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
1、花丛乱数蝶,风帘立双燕。
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3、昭王灵气久疏芜,今日登台吊望诸。(明·汤显祖《黄金台》)
4、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5、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北宋宋祁《鹧鸪天》)
6、其他诗句: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7、典故是:持节云中,指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魏尚被文帝贬官,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使其重任云中郡太守。
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10、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1、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中的“连二乔”指的是铜雀台旁的两座桥。诸葛亮游说东吴联蜀抗魏,就说《铜雀台赋》是“揽二乔”。曹操父子以此侮辱东吴无人,要攻下东吴,霸占二乔(孙策和周瑜之妻)。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3、典故: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司马青衫”的典故,充分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伤和感慨。
14、2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术语总结清单
15、典故:采薇,采食野菜。《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1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7、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18、故人心尚永,故心人已变。
19、作用:纵然秋景如画,但作者心有愁绪,对前途极其迷惘,想要改变、抗争,貌似又有重重顾虑。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古诗中用典的诗句有哪些
1、专题丨2021高考备考:伪“精致主义”话题导写
2、作用: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给人无限渺然之感,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
3、《野望》王绩(八上)“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5、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晁冲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6、2议论文过渡实用技巧及例句集合!
7、其他诗句: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8、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B解析:杜郎指杜牧
9、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典故: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看似在批判歌女,实则批判了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2、典故:“东风”,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13、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14、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15、当然除了上述典故,仍有很多未涉及到的。请下方留言。
16、知识丨2021高考备考:文言实词详解
1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8、典故:“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典故:“归雁”,“鸿雁传书”指通信。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20、2高考一轮复习——辨析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三、古诗中用典的句子
1、《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作用: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3、典故:“燕然未勒”,化用“燕然勒功”,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山名,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七下《邓稼先》P7)
4、典故:“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5、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6、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7、典故:“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意境恢宏。借此反映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8、③豆蔻词工: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作用:诗人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同时,暗示自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也希望南宋有更多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13、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14、作用:诗人似乎为在前线征战大捷的将士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出诗人的达观态度。
15、至于用典的意义和作用,只要联系作品的背景、主题、语言环境等因素,解答就会化难为易。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7、《渔家傲秋思》(九下)“衡阳雁去无留意”
18、词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1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四、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1、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李白《发白马》)
2、枫林满江色,夕阳终古愁。河梁值雨有怀严羽上官良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刘禹锡《金陵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