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偶的古诗一整首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师:第一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3、叶秀兰,笔名伊君,迎笑。喜欢写作和绘画,写有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绘画作品经常参加专业大赛和展览。
4、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5、《秋夜曲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6、(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7、生:我还听到了鳜鱼游动的声音。
8、师:最后,王老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唐诗宋词》,也可以去读一读其他几首《渔歌子》,默写这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
9、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10、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1、“伯仲之间”与“指挥若定”,在字面上虽不甚工整,然整联看来,意思却铢两悉称。如此只对意不对字面者,称之为“浑括对”。
12、生(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4、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罗隐:牡丹花)
1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6、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不一定对仗,但是,对仗必有对偶。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8、答案:动静结合。“晨星初露”为静景,“清猿啼鸣”为动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既渲染了清晨的凄冷,也借景抒发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19、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20、生: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二、对偶 古诗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3、师:特别好,有想象力。
4、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5、聚焦表达,运用中感悟词中蕴含的深意
6、“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9、生(齐):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10、生:拿着竿,盘着腿,斜风细雨不须归。
11、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12、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13、(点评:最后环节落实到体会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教师没有抽象地去总结渔歌子这个词牌的字数、句式、对仗等特点,而是让学生再读李煜、吴镇、纳兰性德等人写的四首《渔歌子》,这样学生对这个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能够有更加实感、具体的理解。最后布置的读《唐诗宋词》、读其他几首《渔歌子》、默写张志和的《渔歌子》几项作业,总体看也不错,如果改成读读背背其他三位词人写的四首《渔歌子》,对丰富学生古诗词积累、丰厚学生文化涵养会更加有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1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5、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6、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7、“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弄潮儿”,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1898—1948)还有一个“文学教育家”的身份也是彪炳史册的。“五四”时期他从北大毕业之初,从事中学(含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先后6年;1925年开始,服务清华大学中文系24年,直至1948年51岁去世。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观察朱自清的古典文学研究成就,他对于古典诗歌的注释、评鉴,方式与风格值得仔细品味,进行总结。
18、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0、(点评:对偶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教师抓住了“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师生对读,引导学生体会词中“青”对“绿”、“箬笠”对“蓑衣”的工整对偶,还通过“白鹭在天上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认识对偶与押韵的关系,教得很细腻,学生很容易理解。认识对偶并非课程标准规定的必教知识,但是教师结合课文有机渗透这些知识,教学也很自然,并不显得不妥。)
三、对偶古诗大全
1、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6、师:你们都特别了不起。谁不光听到了这些声音,还听到了有人说话的声音?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张志和情不自禁地说——
7、三月桃花水,叫人多陶醉。
8、关注形式,诵读中体会词牌的表达特点
9、我知道,咱们这有很多的才子佳人,但是,不是谁都理解的,有些不是很明白,那么,关于它们,我今天给大家聊聊。
10、当然,还有一种原因是,当时的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就是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
11、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12、(2)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
13、——黄庭坚《寄黄几复》
14、这首诗被誉为“诗宗”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诚斋集》卷114称:东坡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有五意:水清,一也;深处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清美,极矣,分江二字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
15、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16、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1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8、生:盘着腿,白胡须,斜风细雨不须归。
1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20、——秦观《春日五首》
四、对偶的古诗文
1、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上官仪:笔札华梁)
2、桃溪:虽说在宜兴有这地名,这里不作地名用。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谓“只赋天台事,态浓意远”是也。刘晨阮肇天台山故事,本云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见《幽明录》、《续齐谐记》。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魏承班《黄钟乐》词:“遥想玉人情事远,音容浑似隔桃溪。”用法均相同。
3、——李商隐《菊花》
4、链接:伏笔是前文为后文埋下的线索或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暗示。也就是说,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的穿插些情节,如果单看此处内容的话,并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可是却能在后文中找到答案。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5、《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6、师:春天那么美,你走得太快了,慢一些好不好?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8、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9、师:这是你们写的版本。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哥哥写的版本?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12、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13、因为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死的有壮士也有将军,同样,归的也有壮士和将军,如果这样写就累赘了,不写又显得缺失了,所以,作者巧妙的把“将军”和“壮士”分置,不但前后互相交错,而且还起到了补充作用。
14、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15、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此句也采用借代法
16、(点评:27个字,这么短的一首词,学生读熟理解以后背出来当然不难,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就更加容易,但是其中一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这样安排绝非多此一举。只是这里只抽查了一个学生,检查面过窄。最好是设计成开小火车背诵,或者同桌互背,这样才更能落实。学习古诗词要求熟练背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这里还提出默写的要求,但只是默写“鳜”“箬”“蓑”三个生字,因为这是学生默写这首词的最大难点,既不拔高要求,又落实了这篇课文生字教学要求,考虑很周到。)
17、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1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师: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许多景物,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色彩。再仔细看看,有人能透过文字听到声音吗?
