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娄山关的历史意义91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11-02 07:33

一、娄山关的历史

1、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2、咸丰九年(1859年)号军攻占娄山关,袭据鼎山城。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由四川向贵州进发,攻占娄山关与西南黄号,白号军共同奋战,所向披靡。

3、清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桐梓,占据娄山关,直捣遵义。当时著名诗人郑珍写道:“杨旗娄山关,饮马板桥水。”描述义军在娄山关的声势。

4、新建“娄山十景”之一的长空桥。(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5、娄山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桐梓成功举办

6、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1月9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7、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8、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9、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

10、毛主席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勾起我们许多回忆。娄山关又名太平关,是川黔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战役第一战发生在1935年1月9日,第二战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的1935年2月25至28日,由彭德怀同志率红三军团对敌作战,歼敌59师和93师大部,将敌人赶到乌江以南,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首次大捷。娄山关战役使红军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将红军一举歼灭的梦想。自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才使红军从失败不断走向胜利,直至取得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这是历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

11、红军长征时期的娄山关战役的历史意义是在于红军突破了娄山关之后,进入了陕北,开创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12、后来,国民党调集四十万兵力扑向遵义,妄图聚歼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接连四次强渡赤水河。在第二次强渡赤水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由此,拉开了娄山关战役的序幕。

13、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14、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第二年(1594年)春,四川派遣参将郭成,总兵刘承嗣统兵征剿杨应龙,败于娄山关以南白石口,全军覆没,仪郭成身免。其后杨应龙聚万兵马进攻四川,血洗綦江。

15、做好安全防控准备之后便可放心游玩了~

16、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17、娄山关战役可谓是历史上响当当的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仗。娄山关战役有两次,发生在遵义会议前后。

18、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息烽集中营自1938年开始存在了八年。八年,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但是在这八年里,有600余条流淌着鲜红热血的生命在此冻结消逝,有600余个具有强烈觉醒意识英魂在此流逝走远。面对阴暗潮湿的关押环境、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暗无天日的精神折磨,他们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与执着,不曾向压迫的势力弯下身躯。深不见底的猫洞掩埋了英雄烈士的白骨,但磨灭不了他们已刻入骨髓的爱国之心;矮小昏暗的反省室压迫了烈士们的身体,却抹不掉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留下了不畏迫害而发出的阵阵怒喊和不惧残害而日益浓烈的不朽精神。脚踩集中营旧址的黄土,仰望头顶蔚蓝的天空,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已走远的英雄们,也仿佛听到了他们不屈的呐喊声。

20、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

二、娄山关的历史意义

1、白话翻译: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声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地铁7号线,全程约1公里从娄山关路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3站,到达静安寺站步行约210米,换乘地铁7号线乘坐地铁7号线,经过5站,到达长清路站步行约910米,到达世博园

3、在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坚持下,1934年年底至1935年年初,中共中央连续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系列会议的召开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了重要准备。1月9日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毛泽东同志指挥下的娄山关战斗,是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4、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5、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6、中革军委为了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追击敌军,夺取娄山关。

7、景区摆渡车把我们拉到山顶时,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路上有积雪,树上有冰挂,风飕飕,雨蒙蒙,手冻得有点发麻,估计气温零下3—4度左右。虽然看不到远景,但大家更多是在感受一种壮严,都在想,脚下这块土地,当年曾浸润过多少鲜血,身边这些石头,当年曾经阻挡过多少子弹,眼前这片山谷,当年一定是军号回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这里凭吊英烈,重温历史,是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8、通过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9、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中将扶国祯,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10、“无论如何都要攻占娄山关!”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红军战士在薄暮微雨中,拉着藤葛和树枝,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而就在他们登上山顶不久,发现十几个敌人从山的另一边也在往山顶爬,他们火速向敌群扔了几枚手榴弹,把敌人压了下去。接着,红军突击队乘胜追击,接连打下了几个山头,巩固了阵地。经过25日、26日的激战,经过反复争夺,最终在红军“正面攻击、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黔军兵败如山倒,仓皇南逃,红军则乘胜追击,最终于2月28日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了敌军两个师以及八个团。

11、1935年2月25号临近午夜时分,朱德下令立即攻取娄山关,这道电令还明确规定,由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一三军团和干部团,得令之后彭德怀立即令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即冲锋向娄山关挺进。

12、采访最后,肖开基告诉记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了解娄山关战斗,了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那留存在娄山关记忆里经久不变的军民鱼水情!

