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轼最有禅意的一首诗66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10-07 06:54

一、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苏轼初遭贬谪时,心情是很低落的,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心理。苏轼虽然有孤寂与落寞之情,却没有任何的幽怨。

2、这很难说不是受苏轼的影响。

3、开篇明义。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他的诸多名号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一个,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4、他又有些不耐烦,最讨厌虚伪造作。遇见厌恶的事物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有人拿作品让他品评,如果不喜欢,就半开玩笑地说“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5、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6、苏轼是游荡在海天风雨之间的自由幻鸟,来无影踪,去无痕迹,但是那一抹光亮,虽历经千年,仍能闪耀在世人心中。

7、不羁的灵魂没有边界,自由的天性从心而发。

8、务实的他放眼于万物的变化,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务实的精神,既遵守了所处时代的规则,又在规则中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在千古名篇《赤壁赋》中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9、是啊,何必非要达到呢?佛家所谓“当下即是”。如何才能看穿忧患?忧患本不存在,又何来看穿呢?

10、作者何陽,沐陽斋主人,陕西乾县人,宝鸡工作,二十岁时研究四柱命理,地理堪與,通读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中华经典书籍《道德经》。在易学方面主要研读易经、阴阳系统论、人体生物节律学等。对祖坟影响后代性格,贫富状况颇有研究。幼承庭训,濡染书艺,心骛二王,着意欧,赵以为形意本质,常与各界文化名人谦恭学习,书法作品先后被泰王国驻西安总领事馆、电影《建军大业》《空天烈》《霹雳火之火凤凰》《战境·火线出击》剧组等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11、然而,令苏轼没有想到的是,这封《湖州谢上表》里的两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御史何正臣抓住了把柄。

12、苏轼的书法飘逸奔放,挣脱束缚,纯任本真。他酒量不大,却极好饮酒。微醺后就挥毫作草书,他说“我最后写字,就好像酒气从指尖涌出”。其实这流出的就是胸中的浩然之气,和洒脱不羁的性情。

13、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66岁的苏轼结束在儋州近三年的谪居生涯,在北返中原途中东飘西荡。

14、寓居黄州期间,苏东坡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汪洋大作,也有《记承天寺夜游》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挖掘和微妙心境;既有被黄庭坚称“语意高妙”的《卜算子》、《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抒发内心孤寂,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猪肉颂》、《东坡八首》将谪居生活艺术化的玩味之作。

15、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6、我想用苏轼的这首诗来说,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单纯的靠想象感受不到的,只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身感受过之后,那美感才能够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我们的内心。在悄无声息当中提高我们的见识和鉴赏力,不至于看到小河就当成汪洋大海,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不同了。

17、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18、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19、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20、所谓“真空生妙有”,开凿了池塘,明月总会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二、苏轼最有禅意的一首诗

1、苏东坡一生的浩然之气不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2、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3、要有面对逆境困难挫折的勇气。

4、穿过大庾岭,他抵达南雄,闻南雄祗元村有龙泉寺,寺内有龙泉井,慕其名前往参观,得到龙泉寺住持盛情款待。苏东坡与长老一见如故,视为知己,谈经说佛,既以佛教空虚学说解脱痛苦,又以道教长生之术养生,维护自己高雅、纯洁的人格。把被贬以来的阴霾心情化之殆尽,一吐为快。直到日落都不忍离去,于是提笔于龙泉寺钟上题《过大庾岭》诗一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5、自然境界,顺习而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天地境界,天地合一

6、苏轼一生创作有三个辉煌时期,他曾自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有后两个时期是他在越过大庾岭后。此时,被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经将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佛老思想对他的影响,比贬谪前更深了,“解脱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俨然成为他的生命。一百多首和陶诗里,浸透着自然平淡,淳厚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8、其实人生就像月亮一样,都是有聚首和分离的,所以不应把分离看的太过于悲伤,而是要有一种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分隔一方,只要同能看到这美丽的月色,这就够了,表达了亲人都能欣赏月色,回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愿望。

9、苏轼总是这样怀着最大的善意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不造作假饰,如此心底纯净,当然看什么都是美好且适意的了。

10、人之于恒久的宇宙,不就像沧海之一粟,寄蜉蝣于天地吗!一切的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彻底抛开名利,乘坐一叶扁舟,归隐江湖。最后一惊世之作诞生:

11、朝廷分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为代表的守旧派。两派激烈斗争,最终由于宋神宗的意志,守旧派无奈退出。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纷纷辞官,而留在官场上的苏轼、苏辙等人因为名盛就成为变法派攻击的靶子。苏轼后半生基本都在贬谪中度过,甚至因为宵小构陷而入狱,险些被处死。

12、但是他没有对命运低头,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下,调动自己的全部能量,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同困难作斗争,不仅没有妥协,反而在艰苦的环境之下做出了成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即使在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候,他写出的诗词还是非常积极的,斗志昂扬的。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只有你密州出猎时,能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万丈豪情!

