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游峰的扫路人中老人为什么说不累
1、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2、师对另一学生:你贵姓?说说你们家的名人
3、例如,阅读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一段“我”与扫路人的对话:
4、生:王冕为了不让母亲辛苦,他放弃了在学堂里上学的机会,去帮别人放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
5、基于文本阅读的口语表达
6、“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7、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
8、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9、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巧妙穿插。
10、少顷,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11、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12、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13、师:太好了,笑声一笑完就结束了,为什么直到住地?你真有一双慧眼。黑板写不下了,大家写纸上吧。
14、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15、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掌声响起。)
16、“照样请您喝茶”中的“照样”,值得揣摩。老人的朗声大笑,可以品味。而“我”的系列表现: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这些衬托出老人性格的魅力无限。
17、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就决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18、生:姓李。李耳,老子,
19、师:写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
20、小结:老师真心希望你们能将这些收获化为今后学习生活的行动,那么你们都将是不平凡的人!
二、天游峰的扫路人节选阅读答案
1、经典诵读(熟练背诵)
2、这里所说的“深度”是相对于学生阅读的“浅表”阅读而言的,但深度解读文本并非是无限度的深挖文本,越“深”越好。恰恰相反,深度解读文本也要有个“度”,即在学生能读到的层面之上,又能切中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现有学情,这样的解读就可以为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服务了。
3、生:老人的笑声为什么直伴我走到住地?
4、以学定教,聚焦“语用”
5、好的修辞是非常常见、重要的形象化表达手法,例如“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就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再比如“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但是,有时候没有修辞手法的形象化表达更有韵味:
6、接着引导学会僧在赏析有关词句的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了作者对老人的敬意之后。此刻,“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已经呼之欲出了。
7、(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
8、本文通过描写“我”再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9、生:我喜欢第四自然段。
10、生:杨万里,羊肉串,杨贵妃
11、同时,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个基本环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发现问题或不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主动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不会真有所得。传统的“以教定学”只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又只来自教师,因而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之中。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学定教”,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成了有效的思维链索,保证了思维活动的连贯性与完整性,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强度和品质。
12、让“敬意”在儿童的“对比探究”中流淌
13、宋运来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实施“以学定教”,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大家知道,上课时学生最不喜欢他不懂的地方教师一带而过,他懂的地方却喋喋不休。究其原因,主要是剥夺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权。学生懂了,学习思路原本可以向前走,你老师还在罗嗦,硬是阻挡他的思路不让走;他不懂的地方,学生还在想,教师却又往下讲了,强行把他的思路纳入教师的思路,这就中断了他原有的思路。这些都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所以“以学定教”,教师既要在总体上把握学生的思维流程,又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思维点上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4、师:为什么这笑声能一直伴随作者到住地呢?
15、看第一个问题。我们都感到爬天游峰累,老人却说不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爬天游峰是很累的?
16、表现“敬”意结出“美味果”:丰富多彩
17、(3)语言描写:“不累,不累,……自在悠闲。”“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18、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健康朴实、热情善良的特点以及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
19、生:也不是。(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20、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三、天游峰的扫路人老人的特点
1、师:你讲的话非常清楚。是他自愿不去上学的吗?
2、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3、彭峰|敬意悠长——陈建先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赏析
4、师:学习最可贵的师发现问题,小问题有小的进步,大问题有大的进步。咱们看看谁有的进步。
5、“花魂”在“关键词”那里
6、能,第一老人豁达开朗,自信,有坚强不息的精神,人开朗就长寿.第二老人身体健康,一天爬上爬下,说明每天锻炼.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老人的这番话使我感慨万分.
7、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8、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9、师:我告诉大家,少年王冕不仅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孩子,他还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王冕是如何孝顺母亲的呢?请围绕下面这句话来交流。出示: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孩子。。
10、导悟:研讨释疑——感受品质,体悟写法
11、生:我喜欢第七自然段。
1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3、让“敬意”在儿童的“联想类比”中流淌
14、其次,根据前测(预习单)了解学生的学情。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要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而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设定绝不是看着教参,拍着脑袋自己想出来的。在对这篇文章的前测统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18位同学直接或者间接提出对主旨的疑问。最后,通过文本解读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这篇文章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独有的价值,其实是关于“累”与“不累”的辩证思考,带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且有一定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基于以上三个要素的考量,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品味平实的语言分析扫路人形象的特质,进而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15、这三个问题,能够吸引儿童的是什么呢?
