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古诗5首【精选137句】

admin 心情说说 2023-10-21 08:00

一、中国传统节日古诗5首

1、第24课《火烧云》同步练习

2、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

3、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世,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他。

5、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6、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7、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8、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

9、第1课《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

10、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11、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其辞采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杜牧的《清明》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姐诞等。七夕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化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13、期末复习题(组词、填空、古诗、看图写话)

14、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15、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16、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17、诗人独自漂泊在外,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的时候,头上插着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18、第21课《我不能失信》同步练习

19、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20、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二、

1、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2、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4、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5、苍术堆炉香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6、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7、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9、正月民间传说是老鼠的生日,人们创造出各种“节目”,如捏老鼠嘴、烧老鼠洞等,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也在欢庆中,驱赶了一年的辛苦劳累。

10、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4、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1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6、译文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17、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唐·崔液《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18、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

19、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三、

1、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而在这里我们先暂时不讨论端午节的现代过法与古代过法,我们今天从诗词欣赏的角度,来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看待端午的。

3、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

5、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6、嫦娥闻乐翩翩舞,遍撒花瓣润世芳。

7、课文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同步练习

8、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9、范文七: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10、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1、第27课《漏》同步练习

12、同学们,说起古诗、说起佳节,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一首诗呢?下面,就请跟随王老师,一起走进诗的海洋吧!

13、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14、天上绽开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儿”,把天空装扮得格外美丽。

15、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16、英语课本▍教学视频▍教案课件

17、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18、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9、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四、

1、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2、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个多雨的时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中这样来写他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3、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

4、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如此中来。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玄都观桃花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游玄都观刘禹锡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7、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8、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9、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10、用于祭祀和照明的火炬点燃了,发出了明亮的光;年终总祭的酒摆上了祭台,飘出的香气弥满了周围的空气;孩童们喧扰的嬉戏声萦绕耳畔;人们都沉浸在岁末除夕这欢乐的夜里。诗人陆游选取了燎火、腊酒、童稚、岁夜四个“特写”突出年夜的氛围,描绘除夕夜的节日气氛、礼俗、生活细节叙写了诗人的心境。

1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12、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13、测试卷及答案一测试卷及答案二

14、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向了当下。

15、“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16、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7、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19、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2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

3、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大年三十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出门走亲访友,见面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一些互相祝贺的话,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今天,我与平常一样,哼着小曲蹦蹦跳跳的回家……

6、重阳,又称“老人节”。在古代九为大吉之数,二九相逢,是吉祥的象征,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向往。古人过重阳节的时候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

7、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8、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9、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11、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三千年来我国诗人辈出,佳作如林。在我们的课本中,选录了许多古代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不是作者的精辟之作。这些优美的名人佳句,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深邃的意境,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12、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13、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14、正月初是传统的姑爷节。

15、编后语: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6、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7、以上文件打包压缩(文件名格式:讲述者+作品名),发送至邮箱:

18、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1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0、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六、中国传统节日古诗5首

1、课本练习答案▍教案课件

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文秀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于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4、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

5、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9、这一天,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

10、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11、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2、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14、人教教学练测▍教学视频

1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16、烤火搭棚灯订购,舞狮擂鼓戏高亢。

17、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18、译文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19、我家在美丽的十八重溪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个特别热闹的日子。

2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1、微课堂|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同步练习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6、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7、有感:看来端午挂艾草驱邪古今都流行

8、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9、点评:这篇叙事的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除夕的种种风俗。文章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挂灯笼”和“放烟花”两大风俗写得趣味十足,是篇不错的习作。

10、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11、点评: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记叙了中秋节,一家人赏月的情景。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通过小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了中秋节的圆月别具风味的美感,想象丰富,联想自然。

1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3、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阳节。说陌生,因为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

14、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15、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节日便是端午节了。

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7、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火红火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