”是一种衬托手法;比如熟悉的“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17、第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1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9、原文: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20、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三、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名句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
2、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3、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4、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5、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6、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7、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8、(出处):寇准《书河上亭壁》
9、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 唐·刘长卿
10、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1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12、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3、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传说中的帝尧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舜死于苍梧,葬子九嶷山,二妃闻之,投湘水而死。当地人民建祠纪念她们。“二湘”就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诗。《湘夫人》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气,由男巫扮湘君,载歌载舞,抒发久迎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表现了男神湘君对女神湘夫人的情爱思念。也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4、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15、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1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唐·杜牧
17、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8、释义: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19、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20、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
四、秋天悲伤的景物
1、“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2、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3、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杜甫《十七夜对月》
4、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二首》李峤
5、如杜甫的《登高》,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景”既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就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而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6、释义: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7、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8、释义: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9、“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10、山大华特卧龙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11、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12、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13、(出处):杜牧《秋夕》
14、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中秋夜南楼寄友人》无可
17、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18、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19、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20、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五、描写秋天悲景的诗句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苏轼
3、释义: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大雁南归。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5、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骆宾王
6、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杜甫生活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琼《浣溪沙》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8、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咏月》李建枢
9、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10、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11、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
12、夫秋,刑官19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13、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4、灞上秋居(作者)马戴(朝代)唐
15、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6、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