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板桥的竹子画
1、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2、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3、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4、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5、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6、▲清郑板桥风竹石图(局部)
7、真伪无忧,作品带视频合影,也可从艺术家手中取作品。
8、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我被排挤、被去官,变成了小老百姓一个,可我就是要一身正气,不跟你们贪官污吏瞎BB。
9、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0、据传郑板桥的画作的非常传神,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到家里来画画,于是这个朋友叫来他的儿子帮郑板桥磨墨,郑板桥看到朋友儿子端来的墨汁,连忙摆手:“不行,这墨汁太少了!”。朋友暗奇,难道要半桶墨?
11、郑板桥一生嗜竹,一首《竹石》更是情感真挚,无人不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可见其对竹的情深。
12、一提到齐白石的名字,大家认为他只会画虾,对此白石曾无奈地说: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可见白石老人画虾的影响力。
13、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14、画竹中,竹叶的画法比较难,历代画竹大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画竹程式,成组成片的竹叶,都是“人”字、“介”字、“个”字等的组合体,要多注意做这引起组合练习。不同的季节,竹叶的姿态不同,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竹叶的画法也有所区别,要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如风叶可根据构图的需要处理成向同一方向倾斜,雨叶则要画出湿润、沉重下坠的感觉。
15、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要求艺术家不能机械地摹拟自然形态。“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涉及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造化”与“心源”辨证统一的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全面而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造化”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即“眼中之竹”。心源指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主体,
16、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17、国画前沿动态、国画艺术分享!
18、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高清极品,一次看个够!
19、文博/历史/文化/展讯/馆舍推荐
20、文同的竹子写实,从杆到叶到竹节、竹枝都是尽力贴近客观,几乎和西方素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文同的竹子写实里放逸出了竹子的生气、品性、精神。那杆弯头竹杆子垂下来,叶片却是极力的向上,骨子里是坚韧和倔强。文同的这幅竹子,调一下颜料涂上去就是油画,是中国式的油画。
二、郑板桥的竹子画寓意是什么
1、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2、郑板桥的厉害就在于这诗书画三绝,放眼历代文人大家,书法写得好的不一定会画画,画得好的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不一定书法好,郑板桥不仅不“偏科”,还样样精通,再加上做官时一心为民,有良好的声誉和百姓基础,说他是“扬州八怪”中的C位担当,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3、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
4、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结合,以其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此幅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5、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时,觉得零乱却飘摇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6、此作墨色浓淡适宜,新旧枝干一目了然,给人一种鲜明的对比感,通篇一气呵成,也展现出郑板桥深厚的绘画功底,意境悠远,带有浓厚生活气息,是标准的文人画。
7、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是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8、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不过,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卖得那么贵还有人求画,却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9、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10、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复制,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
11、主竿出枝形似人体四肢的曲张伸展,姿态万千,出枝方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竹叶的气势、疏密等。所以出枝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安排,因势布局。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出枝开同鹿角、鹊爪,中锋用笔,起笔回锋,行笔要流畅挺健,不可迟缓,收笔果断。
12、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街头是当时的一大文艺圣地,就像今天北京的7上海的M上街走一遭,总会遇到几个卖画的读书人,卖画的架势和收费也各不相同。
13、正在衙门里休息,忽然下雨了,雨点噼噼啪啪落在窗外的竹叶上萧萧作响,这声音就好像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4、先来看几幅郑板桥的墨竹
15、用提斗笔蘸淡墨侧锋用笔写粗竿,用狼毫笔蘸重墨中锋写细竿,要注意两竿组合关系,两竿不宜平行或十字相交,调重墨画出右侧一组主叶,围绕主叶分别画出其他几组叶,要注意几组叶的疏密关系。
16、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7、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
18、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19、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的诠释了这位“君子”风骨。
20、他说:“画竹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题《竹图》);“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题《竹石图》);“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亢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竹石图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虚心竹有派头叶,傲霜梅无两百枝”,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三、郑板桥的竹子画价值
1、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2、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
3、艺伙零基础课程推荐《写意竹子》
4、比如他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5、文人画作者一般都回避社会现实,画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画抒情,表达愤懑之情,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自然成为绘画热门。在色彩上,则重水墨轻艳丽,以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
6、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7、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诗以竹寓意,托物取喻,表现了他为官一任,以民为怀的赤子之心。每读它,我都会被一种深深地感动,百姓能有这样的父母官,该是多大的福气!
8、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9、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10、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最好现银付款,我心里高兴,画也画得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唠没用的了。
11、好了,交代完背景,说回郑板桥的画吧。
12、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效李艾山前辈体(清)郑板桥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清)郑板桥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14、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
15、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鳝心里话,你找我没得旁的事嗅,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16、1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2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
17、“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18、北宋后期,文同、苏轼一变传统的画竹法,不用双勾着色,枝、干、叶均以水墨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开创了新画风。但文同、苏轼的墨竹尚未摆脱形似的束缚,追求细致、真实。
19、板桥的竹子飘逸,骨子里是清奇。它胜在韵致,浓墨淡墨间虚实掩映,墨痕露处都是书法的味道。杆子劲道,叶片潇洒,竹枝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不要说它不客观,它是板桥先生“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境界的升华之作。跟练武一个道理,绘画的极致无非如此,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一旦进入第三个境界,无法乃为至法,心手合又不执相,近道矣!
20、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四、郑板桥的竹子画鉴赏
1、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这段话,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系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2、而且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3、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
4、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5、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6、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