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夜雪的诗词
1、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2、本诗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3、《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4、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5、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6、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7、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8、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0、(2014年2月7日8:46)
1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12、醉此风雪夕,聊忍抱瓮劳。
13、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14、留下许多描写湖光山色、幽居生活的佳作。
15、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16、夜已深沉,夜色凝重,此时诗人举目视窗,本该漆黑的一片,却见窗户光明白亮,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厚,正是积雪的强烈反光才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7、《清平乐·雪》宋孙道绚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18、知道雪下得很大,可又冷,睡不着,只好干瞪眼,孤寂之中,连雪压断竹子的声音都听得见。
19、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这三方面来表现“知雪重”。“已讶衾枕冷”,写触觉上的衾枕冷将自己惊醒,一个“讶”字写诗人并未意料到雪重,来表现雪后天气的寒冷;“复见窗户明”,写视觉上的窗外满地积雪反射明亮的月光,;“时闻折竹声”,通过听觉写经常听到被积雪压断的折竹声。诗人没有直接写雪重,而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写,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诗人夜深之时因寒冷而醒,难再入睡,在深夜之时于房内感受到雪重寒冷,被积雪反光而照得明亮的窗户,环境的寂静连微小的折竹声都被诗人听见,进而联想到雪重等,侧面写出诗人醒来之后难再入睡,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怀才不遇这些感情我倒是没有看出来,不过,最重要还是看你自己的理解了。
20、终南望余雪/终南望残雪
二、形容夜晚雪的诗句
1、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2、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3、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4、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颇疑虚空中,鬼神战方鏖,胜负要一决,利兵未肯櫜。
7、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8、“地冷春留雪,林深昼见星”,
9、这首诗没有正面写雪景,而是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写起。
10、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1、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12、雪是冬天特有的景象,雪以其独特的品质被诗人融入文中,有直接写雪的,也有侧面写夜雪的,也有借雪言其他的。春雪,夜雪尽在其中。
13、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4、《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知道作者的(被贬后的孤寂,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心情.
15、年轻轻轻就名声四扬的白居易,自走上仕途,却不那么顺利了。母亲去世,辞官守孝的他因维护朋友情谊而被扣上“越职言事”的帽子,还将“有害名教”(不孝)的罪名安置其身,于是被贬江州司马。
16、已讶衾枕冷,负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感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谪居江州时孤寂的)心境。
1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9、园蔬甘且柔,味不减豚羔。
20、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三、关于夜雪的唯美句子
1、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夜雪的。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称夜色已深时,就知道雪下得很大了,因为时不时的可以听到雪把竹子压折的声音。这两句诗人颠倒了事件发生的顺序,理应先有“时闻折竹声”,才有“夜深知雪重”,这种写法,把“雪重”放在了首句,强化了雪下得很大的效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万里江山一片白,故人登道向西归。
5、作者白居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这首诗是白居易在45岁时所作,当时白居易的境况并不好,因为他上书讨论当朝宰相遇刺一事时惹恼了皇帝,被贬值到江州当司马去了。这首诗正是在江州所作,想必当时白居易的心情如那衾枕一样冷,被贬职任谁的心情都不会好啊!不过“复见窗户明”又表现出白居易那种热爱生活的性情,即便在黑夜也能看到光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虽然是在写大雪,似乎又是白居易在感叹朝廷的水很深,时不时就会有人被贬,亦有自我安慰的意思吧。
6、只身走遍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这首诗一共四句。对雪的描写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指的是前面的两句,通过自己“冷”的感受,来暗示此时已经开始下雪。从而从侧面描绘出雪天的环境。而第二种是通过诗人的听觉来进行描摹,虽然也是侧面的描写,但和前两句比起来要明显许多。因而说道对雪景的描写的句子应该着重指的是后两句。
8、这首诗写雪,但是没有重在写雪景,而是通过写雪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愤懑之情。
9、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10、描写雪景的古诗词三:张鸣善的雪最顽皮
11、“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3、首句“片片随风整复斜”,言雪花随风变化舞姿,或整齐有序,或凌乱歪斜。“整复斜”三字,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起句平缓,接着突然转入抒情——“飘来老鬓觉添华”,雪花落到诗人两鬓,仿佛在提醒他年华老去。这句诗,让人想到唐代诗人雍裕之的“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句,把嗟老之前写得如此含蓄幽美,不由得让人暗自惊叹。
1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视觉:二句仍未直接让“雪”登台,又从视觉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16、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8、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19、2003年捐稿费成立“童喜喜春蕾班”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关雪夜的诗句古诗楼船夜雪瓜州渡
四、描写夜雪的诗
1、诗人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2、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3、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4、描写雪景的古诗词二:孙道绚的雪最轻盈
5、却包含了太多屈辱、挣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