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注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落木:落叶。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诗文赏析)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的佳句。
3、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4、稍晚,插茱萸等风俗也出现了。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三在我们在介绍七夕起源时引用过的那段,所谓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讲述当年在宫内的欢乐风俗的段落中称:
5、在万木萧疏的秋天作客,四可悲。
6、所以我们也认为,“沙白”的意思就是:沙滩上空无所有。
7、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8、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9、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演化成一种娱乐活动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登高望远。
10、中国古人对于重阳节的看法比较矛盾,不详的灾日和喜庆的吉日两种观念始终并驾齐驱。我们这里且分开来谈。
11、诗的前四句写诗人重阳登高后所见之景,有山有水,有声有形,有走兽有飞鸟。诗人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呈现出一幅无边苍凉且满含悲壮的秋日江山图;后四句写诗人站在高处,面对浩瀚江山发出的悲秋之声,既悲自然之秋色,亦悲国运之衰颓,还悲自身之老病,实是一首深婉动人的佳作。
12、“无射”本是古代音乐的“十二律”之因被十二支学说比附到了“戌”位上,故而也为九月带起了盐。它在古人眼中就是个极端肃杀的代名词。《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称:
13、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15、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我的答案对你有用的话请点好评哦~
16、再有一个特征是茱萸的果实的样子。很多文献认为茱萸的果像红色的花一样。比如王维《茱萸沜[pàn]》诗云:“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又如司空曙《秋园》诗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这里可能体现了茱萸的果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果是红色的,另一个是茱萸的果很可能是分瓣的。吴茱萸的果确实具有果瓣,而山茱萸的果虽然也可以是红的,但却是一个单一的核果,没有果瓣,与花的形态的距离较远。
17、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8、刚才我们没有谈插茱萸这项著名的风俗。莫着急,我们这就要聊它了:
19、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例如:阵风超过六级风(风速为8m/s)以上称为强风高处作业;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还有雪天、雨天、夜间、带电、悬空、抢救高处作业等。
20、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二、登高注释
1、登台远望,更添愁思,六可悲。
2、高处作业的定义及种类
3、费长房是东汉的著名术士。当然,以《续齐谐记》一贯的不靠谱的风格,我们知道它也不能证明汉代已有重阳登高、佩茱萸的风俗。但是它确定无疑地向我们表明了南北朝时期重阳登高的节俗。至此,后世最为通行的几大重阳节核心风俗都已定型,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4、大部分相关文献都认可“登高”在中国具有驱邪避难的文化含义。前文所引《续齐谐记》便明言登高是为了躲避灾祸。那则故事本身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它记录的传说得以流传,很可能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一般公众的认知情况。有些学者认为重阳登高是为了上通神灵,祈求免灾。李道和(2004)甚至主张将重阳登高习俗与秋季山洪泛滥引发的初民的大洪水记忆,及民间广泛流传的陷湖母题传说(注)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登高本身的辟邪含义。后两种说法与重阳本身的关系可能并不太直接,但是登高具有免灾避难的文化含义这一点则是学者们普遍相信的。
5、“华”就是花。这个“蓬饵”在后世文献中出现不多。绝大多数现代注释者都将其解释为用蓬蒿做的饼,但是我个人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文献依据。其实,这里的“饵”是糕的意思。扬雄《方言》称“饵谓之餻”,“餻”正是“糕”的本字。而后世文献里恰有一种食物就叫“蓬糕”。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卷下记载:
6、查阅字典,对于“清”字比较确切的解释是:“〈形〉凄清;冷清。《小石潭记》:‘以其境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9、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10、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1、后世学者对重阳的不详的更为通行的解释与“阳九之厄”的说法有关。“阳九之厄”是古人对旱灾出现规律的想象。古人对其说法不本文主题也不在于研究谶纬迷信,这里仅举《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引述的“《易》九厄”的观点作一代表:
12、彭祖是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达人。这封信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心里重阳节已经有了长寿的寓意。而菊花由于花期较晚,被附会出了不断帮人续命的神奇功效,于是被确立为重阳节的特色饮食。这封信还提到这一天要“享宴高会”,而吃吃吃正是确定无疑的庆祝节日的景象。由此可见,最晚到了三国时期,重阳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节日了。
13、此命推业性情躁苦,极生荣喜气通,一切做不离形,福禄两全,香花多枝,善不欺恶不怕。到老安康,限上无克早成家计,门庭振业,子相旺,夫君重配,寿元八十岁。
14、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2m—5m
15、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6、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7、杜甫。《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19、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20、不管以上两说哪种是古人觉得重阳不详的最初原因,这种不详色彩本身无疑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了众多明确指向辟邪的风俗,试图以此保证自己免受各种磨人的小妖精的侵袭。
