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
3、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4、文学短评的评论角度要新颖。美国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说:“文学评论,是开着许多窗口的一幢房子。”写作角度可以围绕主题、结构、情节、形象、语言、艺术手法等,可以评析作品最能触动心灵的地方,也可以评析作品最有争议的地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从“精于构思、巧妙布局”的结构角度评析,可以从“典雅清丽、新颖自然”的语言角度评析,也可以从“复杂矛盾、委婉含蓄”的情感角度评析。如李商隐的《锦瑟》,既可评析其朦胧凄迷的意境美,亦可就其晦涩的主题阐述解读。
5、艾朗诺:或许我很难有什么直接的根据,可以来解释李清照“具有女性主义的意识”;但我可以说,她不同于普通的女性,也不同于普通女性的文学创作,她对自己的创作是抱有很高期望的。
6、当选“小切口”,感触最深的一点,最想分享的一点,以一点吸引我之兴趣,听罢你讲,我如也想买票到现场去看,你就赢了,这就是一段精彩的短评。
7、恭喜第4天抽奖中奖的20位小伙伴!!!
8、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9、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10、于是,喜爱她词作的后世文人不断强化他们理想中的李清照形象,到了明清时期,一般人所认为的李清照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深爱并思念着丈夫赵明诚、富有才华又忠贞不渝的女性形象。然而,这恐怕和真实的李清照有很大不同。
11、李清照察觉所遇之人非良善之辈,便想要脱离这不幸的处境。但她当时面临的处境是:如果不主动提出离婚,那么会遭受不公平的婚内对待并且丧失文物藏品;如果主动要求离婚,那么必然会引起社会上的无尽嘲讽。
12、但是如果问到,男性文人有哪一些,那我们估计可以列举上一整天。然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几乎把古代文坛列了个遍。
13、许多人说李清照的叠词的运用可谓是巅峰造极,回望中华五千年历史,似乎没有人能达到如此的境界。的确,她只用了短短七组叠词,十四个字,就使复杂而抽象的情感层层深入地呈现出来,内蕴之深更是无人能及。细细品味,一股淡淡愁绪漫上心头,荡漾起一丝涟漪,波澜却似有非有,久久无法散去,好像全身心都只能注意到那个衣衫单薄,纤细苗条的女子的背影了……
14、文汇:有关宋代文人的研究,您曾有几本专著面世,重点关注欧阳修、苏轼等士大夫。最近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的《才女之累》是一本围绕宋代女性词人李清照的专著,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在其中落笔的重点?
15、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四十五首,另存疑十余首。其词作自成一体,人称“易安体”。
16、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有才华总是好事,但在李清照生活的年代,两性之间非常不平等,女性如果很有才华,反而会招致很多麻烦。女子为文在当时是令人非议的事。李清照的作品是在她生前就获得了不错反响的,喜爱她词作的男性文人对她的评价往往很有趣——喜爱,却又不能轻易接受,无法忽视她的性别。
17、那云涛晓雾间,莲藕花生间,有一舟。载之女,悲而轻狂。
18、接着,词人笔锋一转,写气温变化无常的感受,“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形单影只,孤身飘零,已到人生暮年的孤苦妇人又如何抵御这晚来风急,无奈,只可借酒驱寒。三杯两盏淡酒无法消去心中的寒冷,是酒太淡了吗?她曾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浓睡不消残酒。”酣睡一夜,醒来之后酒意仍没有消尽。由此可见,酒或许没变,只是心境变了,而浓酒因为压不下心中的悲愁而变淡了,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何等凄凉,心境何等凄苦!
19、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5)
20、深陷生活圄囹的她,如何能不怨,如何能不悲,如何能不愁啊!这怨,这悲,这愁,又怎是一缕清风,一番美景,一次畅谈,一盏清酒能治愈的了的?于是“凄凄惨惨戚戚”,令人心中无限感怀,愁思难抒。李清照先对动作进行描绘,引人入“胜”,后阐述了动作找寻后的结果,再顺其自然,用六个字勾勒出内心的忧愁与悲哀。
二、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开头怎么写
1、《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学短评(2篇)
2、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其他方面比如粗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洗练,淋漓酣畅,情韵悠长,回味无穷)等等。
3、《声声慢》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叠词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国恨、悲愁无奈透于字里行间,其悲惹人哀叹。
4、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5、小雨淅沥,滴滴点点,落在梧桐叶上,直到黄昏,雨声不停歇。窗内听雨,亦美亦愁。“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便爱这雨打残荷的凄凉余韵。而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却听得倦了,词人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挨到黄昏,而这细雨便陪伴她从白昼到黑夜,淋淋漓漓,漫长时光令雨声嘈杂,令孤独更悠远与可怕。
6、艾朗诺:我想以《词论》为例来谈。李清照在《词论》中逐个点评了北宋一些重要的词人,甚至不乏批评之辞。这就很能反映李清照的性格特点。我们要注意,她并不是笼统地评论当时以男性为主的词人群体,而是从平仄、韵律、风格等方面,对那些最有名望、广受好评的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秦观、晏殊等,都有批评。同时代还有谁会这样批评士人的词作呢?他们的文章因为政治观点被批评,这是有的,但是词作被评价写得不好,真是很稀见。文章甫一出来,很多文人就大为反感:这样一位女性怎么敢如此大胆地妄议当代词家呢?
