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琴声悠扬的成语121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10-31 07:35

一、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2、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3、译文: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4、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5、(3)不用喻词,喻体不出现的暗喻:如马戴《落日怅望》中“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意思是落日余晖撒向高高的林木,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着落下秋山。不难看出,本体是前句的“微阳”,但是,后句中既无喻词,又无本体,全凭一个“烧”字构成了一个比喻句。

6、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7、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8、(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9、写作手法:联想、比喻、用典(“流水”《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典故,“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双关(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正面描写(挥手)、夸张(感受忘我,时间不觉流逝)

10、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11、余音袅袅:意声音已经结束,余音还在缭绕。

12、省试湘灵鼓瑟唐代钱起

13、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4、(拼音):yúyīnràoliáng

15、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16、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8、出句:钢琴古琴扬琴小提琴琴声悠扬沁人心脾好琴好曲好心情下联:低音中音高音女花音音乐醉人印尔脑海雅音雅乐雅咏吟

19、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20、(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二、描写琴声悠扬的成语

1、山人没来今已久。当时海内求知音,嘱付胡笳入君手。

2、《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3、(2)不用喻词,本体喻体构成主谓关系关系的暗喻: 如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即“黑云如翻墨”“白雨如跳珠”,“黑云”“白雨”是主语,“翻墨”“跳珠”是谓语。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和陆游《朝无人》中“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以及李煜《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属此类。

4、试题答案:小题1: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2分)小题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就好像被流水洗过一样畅快、愉悦(1分),衬托出琴声的悠扬动听(1分)。小题3:最后两句景物描写“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突出了诗人聚精会神地听琴,而不知天色已晚(1分),反衬弹琴之人琴艺的高妙(1分)。

5、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7、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8、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9、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0、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13、(翻译)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14、翻译: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1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6、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17、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18、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

19、我们知道。比喻常见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常见的格式有“甲像乙”或“甲是乙”等,但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它在古典诗词中与在一般散文中的存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以至于构成了读者读懂古典诗词的一大障碍。那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喻都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呢?

20、音乐特点:悲苦、清冷高亢

三、古代赞美琴声的词语

1、音乐特点:悲凉、惆怅。

2、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3、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4、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月亮

5、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6、(拼音):yúyīnliáorào

7、有的干脆整首诗通篇都用借喻。如明代于谦《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石灰吟》:“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咏煤炭》用煤炭作比,表达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辛劳的精神;《石灰吟》更是以石灰作比,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品格。

8、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9、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10、(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11、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12、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3、"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1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5、满堂萧瑟如穷边。第一第二拍,泪尽蛾眉没蕃客。

16、明月照向城头乌鸦纷飞,寒霜降临寒风吹透衣衫。

17、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8、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9、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20、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如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四、形容琴音的诗句

1、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2、67群文阅读中国历史上最美的一群女子——《诗经》中的众多女性形象

3、“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潇湘神》

4、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5、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6、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出自:唐代雍陶的《韦处士郊居》。

8、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9、总结音乐诗歌的写作手法:

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1、译文: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12、(翻译)他的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

1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4、造句:一曲“春江花月夜”之后,余音绕梁。

15、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6、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17、《听弹琴》(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18、译文:月夜抚琴,明月映照下紫色衣袖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泣如诉的琴声达到顶点时戛然而止,真是在这无声之中蕴含着绵绵的深情。

19、《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20、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五、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句子

1、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写乐器、写其他)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代:杜甫《赠花卿》

4、 古琴曲《 流 水》

5、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6、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浣溪纱》),“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岑参《暮秋山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等。

7、《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8、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9、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10、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彭祖

11、逆喻是特意改变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一般格式,将本体和喻体互易其位,从而化具象为抽象,以突显本体的审美性的特殊比喻。 例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诗人运用倒喻的方法借景抒情,用浙东的秀水明山比喻朋友离别时的眼泪和愁眉,委婉含蓄,生动别致。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不说“梦似飞花”“愁如细雨”,却说“飞花如梦”“愁如细雨”,化形象为抽象,比喻新奇,使其意境变得缥缈空灵,妙不可言,被梁启超称为“奇语”。

1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3、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

14、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6、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17、白话文释义: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18、翻译:发出呜呜一样的声音,像埋怨羡慕,像在哭诉,余音像丝线一样不断绝。

1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20、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

六、古人形容琴声悠扬的诗词

1、意象可谓是鉴赏古诗词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便于把握住作品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把握这些意象,对我们回答诗词鉴赏题目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为大家总结了100个诗歌中常会看到的意象,建议家长为孩子收藏!

2、02群文阅读——毛泽东诗词

3、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4、以声写声、以形(人、景)写声

5、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7、所以屈受尘埃欺。七弦脆断虫丝朽,辨别不曾逢好手。

8、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时人应已久。玉徽冷落无光彩,

9、“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履道春居》

10、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陶醉,愉悦,共鸣,遐思

11、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杜君少与山人友,

12、译文:弦音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任她随意地交错交换,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坠入玉盘。

13、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14、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15、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16、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7、余音绕梁: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8、《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9、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

20、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