16、“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7、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声响起。)
18、文中两处外貌描写,两处言行描写,都颇具神韵。
19、师:我有理由相信:你讲第一遍时,一定有罗嗦多余的话。建议你,说话时用上课文中的例子,试讲给同位同学听一听,然后再面向全班交流。(浏览课文,思考后交流。)
20、生: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
四、天游峰的扫路人阅读感想
1、生:为什么不说话就能把他俩的心沟通起来。
2、当然不会不累,老人干活很累。老人说不累,是因为他很乐观,懂得在忙碌辛苦中看到生活中的好风景,老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希望,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1 头顶天脚立地 十分高 2 jin 一声 jin 四声 禁止 因为山这末高,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使我惊奇 3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半途而返望而却步 4坚强乐观5不是 老人心中充满乐观,他所以说不累
3、“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
4、谁来读一读写天游峰的语句?
5、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6、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7、③想想:这段话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8、(1)张传宗:语文教学需要作深层次的研究和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12期63页。
9、生: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儿子。在秦家打工遇到秦家煮腌鱼腊肉,他就用荷叶包着带回家给母亲吃。挣到钱,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他就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河边走走。
10、生:扫路人是个年轻人还是老人?
11、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12、生:本来不累。我去过天游峰,那台阶人很多,扫路的人一会一停,休息,不累。
13、师:咱们来交流一下。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14、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15、(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16、师:同学们根据课题提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开始会思考了。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把书拿起来。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不要磕磕巴巴。
17、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这时,老师想到了这样一句话:知足者常乐!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18、生:为什么天游峰那么高,老人还说不累?
19、文章按照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深入了解的顺序,作者将短暂的遇见,写得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让读者有备受启发的感觉。
20、陈老师围绕“敬”字,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五、天游峰的扫路人采用什么方法叙述的
1、原来,作者写天游峰绝不是闲来之笔,而是别具匠心——通过写天游峰的高和险来烘托扫路人的精神。
2、生:扫了20年,习惯了。
3、生写。教师巡视,看写好的,或竖起大拇指,或点头微笑。
4、彭峰|体悟经典课例之一:于永正老师的《草》、
5、师:高明的同学,会读书。读出了话中有话。人都说听话听音。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齐读。
6、③只读出这些文字的感情还远远不够,如果品出文字表达方面的特点,这才是学语文的最高境界!
7、根据我的课堂观察,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两大偏向:
8、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基于对此类文体中心的准确把握,但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显得过于理性,显然,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讲吸引力不够。
9、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0、老人每天都要扫天游峰的石阶一千八百多级,其实是很累的。但老人却认为喝喝雪花泉的水,吃吃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就足以消除疲惫了。老人的“不累,不累”是他自强不息、自信乐观、豁达开朗,对生活充满自信的表现。
11、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小芳演讲得很精彩,我们可以通过写()进行侧面烘托。
12、师:孙老师有这么多本事吗?
13、生:我姓王。历史上唯一一个姓王的皇帝也是一个暴君——王莾。西晋的宰相王炎。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王安石。
14、生:李太白,李小龙,李时珍
15、(还有人想说,老师说课堂上说)
1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7、(2)动作描写:“老人引我进了它的小屋,……我们俩的心灵。”(热情好客)
18、过渡:究竟这位扫路人的什么精神深深感染了作者,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让我们进入文本,与老人进行心灵对话。
19、“以学定教”不是教师被动地适应学生
20、(师板书:累,退,岁)
六、天游峰的扫路人中老人为什么说不累
1、2018年9月,学习共同体研究院组织线上线下集体备课活动。邀请各学科专家和领航教师以线上指导和线下直播公开课例形式,共同研究日常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将以中小学语数外为首期备课内容,欢迎感兴趣的老师点击下列链接,加入集体备课群参与~
2、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刚才老师想起了中国古人说得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什么意思?
4、彭峰|“半截蜡烛”的实践智慧——薛法根老师《半截蜡烛》教学赏析
5、760字的文章,有近两百字是写天游峰的高、险,写作者的“好不得意”“倒吸了一口气”,这明显是衬托。这里的衬托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天游峰的高、险”衬托作者的得意和害怕;二是以“我的得意和惊叹”衬托扫路人的豁达开朗、轻松悠闲。
6、我攀登天游峰时遇上了辛苦的扫路老师傅,发现他质朴而充满自信地生活在深山中,我被他的坚持所深深打动。
7、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8、谈完后,陈老师说:“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9、师:三十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什么意思?
10、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11、生:我的想法就是说学文章要有疑问,小的疑问有小的进步,好的问题有大的进步。
12、首先,找到课程依据。在2017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有这样一个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层面,也恰好能满足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并能够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知识技能层面,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3、生:人要相信自己,有坚定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
14、这样一个“问题链”,紧扣“敬”字,从学生的心灵世界,到文本的精神世界,最后学生形成新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对话。
15、师:一句话中有关键词,一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句。如果老师请你这么说:少年王冕不仅是个勤奋学习的人还是个有孝心的人,会说吗?
16、章武先生的散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这是一篇经典的写人类散文。如何将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与人物的品质高度匹配,是衡量写人类散文言语品质高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