7、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8、她还写下脍炙人口的一首:
9、我读《归园田居》(高一8班徐子仪)
10、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11、《梦游天姥吟留别》讲了这么多年,才愚钝以后知,似乎发现了一点别人没说过的角度,于是才写了段《“最李白”的方式》,老师且如此,学生写,不易不易。
12、文学短评要观点鲜明,结构层次清晰,叙议结合、以议为主。“叙”是指围绕评论中心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是指分析和评价。“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论据与论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所以文学短评应做到“精叙详议”。
13、国愁、家愁,层层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她可以是初识人世的小兽,是父母掌中晶亮的明珠,烂漫却不染是非,热情大方,却也有“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的害羞之态,受书香之熏陶,笔墨之浸润,字字留下少女时代的天真和欢快。
15、在所有节目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明客》。李玉刚饰演的书法家米芾,同苏轼清明相聚,二人对月而饮,观夜空中云雾变幻颇有笔法之意,米芾即有所顿悟。接着,画面一转,李玉刚立于古巷之中婉转而歌,观众在他的第一视角带领下走入画卷中,逐一观察、体味清明祭祖、家族传承。而最妙的是,家谱本是许多家族用来维系血脉亲缘的重要物事,正由于其重要性,很多家谱本身就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书法作品。展示的是家谱,展现的是艺术,蕴涵的是亲情。
16、我总觉得,杜甫写下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是想起了他少年时许下的壮志。于是他羡慕起当时的自己,羡慕起长江永远年轻的生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7、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18、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19、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20、分析: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文学短评在文体范畴上属于议论文,所以要求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这种逻辑推进可依托一些连词或者关联词来实现,如“不然”“且也”。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三、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200字
1、老人对着少年的背影深施一礼:“愿君此去,勿忘初心。”
2、音响里缓缓流出“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戏腔念白,一席琵琶女的身世被读得顿挫而又凄凉,如同一串珠玉落下,击盘作响,回过神来,珠已四散,忧愁暗生。
3、《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汉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艾朗诺:李清照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宋代女性词人。中国历代也有其他一些女子得“才女”之名,颇享有声望,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如果要问有几位女性能算大家,我想只有李清照吧。李清照是唯一一位作品获得经典地位的女性文人,能够和历代的陶渊明、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同列于文学史,这一点是很特别的。当然这并不奇怪,中国古代文学当然是男性为主导,所以李清照显得尤为特别。在这本研究李清照的《才女之累》中,我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她和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李清照过世以后,关于她的接受史的问题。
5、音乐本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但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却被描绘得层次清晰,音色分明。
6、诗词中弥漫着一股时光流逝而怀才不遇的伤感,但同时从字里行间也轻易可见李清照坦白承认自己学诗能写出“惊人句”,并且想要借着风的力量到达至高的境界。
7、动静结合是古诗中较为常用的手法,表现形式千千万万,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然而,无论写什么、怎么写,诗人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是通过动静结合来突出环境特征,渲染某种气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感体验。
8、除了用典,这诗开头也着实吸引到了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如此有野心的统治者,也开始感慨逝去的日子之多了,联想他之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多么霸气,多么宏伟啊!那个时候他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对一统中国信心满满,体现一个中年男人的志向,而在这首诗,他也开始感慨时间的快,我认识到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或许这也是他要广纳贤才的原因,天下一天不平定,人民负担也越重,所以惟有以此诗来招贤人,他的大业才可能完成啊,那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把人才比作乌鹊,不肯栖下,而曹操正是要借此诗,向人才们伸出树枝,告诉他们自己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9、“无边”的“落木”“萧萧下”,“不尽”的“长江”“滚滚来”。“无边”,“无尽”将天地之大与作者之渺小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的苦涩。“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暗示时光变迁,世事变幻,一去不复返,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自己年事已高,却不得重用,而朝廷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原本辉煌无边的“天国”,转眼间“灰飞烟灭”。