15、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6、晚风习习吹来,凉凉的,吹醒了你的醉态,你突然觉得,莫名的清醒。深夜的长江边,万籁俱寂,江水依然默默地向东奔流不息。

17、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世人千百年来崇敬、纪念苏轼,不仅因为苏轼绝世的文才,更因为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苏轼总能以一种热诚质朴的态度来生活,坚持他的儒家思想,对人生对世界不放弃希望。

18、他从成名时的万众瞩目,到一波多折的山穷水尽,在大起大落间佳作日益经典,人生日益丰盈。凝望长江时,会吟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游览西湖时,我们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置身庐山时,我们眼前会浮现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忆往事时,我们会勾勒出"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感悟人生时,我们会回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谈古论今时,浸润着他人生格局的诗文,经常在心头萦绕,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之共鸣……

19、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20、只有你被贬密州,还能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谊。

三、豁达看透人生的诗句

1、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淡饭粗衣,自然有一段佳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锦衣玉食,只觉得万般愁苦。

2、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当时的官员在人事调动之后,需要给皇帝上表谢恩。苏轼并没有多想,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呈给皇帝,谢恩之外,对这次调动发了点牢骚,之后就安心在湖州做官了。

3、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4、初到黄州时,“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苏轼用惊恐不安、无处栖息的孤鸿自比,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5、公元1097年,大文豪苏轼被贬到海南,海南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中的蛮荒,那时候被送到海南去,是仅次于砍头的惩罚,可见那时候的海南条件有多艰苦。况且那时候苏东坡已经62岁,搞不好这辈子都没有平反的机会了。

6、“我们经常说苏轼是一个很旷达的人,其实旷达这个词往往被我们说得很抽象。在我们的印象中,旷达是一个人在街上走,飘着长长的胡须,拄着一根手杖天天不吃饭不喝水不食人间烟火,就好像旷达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境界,是在一般的人生上的一个附加值,要经过修炼之后才能到旷达,其实我不是这样认为。”

7、感悟六:随缘而适心阳光。

8、这当然是开玩笑,但也能看出苏轼的乐观态度。在海南也有不少朋友接济他,在当地他也渐渐结交了不少朋友,也发现了另一种美食:生蚝。苏轼发现,生蚝和酒一起煮,味道甘美无比,让他一饱口福。吃完之后,苏轼还不忘调侃说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徒,以分此味。”

9、从诗中不难看出,苏轼已经对自己因为好论是非,因言贬谪的事情坦然面对了,他喜欢上了黄州鲜美的鱼和岸边鲜嫩的竹笋。失去的是仕途一时的荣宠,得到的却是生活的真谛。

10、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11、他时常带着一条狗到处闲逛,与当地村民席地而坐,与之攀谈。他可以跟任何人交朋友,就像他跟弟弟苏辙说的那样: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与淳朴的村民聊天,不必有戒心,自由自在,洒脱快乐。有些村民面对“知识分子”苏轼,不知道谈什么。苏轼就说:谈个鬼故事吧。如果对方不好意思,他就继续说:谈你们熟悉的事情就好了。

12、安静的起点是让心灵放空,不受欲望的牵缠,抛开固有的偏见,在滚滚红尘中,守住心底的一片清凉,从容不迫地享受平凡而惬意的人生。

13、 综观宋词,通常人们将其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其中,既有苏轼天风海雨之作,也有周邦彦雍容典雅的词章;既有辛弃疾龙腾虎跃的词篇,也有柳永铺叙展衍的慢词。早在苏轼作词之前,宋词的词风自然是非婉约莫属。但苏轼却能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其作品中的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人生哲学虽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因此,豪放词的特色亦展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如: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等。不仅扩大了词境,还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使词品与人品得到了统一和融合。

14、这首诗语带调侃,细读却苍凉感慨。如今他心如死灰,如老树叶黄根枯,一生饱经风浪,如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起伏。

15、海岛浮荡在沧海之上,以超脱的视线来关照九州万方,何处不是海岛呢?俯仰之间,人生出路就在胸中,又何必烦恼呢?

1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18、但苏轼胸中一直保有浩然之气,面对挫折与打击,总能泰然处之。他好像在自问,也像在调侃画中的自己:你这一生有什么功业值得称道呢?无非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三次贬谪而已。

19、“他(苏轼)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出口,也有很多入口。在他的人生中有很多扇窗户可以打开,也可以关上。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基本上就是有一扇门上面安了一把暗锁,然后把暗锁开开有一扇窗户,窗户还只能掀开一半,因为你是一个想不通的人,你不晓得把窗户全打开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苏轼进到房间里有很多扇窗户,甚至有天窗,拉开地下还有地下室,从地下室一直出去就能走到院子里。”

20、这句话是苏东坡一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实写照,苏东坡一辈子都追求做真实的自己,从不会因为潦倒困顿或飞黄腾达而昧己心。

四、苏轼的人生境界的感悟

1、苏轼作为一个大文豪和一生行走官场的老人,六十多岁的苏轼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们长篇大论。他所说的不过是短短的四句话,聊聊的二十八个字而已。然而诗里却充满了禅理,写出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可以说每次读它,每个人生阶段,读它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庐山的烟雨充满神秘,钱塘江的潮汐十分壮观,都很值得去观赏一番。如果不能够去看是会遗憾的。可是如果我们终于亲临庐山和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们只是庐山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而已。

3、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6、苏东坡:胸怀浩气,自然快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