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2、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3、物人比照,读出志向
4、迁移诵读,读出意境
5、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
6、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7、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8、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9、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0、以诗引诗,感受诗体
11、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12、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13、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14、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15、来吧(徐一畅,胡钰晗)
16、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7、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8、你难道没有看到昆吾的宝石被炼成宝剑,通红的炉火,剑锋上射出紫色的光焰?
19、释义: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无休止地长吟。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20、战火却无情燃烧
二、自己写一篇托物言志的诗
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2、本诗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写出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4、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冲天”,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6、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
7、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而曾巩的《咏柳》:
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9、(设计意图)接受理论认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解读才能充分获得自由的存在,才能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到最终实现。诗歌的学习更应如此,知识的建构,意象的触摸,精神的领悟,教师始终只能是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困境中适度的帮助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以为,教者有为而不乱作为,是学生获得深度学习可能以及持久学力的关键。
10、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1、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2、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3、众所周知,从春风得意的文坛领袖,到贬谪落寞的戴罪犯官,苏轼经历了人生巨大的落差。但苏轼宦海沉浮几十载,却始终保持着超然物外的信念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品读苏轼的诗词作品,总会被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淡泊与豁达所折服。
14、释义: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15、优化作业,自主自能,拓课堂入生活。当日作业(必做):用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本课另两首托物言志诗;周内作业(选做):查找不同时期托物言志的诗词,总结异同点,探究原因;长时作业:(选做)学习吟诵《石灰吟》或其他感兴趣的古诗吟诵。
16、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8、入境书写,写出高峰体验。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辈子。他就是于谦。师生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这个不朽的名字。
19、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白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2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自编
1、(设计意图)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文本里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石灰吟》无疑是多维和谐统一的样本。积淀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文化化育,学生学得的不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可以融入血脉的贯穿古今的精神图腾。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新要求背景下,减什么,增什么,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就《石灰吟》教学而言,基于认知规律,为学生打开时间的画轴,打开激荡心魄的体验之门,打开自主探索与享受言语的语文世界,利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低效机械的训练,有助于高质量学习方式的重建。
2、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南西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3、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6、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7、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8、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9、托物言志写诗知行合一做人
10、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11、熟记易错点:最新版教材《竹石》为“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为“粉骨碎身浑不怕”。
12、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1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4、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15、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中心小学辛晓明
16、像琉璃玉匣里吐出一朵白莲,剑柄上的金环是日月的光辉镀染。
17、译文:溪流不辞辛苦,穿过千岩万壑来到山崖前,从远处看去,可以发现这溪流的源头在很高出;但是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
18、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9、浮在花丛,白而透明
2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四、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诗竹子
1、《马诗》抒发了诗人“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志向。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2、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3、“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4、想象画面,读出诗中情思。粗略了解古诗内容读诗是一种读法,还有一种品诗方法叫见文字想画面,透过诗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先小组内互说,再集体反馈,教师视情况引导学生说得具体生动一些。
5、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6、烛光静静照耀远方
7、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8、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9、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10、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11、我的心是一弧月夜色包围着,凉快而惬意草坪的的脚步,和观看画展的心理浮在花丛,白而透明向日葵和太阳印在纸上,渗透纸背最先的主人用月作镰刀割下一地果实
12、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3、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14、(设计意图)用感性的方式唤醒积淀在学生心中的诗句、情景,强化对类概念咏物诗的认知,是接下来深度走进本单元托物言志诗的重要基础。把不同字体的《石灰吟》当成学生朗读的范本,则能让语文学习内涵更丰润,学习更有意思一些。这样的导入,既不枝不蔓,直指核心目标的达成,又不失感性,由形象到抽象,有助于学生轻松愉悦地开启学习之旅。
15、军民奋起武装抵抗
16、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注释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知道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格的感染。
17、如今终于得遇“君”,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剑客毫不犹豫地亮剑在手,“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豪侠之气跃然而出,读之使人顿感血脉偾张,怒发冲冠。
18、石灰吟(明·于谦)
19、虽然被泥土掩埋不能发挥作用,但其赫赫剑气形成的不凡光焰仍然夜夜照亮了夜空。
20、但是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
五、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梅花
1、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宏伟壮志。
2、都无法成为羁绊
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4、赏析: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5、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6、静影摇波日,寒香映水风。
7、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8、结合资料,读出知行合一。于谦12岁时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的志向。立志容易而行志难,像石灰一样清白做人,他做到了吗?请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之内讨论讨论,有理有据地说话。小组讨论之后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9、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1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唐)郑谷《菊》
12、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3、悠悠飘进战士的梦乡
14、咏燕(唐·张九龄)
1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6、蝉(唐··李商隐)
17、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18、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19、《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0、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六、自己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1、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2、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3、你若喜欢本文,请分享并点个在看
4、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5、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6、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战火纷飞的年代
8、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9、不过贾岛的这首《剑客》到是出语不凡,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十年”自然是虚指(也暗指十年寒窗),与“一剑”相呼应,一多一少,形成两个极端,也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为了这把剑,这身武艺,剑客忍受住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终于大功告成。“霜刃未曾试”,一剑在手,武功盖世,然而却没有一试身手的机会,为何?当然啦,真正的剑客是不轻易出剑的,出剑剑必舔血,但似乎也说不通,也许更多的是没有找寻到真正识得此剑的主人,我们在一些玄幻类的故事中,总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神器问世之前,平凡如劈材,一旦封印解除,主人问世,神器就显示出巨大威力,或许这位剑客也在寻找自己的知音,明君。
10、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1、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12、此外,《竹石》和《石灰吟》两首诗,有点容易混淆,所以特意拎出来。这两首诗是常考点,都有一句容易错的诗。
1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菊花》
14、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15、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