10、写景抒情是本诗最大的特色。诗人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鸡鸣等景物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诗人融于其中的情怀,景中含情,情出景语。抒发出作者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11、(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12、另外,李清照又批评张先、宋祁之词“有妙语而破碎”,不够浑成;批评贺铸之词“少典重”,不够深刻;批评晏几道“无铺叙”,太过直接……总之,诸多前辈,没有她看得上眼的,言辞之激烈、贬低之彻底,鄙夷之明显,已然与唾骂无异。
13、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宋词名句,但在李清照看来,却只是些“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意思就是,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人写的那些根本就不能算是词,毫无韵律之美,唱出来太难听。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用“落木”与“长江”,借景抒情,抒写满腔悲愁。以“落木”写落叶,这无穷无尽的叶,这无边无际的愁,写深秋树木,寂寥肃杀,而后一句的滚滚长江则更为深沉,诗人对时光一去不复返,永远向前,便借这不尽长江抒写。这颔联,对仗工整,实属佳句,为后世文人所传颂。诗人以出神入化的笔触,道尽壮志难酬的哀愁。
15、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16、所以比较这两首诗,所选取的景物不同,表现的视角不同,大体上的风格也就各有差异,诗人的情感也就通过景象表现出来了。
17、敬今朝:表达创新,活化传统文化
18、叙议结合。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
19、请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600字。
20、少年队老人轻轻点头,又疾步而去。
四、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1200字
1、青山绿水,衣衫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用他真挚的情感与笔触透露出无比的悲愤。读完后,我心中的寒江边,立了这样一位夜听琵琶,泪湿青衫的诗人,他把所有道不出的苦与未曾落下的泪,在琵琶声里尽情释放。
3、当时很有一些文人,他们似乎在等待时机,寻找借口对她求全责备。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5、80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6、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晰。
7、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8、当然,确定评论角度时还需注意文学作品的体裁,体裁不同,评论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抒情文学的评论,角度应偏重意象、意境、情感抒发等方面,如评李清照的《声声慢》,可以从意象的角度分析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或者从音韵、节奏角度分析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叙事文学的评论,则更应关注人物的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可以选取祥林嫂形象塑造的角度,既可以总体评价——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的,也可以从局部来评价——作者如何刻画祥林嫂的眼睛。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万里”与“百年”,以夸张化的手法,叙写自己的悲愁之绪,写出了八重含义。诗人在登高望景,联想到自己年已半百,却仍一事无成,漂泊他乡,不知何时才能归故里,便生起愁苦之情。“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将诗人孑然一身的孤独索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一人登高,一人望景,一人独消愁,作客他乡,无觅归途。这愁绪,郁结于心,落笔成诗,写下这千古名句,写下这万里悲愁。
10、诚然,只有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才知道自己将要往何处去。
11、这部专人研究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本人作品及其他相关史料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作品可被视为可靠的传记资料。艾朗诺坚持将李清照及其作品不但置于女性创作,而且是才女创作的语境之中;他细致地将李清照性别之“累”的性质加以历史化,因为这种性别之累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到现在为止,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艾朗诺选择性取舍较为繁复的二手资料,以自己的标准将更为可信的作品优先分析论述并绘制成表。在对繁琐材料的细节条分缕析之后,我们仍然发现性别是艾著恒定的主题:性别本身、性别与创作、性别与道德、性别与接收,乃至性别对李清照的生命有何种关照,艾朗诺都试图加以区隔、分别研究。
12、流行文化在整个节目中的融入,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清明奇妙游》通过剪辑技巧,呈现不少表演者古装扮相和现代服装无缝衔接的片段。如:《梦寒食》中,唱跳表演完的赵让换上黑色古装,进入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清明客》中,扮演完米芾的李玉刚回归现代装扮,进行歌曲的演绎。这种种转换在展现古人风采、古民俗的同时,以时空的瞬间更迭,有效引入现代视角,表现现代人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回眸与凝望,抒发了纪念和缅怀之情。
13、大家看看,李清照哪里是好惹的女人,放在今天也是性格女!