20、下面由我们二位给大家爆内幕哈,咳咳,是报幕!
五、对偶的古诗有哪些
1、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3、链接: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上阙为下阙作伏笔,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照应,反过来“当年”句为“心在天山”埋下伏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照应;同时“关河梦”为“身老苍州”设下伏笔,这一结构的安排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北大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作品本位,重视对作品文本的广泛阅读、分析、鉴赏、论述;学术视野侧重综论与会通。溯其渊源,则朱自清数十年的“历代诗选”(古今诗选)的教学与研究,必占一席之地。朱自清《什么是文学》指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
5、朱自清对于中学国文教学的热情,还有多方面体现。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开设过“中学国文教学法”课程;1940年,他与浦江清等人创办以促进国文教学以及补充青年学子自修的材料为宗旨的《国文月刊》,并积极撰稿。191941年之际,他利用一年休假居住成都之便,受邀与挚友叶圣陶合编收入“国文教学丛刊”的《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二书。他生涯末年的191948年,又接受开明书店的邀约,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并已经开展工作。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7、《蝶恋花旅月怀人》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静夜思也算吧
8、《秋日》(唐)耿玮
9、舳舻为实字,来往为虚字;利涉为虚字,而风潮为实字。如此相对,称为“虚实对”,亦有以“交股对”目之者。
10、在《红楼梦》中,香菱央求黛玉教她写诗,黛玉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11、师:我读到“两个”的时候,你会对底下的——
12、小园里芍药花含情脉脉,花瓣上饱噙着隔夜的雨珠儿,蔷薇花伸出了嫩枝,是那么地娇慵无力。
13、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么好的泉水,这么好的茶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1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只对偶,不对仗。
15、生:鱼竿长,胡须白,斜风细雨不须归。
16、《苏幕遮》(宋)范仲淹
17、“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
18、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19、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它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六、对偶的古诗一整首
1、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出自魏征的《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其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既对偶,又对仗。
3、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不合对仗的要求,所以它属于对偶。
4、颔联和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作。
5、明天你是否会想起默写的小石潭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抽背的文学常识老师们都已记不起教几遍醉翁亭记我也是常听Marco讲才想起杜甫绝句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7、师:刚才那个同学告诉我“箬笠”就是斗笠啊,哪是人呀?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0、师:真好!谁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11、生:箬笠是人戴的,蓑衣是人穿的。
12、师:你在插图中看到箬笠了吗?指给我看看。
13、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在外国都影响力极强,据说,在日本也广为传诵。不光在张志和的朝代,后续还有很多人也写下了《渔歌子》(又名《渔父》)。大家先猜猜他们写下的渔歌子有多少个字。
14、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5、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任杭州任通判期间所做。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16、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只对偶,不对仗。
17、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它是指: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8、情似雨馀粘地絮:晏几道《玉楼春》词:“便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本词上句意略异,取譬同,下句所比亦同,而意却相反,疑周词从晏句变化。
19、不要太在意成绩喇``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再想了``或者你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听听笑话什么的..应该都可以吧``每一次我失意时..我的同桌都会给我说笑话..讲故事``好久没有见他了``真的有点想他``
20、——王维《山中》
1、《花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
3、——白居易《梦微之》
4、秋藕绝来无续处:“秋藕”与“桃溪”,约略相对,不必工稳。俗语所谓“藕断丝连”,这里说藕断而丝不连。
5、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武侯祠)
6、还有一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的,比如,李煜《虞美人》他用:
7、是意义双关:《红楼梦》
8、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9、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0、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1、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3、师:张志和不想回去,可是,他的哥哥特别希望他回去,为了让他回去,还写过一首词。这首词的前两句我呈现出来了,后两句没有,大家来猜一猜。
14、你比如,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15、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答案:前两句是“乐”的“点”,“乐在京城”是总写,是概括,是“面”上写。
18、初读感知,朗读中发现对偶的写法
19、——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0、生(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生:我听见了斜风的声音。
3、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
4、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如下目标: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低、中段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高年段提出了体会“语调、韵律、节奏”的要求;而三个年段的共同要求是背诵。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朗读背诵和初知大意,对古诗文语言表达特点无须教得过深,不必过度展开。
5、文化常识:"唐朝时人们喜欢用排行相称,李白是李白居易又称白柳宗元叫柳韩愈为韩别以为诗人的母亲们都特别能生,这是把堂兄弟,以及远堂兄弟都算在内的排行。"
6、古诗中的律诗讲究对偶,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有五律和七律;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颔联、颈联要求对仗。第一联(第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8句)称“尾联”(或结联)。
7、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8、师:少了一个字,增加了标点符号。王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学的这个不叫诗,叫词。谁知道什么叫词?有没有读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