三、登高注释作笺
1、基准面:是指由高处坠落达到的底面。
2、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3、而太子并不这样看。大唐是当时的亚欧大陆领导者,其垮塌会导致整个丝绸之路经济体系的崩盘,这是大食帝国、河中城邦、回紇帝国等国际性势力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更愿意看到唐朝平叛成功,并在新的体系里获取最大利益。经过娴熟的外交运作,大食帝国派兵帮助平叛,西域唐军得以抽调回国;草原丝路上的回紇人最终也同意站在唐朝一边。安史之乱最终并没有演化成南北朝。
4、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5、重阳还有个放风筝的习俗。中文维基百科“重阳节”词条在枚举重阳风俗时,将放风筝列入第四位,居于重阳糕之前。这种风俗的出现固然是因为秋季秋高气爽,气象条件通常适宜玩放风筝的游戏,但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想必也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放风筝也有放晦气的意味。
6、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7、端午节不能“快乐”,只能“安康”吗?
8、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9、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10、杜甫显然跟玄宗的看法差不多。结果很快就证明这是一个严重错误。在平叛成功之后的新唐朝里,玄宗、杜甫等人是没有位置的,他们的政治生命已然结束,成为边缘化的群体。新唐朝里的贵人是回紇人、阿拉伯人、朔方军将领等等为平叛出力的势力。
11、其实这一点特征也存在个别文献上的困惑。首先是有文献认为山茱萸也有香味。王维有一首诗就叫《山茱萸》,开头两句是“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我们并不知道是他脑海中的“山茱萸”与今天植物学上所说的“山茱萸”不是一个物种(比如也许他说的“山茱萸”就是长在山区的茱萸),或是他把别的植物散发的香味当成了山茱萸散发的香味。此外也有个别文献认为茱萸没有香味。唐代学者刘良在注释《文选》时说:“子椒列大夫位,在君左右,如茱萸之在香囊,妄充佩带而无芬芳。”他认为香囊里的茱萸没有香味,这和吴茱萸、食茱萸特征极为不同。而这条材料,我们大概只能从不同古人认识的植物不同上来解释了。
12、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13、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14、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15、当高度h为5m—15m时,坠落半径R为3m。
16、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17、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1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20、刚才引用过的《梦梁录》卷五记载重阳节这一天:
四、登高注释的登高译文
1、一般认为,重阳节之所以要吃“重阳糕”,是取“糕”与“高”的谐音,迎合登高的吉祥寓意。而除此以外,重阳糕还经常被做成“五色糕”。如《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引《卢公范》曰:
2、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3、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15m—30m
5、注:这个母题有一点像《圣经·创世纪》上讲的那个上帝在毁灭全是坏人的所多玛与蛾摩拉以前先通知唯一的一家好人罗德家族逃命的传说,大意就是一城几乎全是坏人,好人只有一个,于是神灵启示那个人如果看到城门或其附近的某样东西变红了就快跑,有人听说后为了戏弄这个好人,就去把那样东西涂成红色,这个唯一的好人见状赶紧离开了那座城,那座城市随后就陷于洪水之中,城中的所有人都死于非命。
6、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7、四两三钱女命好不好?四两三钱女命婚姻如何?接下来,请看袁天罡四两三钱女命详细解释。
8、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9、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0、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5m—15m
11、到了三国时期,有关重阳节的文献开始集中涌现,而重阳节与菊花之间也愈发密不可分。学者们最常举的例子,莫过于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了。在重阳节这天,他给曹魏重臣、大书法家钟繇送了一束表现情谊的菊花。
12、上楼梯吃甘蔗——步步登高节节甜(注释)用以比喻地位、生活等逐步提高,日子越过越好。(例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真可谓上楼梯吃甘蔗一步步登高节节甜。(新土《跨过命运的废墟》)(也作)上楼梯吃甘蔗——步步甜
13、二级,异温、悬空高处作业
14、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5、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16、(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17、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18、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9、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所有诗歌的赏析当中,这一句评语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些诗词都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但是这景色的功能并非是单一的,而是都承载着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
20、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高处作业。
五、登高注释及翻译
1、第四卷:七言乐府(14首)
2、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3、坠落半径:人、物体从高处坠落时,因高度的不同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也不同。
4、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总之,重阳节萌芽于东汉,兴起于三国,最初的风俗主要是采菊、吃喝,后来又有了插佩吴茱萸、登高等风俗。这个节日兼有祈愿长寿和消灾免难两层意味,在不再迷信的今天则日渐衰落。这个故事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节日如果想在我们数千年美食之国存续下去,不在饮食大欲上做足文章,肯定是不行的。(编辑:球藻怪)
7、古诗默写:《登高》唐·杜甫的是
8、《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就拿这首唐诗的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来说,其中的“渚清沙白”是什么意思?应该作何解释?