14、“风急天高”,风是急促的,天是高邈的,在广阔的天际之间,似乎只剩下风在耳边呼啸,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作者身处长江之上,两岸“猿啸哀”,正如郦道元所著《三峡》“嘱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景是悲伤的,声音是凄凉的,身处这悲凉之境中,原本就已悲伤至极的作者伤至骨,伤至全身。
15、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16、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17、2015年写于北京九龙山庄,
18、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19、吕思勉:北宋女词人,则有李易安。……夫妇皆擅学问,长诗文,精金石,诚一代之才媛也。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宋代文学》)
20、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五、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600字
1、“万里”距故乡,思乡之情如洪水袭来,连秋也似乎是“悲”的。此时年事已高的作者疾病缠身,身边除了孤独一无他物,“独登台”望向滚滚长江水,天地之间只有悲伤在不断的绕旋。
2、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社会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风气深入人心。李清照是多么富有才情的女子,她向来不墨守成规,她的富于创新便也在这叠字里体现了。这首词是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精髓,这是她的才;她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抒情,又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独具个性,这是她的新。
3、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4、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地的,这是唯一的一个人了。词原是女性美的描写,她正是能够完成那自我表现的,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她的名作象《醉花阴》(略),《如梦令》(略)。至于佳句象“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是脍炙人口的。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5、众所周知,李清照乃是名门闺秀,而秦观则是平民才子,但是,评价词作归评价词作,攻击人的出身就难免有些不合适了。
6、技术赋能:移步异景,共赴春日雅集
7、艾朗诺曾撰《剑桥中国文学史》,尤精于宋代诗学、宋代士大夫文化与宋代艺术史。除去《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艾朗诺亦有《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苏轼的言、象、行》等著作来探讨宋代与文学,也可称得上海外汉学家中对宋代情有独钟的一位学者。
8、首先,在意象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了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等意象,这都是有气势的景象,构成了一幅豪迈壮阔之景,后三个意象更是不惜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来更加突出气势的雄伟。
9、作为一篇千古名词,苏轼在这篇词上肯定没少下功夫,今天我们就来评评这个“怀古”是怎么“怀古”的。
10、那会是一首怎样的琵琶曲,使诗人用急雨,用私语,用落珠之声来形容它。嘈嘈是一曲之高潮,表现琵琶之一份沉重抑扬;切切是曲中之要,流露一份细促清幽。疾缓之间,叠词相生,又比作大珠小珠,给人以丰富联想,让读者“声”临其境。忽然间,乐声梗塞不畅如幽咽泉水,渐渐为泉水凝结,无声。这短暂的空白停留间,诗人与琵琶女渴望打破这无尽的凄苦,但却是无能为力的挣扎。暂歇之后,爆发出的是激越雄壮的乐音,是琵琶女对世事不公无声的抗争,亦是诗人对贬谪的悲愤诉说。那铁骑刀枪,瓶破水迸,如排山倒海汹涌而来,可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好像依旧败给了生活与命运。
11、此诗中,主观意识的表现也十分明显。作为梦境,其主观性不言而喻。在其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等句子中,这段评论仍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情绪的体现。由于长安翰林的经历相对来说是负面的,因此这段话带有消极色彩。尤其是“古来万事东流水”,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学诗谩有惊人句”,两位李姓的文学大师在这里仿佛是心有灵犀一般,都萌发了虚无主义的念头。当然,在其后的几句话里,李白又以他一贯的豪迈气魄,摆脱了迷茫的态度,选择了自由的人生。
12、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中国文学发展史》)
1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需要向善向美的文艺作品去丰盈、去言说、去弘扬。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重新挖掘“西园雅集”这场宋元文坛最负盛名、为世人所景仰的千古之会,通过视听语言,让文人墨客西园重聚,让观众一睹宋代文人的风采、精神和格调。这场国风盛宴,汇聚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秦观、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宋代名人演绎一个个情景故事,展示了文治昌盛时期大宋文人身上历千年而不衰的骨气、经锤炼而不竭的意气,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增强了中国人的底气。
14、《清明奇妙游》节目把“清明”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视、听语言结合的手法,做了完美剖析和深入呈现。毋庸讳言,这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模式。
15、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16、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这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17、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18、而她又找到了些什么呢?只剩下忽暖忽冷的天气,一人独饮的淡酒,迅猛急烈的晚风,故乡飞来的大雁……最后,她只能看着那满地堆积的黄花,牵愁惹恨的梧桐细雨,独自挨到天亮。
19、锤炼坚韧勇敢的品性,是做自己的勇气
20、李清照批评王安石、曾巩之词:太low了,没法读。
