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喻的句子
1、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2、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基本特点是“对立”,两者意思相反;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3、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整体。
4、设问和反问:两者均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内容。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5、明喻:天空的白云像朵棉花糖一样。暗喻: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借喻: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朋友。博喻: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6、(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7、这是东坡先生率领众人出城狩猎的一段描写。“左牵黄,右擎苍”同《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一样,都是用具体颜色指代本体的借代修辞,黄指黄狗,苍是苍鹰,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擎举苍鹰,雄姿英发,老当益壮。此处以“苍黄”借代苍鹰和黄狗,既满足了诗词押韵的需要,同时苍、黄两种颜色给人以沉稳持重的画面感,紧扣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极好地烘托出东坡先生老来放达、人生恣意的心境。
8、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9、设问是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10、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11、③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12、“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夏衍《包身工》)用“芦柴棒”指称那个十五六岁、瘦骨嶙峋的纺织女工。
13、明喻是比喻的一种,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1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
15、试想,如果单纯以“梅花”理解,那么风吹一夜,梅花落满关山,何等美丽之意境。
16、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17、你经过的地方万物生长而且暧昧一遍又一遍的莺啼恰似一场生动的爱情你又绿了江南岸但你低估了塞北的那场春雪
18、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19、举例分析1:“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这句话到底好在哪里呢?
20、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二、借喻的句子
1、我满有夏天的感情。像一个果子渍透了蜜酒。这一种昏晕是醉。我如一只苍蝇在熟透的葡萄上,半天,我不动。
2、你是十二道香味中最熏人的那种被宋朝那位叫林升的诗人验证过被唐朝的王之涣在边塞的关口拒绝过被王安石看绿了江南被杜牧卷上过珠帘被岑参在千里沙漠叫醒过
3、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4、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5、“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暗指其一生的遭遇真让人怜惜。
6、借喻经常和借代搞混,比如诗词中用“刘郎”代指“桃”,有些人就认为这是借喻,其实不是,因为两者没有相似性,这是借代。
7、“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8、例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9、婉曲是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10、“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11、“甄士隐”谐音“真事隐”,意为将真事隐去。
12、借喻的句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唐 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 何惑王 用閽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餽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妄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13、①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14、例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15、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6、●40句适合发抖音的搞笑文案句子
17、②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18、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19、(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20、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三、博喻的句子仿写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代指史册、史书。
2、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3、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4、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地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
5、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说话。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6、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一息尚存便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感情。现在很多人用来形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其实有违原诗旨意,因为这种理解,只是诗歌表面的字义,但它运用了谐音双关,显然不太适合师生之情的。
7、②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帆船的突出部分“帆”指代整个船。
9、例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10、正确运用修辞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如,议论文是为了说理,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散文是为了写景抒情等。
11、借代的效果: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12、就在其中创造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13、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14、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15、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凌乱的头发)
16、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18、这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利用汉语音同、音近或词语多义的特点,使语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暗含的意思往往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范仲淹曾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19、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在表示感激。(《小珊迪》)
20、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
四、明喻暗喻借喻的句子
1、③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
3、前几年多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但近年来更注重对修辞方法具体运用的考查,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放在以下题中去考:
4、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5、例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6、本体和喻体关系不同
7、贾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四个人名,单独来看,是看不出有谐音的运用的,或者更深的含义,但是合起来看,则:
8、②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9、(答案)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10、尤其是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以“双关“手法暗藏了无数的玄机。
11、(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12、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3、用“丝”谐音“思”,“莲心”谐音“怜心”,表现了深情缱绻、割舍不断的爱。
14、②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5、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16、排比的效果: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情的表达。
17、冬天,树的肌肉绷紧,等待春天的弓。
1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的桅杆,“橹”是划船的用具,类似于桨。用“樯橹”指代战船。
19、迭现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20、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五、仿写借喻的句子
1、雨是关在天上却又越狱的云。
2、③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3、柳烟直,烟里丝丝弄碧。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黄花”指代菊花。
5、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6、运用比喻注意:词的比喻意不是比喻,如,“我们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的是“包袱”一词的比喻意,不看作比喻修辞。
7、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8、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它在对小主人说话。
9、(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10、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1、作为修辞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12、情事之意为:点亮烛火深深嘱咐你,与你远别莫要违背归期。
13、这首诗运用比喻和双关,把丝线织入残破的织机,来比喻思绪,用织不成匹来比喻两人感情的命运。相爱却不能相守,是人生永远的遗憾。
14、鲁迅先生以“花白胡子”代指“一个留着花白胡子的人”,笔法简练,既捕捉与代入了体貌特征,又增加了文字的画面感。
15、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16、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17、爱人,从今天开始让我们重新相爱所有的过去都冰释前嫌
18、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19、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例如: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句子中,“长城”是本体,“像”是比喻词,“一条长龙”是喻体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例如:山间的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这个句子中“山间的云雾”是本体,“构成”是比喻词,“一幅精妙的山水画”是喻体。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以上这个句子中,本体、比喻词均没有出现,喻体是“银条儿”。
20、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采用明喻的手法,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六、借喻的句子
1、“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2、反复:相同词语、句子的重复。效果:突出、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
3、我又嗅见了油菜花开的清香在三月故乡只是个借喻
4、(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5、这人世间省却了多少粉黛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向你的告白
6、——灵感来自寺山修司的诗《名词》
7、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8、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9、“什么是雪?”“乌云的暮年。”
10、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了某个人,而这个人似乎只把它当成一朵花,插在外套纽扣孔里,只是装点他虚荣心的一个小饰品,夏日的一种点缀。
11、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12、①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
13、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
14、诗中的“苦心”有两重意思。黄檗是一种入药的苦木,表面上说黄檗郁郁成林,苦心很多,暗里表达的是人内心的痛苦之深。
1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17、时间是一片片的,好像切成薄片的黄油一样,铺在不同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