11、这里说是“一元”包括4617年,这其中会发生57次极为严重的水旱灾害。比如一开始的一百零六年中,就会发生九次严重的旱灾。这种胡编乱造的“规律”固然属于无稽之谈,但在古人脑海中确实一种真实的忧虑。在后世,“阳九”和“百六”成了灾难、厄运的代名词。而两个九日的重阳,则是厄运在一年中最好的代表。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五说:
12、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13、目前,学术界基于现有材料,普遍认为重阳节萌芽于东汉时期。我在介绍七夕起源的文章中引用过的东汉崔寔(shí)所著那本现存最早记录了七月七日民间风俗的《四民月令》,同样也是最早记录了九月九日风俗的文献。《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药香草部上》引《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可见重阳采菊的风俗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14、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15、首先看吉日。上文所引曹丕的《与钟繇书》上说:
16、中国人把许多结红色或黑紫色果实的植物都称为“茱萸”: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吴茱萸(Tetradiumruticarpum)、食茱萸(Zanthoxylumailanthoides)、草茱萸(Cornuscanadensis)、蜜茱萸(Melicope)、单室茱萸(Mastixiaceae)、茶茱萸(Icacinaceae)……这些植物有许多亲缘关系极为遥远,从现代形态学上看也有巨大的差别,但却都被一股脑划入“茱萸”的范畴,给我们考证古代名物带来了许多困难。由于古人在物种分类问题上一贯比较混乱,古人佩戴的茱萸也未必完全是同样一种。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我们想去了解,大部分古人佩戴的茱萸究竟是哪一种呢?
17、当高度h为15m—30m时,坠落半径R为4m。
18、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你赶快回去,告诉家人做一袋囊,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以消去灾祸。」
19、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20、在历史眼光看来,杜甫入蜀是人生中的重大错误抉择。这源于传统中原儒生的视野比较狭窄,没有国际视野。几年后,杜甫终于认识到这个错误,在白帝写下了《登高》一诗,其悲剧感动人心魄。
六、登高注释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2、“狮蛮”指狮子头和蛮王头,都是古人常用的图案。而这些重阳糕之所以做成“五色”,正是因为古人认为五彩的东西有驱邪的功效。
3、推车靠涯道路通,女名求财也无穷。婚姻出配无阻碍,疾病口舌离身躬。解析:这里有提到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的推着车前行,忽热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然后快速的到达目的地。这也就意味步步登高之兆,尤其是此命格的女性朋友,更是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之吉兆。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6、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7、凶日说有点复杂,古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引生活在三国、东晋之间的周处的《风土记》说:
8、事实上,“茱萸”应有香气是很正常的。在古代中国,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更容易被附会出“辟邪”的功效。比如我们讲端午时提到端午插、焚艾蒿的习俗,也是得因于艾蒿的特殊气味。农历九月,中国的大多数植物都进入了果期。而此时仍具香气的吴茱萸无疑成为了“辟邪”的优良选择。
9、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0、吴茱萸的果。感谢拍摄者:@不认识植物老师授权使用。
11、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