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
1、吃完饭后,曾国藩放下碗筷,严肃警告李鸿章: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则,最后说:“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拂袖而去。李鸿章惊坐原地,羞愧难言,从此睡懒觉的病给治好了,直到晚年,他还坚持早起,看书习字,午饭后踱步,与曾国藩如出一辙,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2、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3、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4、李鸿章是清朝第一位访问西方诸国的大臣,他在晚年看到了世界的巨变,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看着那个陌生的世界,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们周旋,列强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有过很多报道。历史似乎总带着一种宿命感,当李鸿章在纽约代表一个国家被众人簇拥着的时候,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的曾外孙女张爱玲会落魄的走在美国街头。
5、1909年,张之洞油尽灯枯,临终前,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6、应该说,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曾国藩资质中等,但自己刻苦,更擅长用人,且以德服人,当年麾下,一时多少豪杰?可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比之下,李鸿章要聪明得多,也简单粗暴得多,不跟属下讲什么理想信念、人生修养,“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至少在凝聚优秀人才方面,学生要输老师一筹。
7、最终果真被李鸿章猜中,日本当局为表“清白”,宣布“无条件停战”,老李挨了一枪,不仅使得日本停战,还为国家节省了一亿两银子。
8、第一首诗于自信之余,特充溢豪气,大有天下侯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是著之意。十诗中,此诗最为世人称道。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9、李鸿章少年科第,一生追求“经世致用”,也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实业救国。所以李为官看重实干,而不是名声。而张之洞,极在乎自己的清白,爱惜自己的羽毛。
10、“虱处裈”用阮籍《大人先生传》语:“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然炎邱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句承上诗,谓往昔己之于世,如虱之处裈,穷达皆命也。“龙门”,《艺文类聚》引辛氏《三秦记》言鱼跃龙门,“上者为龙”,后因以科举会试中式为登龙门。句谓己欲乘翌年顺天乡试,一跃而除士子之服也。“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云者,谓诸多同辈以科举而炫耀,而己已过青春年华,始追逐水源以求一跃也。
11、这是一首悼念诗,悼念他的妾莫冬梅。
1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龚自珍
13、这一篇咱只评诗词不评人。
14、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15、此外,曾国藩的“拙”与“诚”,赢得了他那个时代诸多实力派的友谊,至死不渝,像以臭脾气著称的左宗棠,也能彼此维系一份不咸不淡的情谊;李鸿章则树敌太多,且不论与左宗棠的尖锐矛盾,他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结下的私人恩怨,始终未能化解,终于在甲午战争时结出恶果。
1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入都》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丹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1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18、在罗伯特.道格拉斯版《李鸿章传》出版五年之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而身为晚清中流砥柱的李鸿章竟然支持了盛宣怀提出的“东南互保”,“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使得朝廷一度失去了对中国东南诸省的控制。这次举动实际上为十年后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19、曾国藩第一次见李鸿章,时为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在北京碾儿胡同。可以想象,当时曾国藩的三角眼中,发散何等喜悦的光芒。李鸿章是个美男人,身高一米在当时中国,可谓鹤立鸡群了。后来李鸿章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开始人生重大转折时,很快得到一个“云中鹤”的绰号。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曾给李鸿章拍照,他回忆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相貌极为英俊,眼睛乌黑而又具洞察力,嘴唇上有两撇深棕色的胡子,显示出坚定的决心。”
20、大家一般都尊敬的称呼他为:李中堂。
二、李鸿章名句一万年
1、关于李鸿章,除了种种屈辱的条约之外,又去了解他生平的其他事迹,小时候的历史课上,我不会想到此后的人生会与洋务运动有何关联,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会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这个人。某一天,了解校史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学校与洋务运动颇有渊源,而开创这一切的人正是李鸿章,那些产业与地名在华北大地上被沿用至今,从前不知,而今了解了,反而换得一声声叹息。
2、性格不同,摩擦就多,但曾李相处很不错,李鸿章直到晚年,还言必称“我老师如何如何”。在师生相处中,李鸿章闹过别扭,玩过小动作,但曾国藩的“实”与“诚”,起了化解作用。长年追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写过一篇这样的日记:曾国荃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李鸿章一方面不想夺了曾家兄弟的首功,向曾家邀功买好;另一方面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氏,因此私下到处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曾国藩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言语恳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高于李数倍。
3、阅读、转发、点赞都是赞赏
4、河山破碎新军纪,书剑飘零旧酒徒。
5、好了,这是李鸿章的三首诗。
6、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7、李鸿章的诗,整体来看,就
8、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9、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汉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我李公宜如此也。
10、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11、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12、(赏析)这首诗思乡之情写得很优美动人。
13、这首诗写了李鸿章入京时的意气风发,
14、与汝归耕定何处?牧童牛背互吟讴。
15、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
16、《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17、不堪离思天边月,更触豪情塞上秋。
18、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19、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20、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三、百年前的李鸿章
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2、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你好!这是李鸿章的一首临终诗。全诗如下: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如有疑问,请追问。李鸿章十律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一句表示青史垂名的志向
3、此诗追悔往事,虽多不达之慨,然自信乃命数使然。
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5、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6、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被迫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谈判。
7、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8、李鸿章《十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首诗作者皆用文笔抒发内心对人生、对时代之感喟,传载着中华精神文明。
9、这首诗词通俗易懂,但却描述一个非常高明又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特别是最后的“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可谓绝妙。你要反复品读,才能读出它的好。从诗词里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可以成为毛主席的人生伴侣,你再读一读毛主席的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再对照这首诗。是不是能读出他们之间的心境火花和哲理相随?
10、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
12、前两联说尽诗人一生。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尾联为诗眼,尽得诗家韵味,意蕴尤长。“笑指”二字,含而不露;“几人”云云,自信而无张扬。
13、好诗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4、这一句出自李鸿章的《入都》十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是李鸿章在青年时写下的诗句。这句话可以看做是李鸿章的志向,也是李鸿章青年时立下的誓言。
15、李鸿章乘轿回馆,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经过,都争着前来观看。突然一个日本暴徒直奔轿前,掏出手枪,对准老李脸上开了一枪,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