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描写秋景,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2、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3、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5、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6、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7、温馨提醒:欢迎把诗词卡片保存到相册,随时复习查看
8、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9、你也可以在文末留言处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哟~
10、从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诗第一个节奏,在动静交叠之际呈现出江天一体的深刻和谐的自然节奏,而这种节奏也恰恰是诗人内心深处胸怀激荡又渴望平静的深刻的内在节奏的曲折的投射。当然,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节奏绝不是诗人刻意为之的节奏,而是老去浑漫与后融入诗人生命运动本身的下意识节奏。
11、《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4、对《蜀道难》不正确的一项是()
15、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16、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17、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18、李白的《将进酒》全解及赏析!
19、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0、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二、登高古诗的诗意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毛泽东
3、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5、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6、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9、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10、C.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11、世界上还没有一座小城,在千年历史中,曾经栖留往返和诞生过如此众多的诗人;并各自在此灵感迸发,抒写出万古不朽的无数诗篇。这是文学史绕不开的一座城池,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脉巨流,是中华文化东西交流、南北融汇无从回避的一个坐标。这样一方峡江边的逼仄城郭,曾经一眼瞰尽的巷陌烟村,却是天下后辈诗人墨客,到此都要颔首致敬的山河。是过往士绅商旅,经此都要垂帆系缆,燃香遥拜和小泊顶礼的大地。
12、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1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6、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7、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最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18、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20、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三、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4、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5、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7、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8、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9、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10、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
1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这是一册童叟可诵的读本,本土长幼,亦当传承如此上好的诗风文气。奉节迄今仍是文旅重镇,每年往来江上客,也应该人手一册,以致敬眼前这个沧桑变迁的城市。
13、吉神方位:喜神东南、贵神正东、财神正南。
14、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5、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6、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7、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18、杜甫之前,五律已经成熟,七律也已粗具规模,但作者尚稀,沈佺期、高适、崔颢、李白等著名诗人都有少量的七律佳作,但在格律方面还没有谨遵严守的意识,因而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缺憾。而这些缺憾可能恰好激发了杜甫为七律诗艺打造标杆的近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
19、《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0、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四、登高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1、个人以为,《登高》的特殊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魄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断不会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撼力。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这样举重若轻,随意挥洒竟然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
2、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3、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4、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5、《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的通脱磊落,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叹做诗者废然忘返。下面我就从结构上逐句分析一下,以资方家斧正。
6、⑤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7、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8、全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因此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
9、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10、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1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3、第一题选c应该是颈联第二题选c“常作客”说明诗人经常来这里登高抒怀错了,应该是“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14、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当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现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理解,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还是不忍珍为敝帚的。
15、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16、③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7、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18、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19、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20、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五、登高古诗的意思翻译
1、《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且已入韵。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2、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
3、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4、“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5、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无数后人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6、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
7、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8、❖文华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华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1、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3、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4、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5、《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浣溪沙》晏殊赏析: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同学可以从他的手法表达的感情上面出发来写这两句你可以参考下。
17、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1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9、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20、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六、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2、由于在夔州获得了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有精力和时间专门在诗歌音律方面精雕细刻,杜甫对于七律诗艺的探索确实进入了一种应该属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作诗已逾千首,人生已到暮年,他也可以对自己几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进行总结了。在《解闷十二首》中他说“颇学阴何苦用心”(阴铿、何逊),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他称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说明他在诗艺方面的追求和自我感觉达到了极佳的状态。
3、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4、官方微博:新浪微博@夔州博物馆
5、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6、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7、D.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9、诗歌史的一个经验是,诗人哲人不要登高,一登高,视通万里,情连古今,忍不住就会一切想起,免不了就要悲从中来。而这天还是九月九日,重阳,令人感伤迟暮的老人节。夔州,峡口,天高风急,猿啸凄厉,一位贫病缠身的流浪诗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怎能不脱口而出一个“哀”。猿啸本无意,人闻心自哀。这是听觉。而视觉是“渚清沙白”,看倦鸟翻飞,又要搅动愁肠。首联工对,上句下句对,本句句中对,六景自然组合,情动于衷,不觉其对仗方面的精细推敲。
10、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11、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12、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13、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14、他以他的那些古体歌行长歌当哭地书写了这种惨状,而他自己的精神苦痛呢?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6、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17、后四句重点在于抒情,但情中又寓景。
18、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9、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20、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1、颔联是千古名联。写的是亘古不变,或者不断去而复还的江景。急风相催,峡江的秋来得格外猛烈,水天做幕,无边无际的黄叶,萧萧随风,飘飘落下,这是每年秋天都要重来的秋江风光。峡江浪急,浪花翻滚,远远望去,滚滚而来,这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江山壮景。秋去秋来,叶绿叶黄,江水东去,逝者如斯,这一切不知始于何时,亦不知终于何时,循环无尽矣。江山不改,而人世变迁;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天地间一过客耳,老冉冉其将至也,应是时日无多,岂不悲哉!
2、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