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的典故故事
1、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3、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丨鲍鹏山:一本《论语》抵得了十万大军!
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5、千百年前的故事,仍有感动今人的力量,或许就在一个“情”字。
6、文学典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其意义既深刻又充满无限的韵味,只有了解每一个典故的出处及其所代表的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古诗词。
7、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9、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10、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11、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12、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13、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14、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15、(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6、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17、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18、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9、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0、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二、古诗词中常见典故集锦
1、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3、曹文轩:读经典的书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8、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9、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10、先秦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4、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15、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6、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7、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18、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9、赵普是五代时后周人,赵匡胤建立宋朝,赵普有功,当了丞相。宋太宗继位后,赵普还当丞相。赵普并非进士出身,读的书也不多,一些科班出身的官员心里不服,就讥讽他说,所读的书不就是《论语》而已。此话传到了宫廷,宋太宗就问赵普说:“听别人说,你读的书不多,就只读了《论语》?”赵普听了坦然地说:“我生平所知道的,确实没有超过这本书的。过去,我用半部《论语》帮太祖平定了天下,如今我再用另半部《论语》帮助陛下来治理国家。”。
20、古人将凤凰描写为“状如鸡,五彩而文,首纹曰德,翼纹曰义,背纹曰礼,膺纹曰仁,腹纹曰信”的样子,而且它们只啜饮自然界的精华。凤凰是不死的永恒象征,因为它们死后会涅磐,然后获得重生
三、古诗中的典故大全
1、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2、蓬山、青鸟——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后用来表达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3、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野望》——唐代王绩
7、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10、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11、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13、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国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14、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刘禹锡
16、《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股勤为探看。”
17、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18、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19、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20、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四、古诗词中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1、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亦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2、江城子·密州出猎
3、司马相如一首《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心,穷小子带着白富美姑娘,为爱私奔。两人的爱情敌得过生活的贫苦,却没赢得时间的垂怜和专一。“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一首《白头吟》后附《诀别书》,最终换回了司马相如。
4、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5、《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