六、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文学短评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所以要求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这种逻辑推进可依托一些连词或者关联词来实现,如傳文中的“不然”“且也”。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2、下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愁与夜晚秋日雨景相融合。“黄花”本已凋敝,如今更是零零落落散了一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宝玉陪着,而现在又有谁来陪诗人葬这满地黄花堆积?转眼再见梧桐,和自己一样身处逆境,可至少有两棵可以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而自己却是独自一人,有谁愿来与我携手共度难关啊?相比之下,孤独、凄惨、悲怆等情瞬间突出。
3、这是《琵琶行》的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本以为要潦草收场的宴会,因诗人思念已久的丝竹声的突然出现又燃起了火星。“忽闻”二字与上文中的“无管弦”遥遥相对,明晰写出琵琶声出现的措手不及和诗人吃惊后的浓浓狂喜。试问:在如此情况下,怎能不“寻声”“暗问”“移船”再到“邀相见”呢?而在这种“千呼万唤”下缓缓出场的琵琶女就蒙上了神秘面纱,可望而不可即。她的迟迟也从侧面突出她内心里锥心的刺痛:足以让她从名噪京师身价无量的歌女沦落至此,不得已委身于商贾之人。寥寥几笔,一名“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悲惨歌女跃然纸上。令人不觉惊叹于白居易简明却传神的深厚语言功底。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是个道士,只要他愿意,他大可以披上道服,佩上木剑,弃俗求仙,这倒真是有几分逃避现实的意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抑或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于他而言,似乎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了,这似乎才是李白,那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那个傲岸不群,藐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李白。可是长安城里,他苦心经营的一切呢?他又是否真的看淡了?我不愿深究。在我们热爱的眼神中,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应受到世间的任何约束,他就应该驾着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活得洒脱,任性,因为他就是传说本身。
5、整首诗虚实结合,让人身临其境,一手反衬用得恰到好处。梦境中有仙人陪伴,仙兽齐鸣,现实却是处处碰壁,两者一对比,高下立见。这强大的反差使人更加厌恶控诉现实的残酷,向往诗中的美好世界。李白这诗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一首诗,诗人从初期的陶醉向往再到沉浸,再到人生日梦、怅然若失,最后到释怀、及时行乐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全诗情感跌宕起伏,内容天马行空,是极具李白色彩的一首诗。
6、一个失了亲人的老者登高祭祖祭幼。
7、与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弘扬国风之美、宣扬大国风度、树立文化自信不同,河南卫视今年的《清明奇妙游》更为“内敛”,画面以饱和度较低的青、蓝为主色调,在整体色调上同以往的鲜艳明媚有明显区别,使人一望便能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诗句所描绘出的画面,体现出“清明”具有跨越自然与人文两个维度的节日特殊性,展现出中国文化除博大、辽阔、恢弘之外厚重而深沉的侧面。
8、先说琵琶女,十三岁是如花的年纪,她的琵琶自幼成名。十三岁的我还被埋在书海里苦苦挣扎,她却早已红极一时,青出于蓝。放在今日,可称上“神童”,等待她的是何等光明的未来?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接下来便是白居易的文字了。他采取了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以琵琶女之口写琵琶女之身世,却不同于我们平时的第三人称“琵琶女说:”,而是选用第一人称。朗声读时可以切身体会她风光无限的骄矜,真实感人,仿佛有一位“琵琶女”在我身体深处,与我所读之言应和着,琵琶声声,余音在胸腔里震荡,似在感她之喜,感她之悲。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诗,道尽的是千古文人所常面对的怀才不遇之苦,也是身为文人的铮铮傲骨。李白,世人皆称他为诗仙,有着“谪仙人”的称号,连杜甫都甘愿做他的头号粉丝。他生于盛唐却依旧求职无门,唐玄宗的一时恩宠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被排挤出京后,他即将由东鲁游历南越,由此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10、老人简单地完成了祭奠,便缓步下山。
11、布置作业: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12、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13、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14、词中无一字不在诉说着李清照心中的凄凉悲苦,沉重绝望。过去的她,有着富足的生活,美满的爱情,而今的她,只剩下了凄凉、孤苦与哀愁。
15、是,她是才女,但她难逃“女”。她有报负,她追逐梦,但她是一介女子。
16、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17、有人说,她的流芳百世只因才情无双;有人说,她的成就只得力因世事无常。
18、其次,在选词炼字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笑”字,第一次“笑”写的是周瑜在谈笑间就轻松攻击了曹操的船只和军队,第二次“笑”写的是作者对自己多愁善感、早生白发的苦笑,两次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悲伤情感,由谈笑转为苦笑,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在主题思想上,作者想要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与超脱宽慰。
19、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0、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它属于评论体。文学短评的写作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紧扣作品,侧重于客观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
1、登临京口北固亭,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时任镇江知府的辛弃疾遭遇人生的又一次变故,六十六岁高龄的他仿佛对着江河说尽心中无限事,回忆当年“元嘉草草”,一心贪图功名,最终“赢得仓皇北顾”的宋文帝刘义隆,又看今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盛况,不由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但在这虚假的太平盛世之下,有谁能懂一位迟暮老人的悲伤与殷切期望?
2、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