13、学校网址:www.scsdtj.cn/

14、全体党员向纪念碑鞠躬。

15、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16、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遵义县娄山山脉主峰,海拔1400米。娄山古名不狼山,苍莽逶迤于遵义县、桐梓县、正安县、绥阳县数百里间。娄山关处峰岭摩天,中开一线,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有川黔公路通过。明万历年间的杨氏,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都在此留下了载入史册的战争。其中平播之战中名将刘挺率领的明军,以点灯为号冲上高地,“点灯山”由此而来。1935年2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揭开遵义战役的序幕。遵义大捷,娄山关闻名天下。现有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大理石碑一块。。

17、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碑。(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18、培训班次累积突破1800个

19、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20、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原名娄关,后称太平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三、娄山关的历史渊源

1、此行,记者还在“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直播访谈活动中遇到了扫雷英雄——杜富国。在后续组织的座谈会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他结合成长历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2、为使游客能在娄山关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小假期,娄山关景区特地推出义务宣讲、红歌互动、快板表演等系列活动,让新一代充分感受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激励他们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时候,在娄山关与敌军激战了两次。第一次娄山关战役发生在遵义会议前。

4、1935年,刚过不惑之年的毛泽东,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被推举为党和军队的实际领导人。一代伟人与遵义的相逢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5、(公交)乘坐CCZ73均可到达。

6、更喜前进战旗,真正所向披靡。

7、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8、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9、可以自驾,娄山关下有停车场。从停车场爬到娄山关顶也就20分钟左右。不过爬完娄山关推荐去观景台看看,观景台在另一个山头,有公路通,走路要2个小时左右。

10、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11、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12、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13、英雄壮歌,百年红韵,盛世华诞,举国同庆。这个假期一定要来娄山关听听先辈们的英雄故事,感受一下当时先辈们为今天的盛世所作出的牺牲与努力;赏一赏黔北漫山秋色,在远离浮华的环境中找寻一丝安宁与惬意。

14、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15、会议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遵义师范学院副院长娄胜霞,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作会,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刚,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娄义华,中共桐梓县委常委、宣传部王先郁部长,桐梓县政协副主席杨定刚到会指导,县内外文史爱好者、娄山文化研究会、壁上挂灯梁氏研究会、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平蛮入播将领后裔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桐梓外宣中心、桐梓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到会进行采访报道。大会收到与会者撰写的论文、交流材料20篇,参考资料8篇。这些论文和资料内容比较丰富,体现了在地方历史文化和家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16、接下来,我们主要说的就是第二次的娄山关战役。第二次娄山关战役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的二渡赤水的一部分。

17、上山的小道上有许多战士们作战的铜像,身子都已经探出了山路边缘,看起来异常危险。我们虽然走在已经被改善过的“人行道”上,但依然步步惊心,那当时的战士是怎样做到稳固自己的脚步并提枪上马的呢?遥想当年景象,心绪万千,若没有当年他们的视死如归、浴血奋战,哪来我们今天的大好河山?我们以他们为荣,以他们为傲。

18、扫雷英雄杜富国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直播访谈活动(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19、为了革命大事,掌舵必须主席。

20、《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在《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舞台上,这段雁鸣长空、军号声起的红色过往,由传唱人阿云嘎唱响,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引领众人,漫游回高耸入云的娄山关,回到八十多年前激战过后的生死战场。

四、娄山关的历史

1、娄山因娄山关而得名,有此一说。 据《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娄、梁、赵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

2、我们要努力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3、《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4、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5、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扩展资料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6、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7、“大小红军”胜利“会师”。

8、《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9、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0、(荐读)人民日报聚焦遵义|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1、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12、今年,肖开基老人已经81岁了。从1992年以“保洁员”身份来到娄山关,到主动请缨参加义务讲解,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老人的口头禅是:“回忆当年苦,才知今日甜,这是革命精神带来的甜。”

13、时光微步,岁月静缓。不知不觉,已经挥别灿烂活泼的九月,迎来静美微凉的十月,随之而来的是盼望已久的7天小长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山关早已红旗招展,以全新的面貌喜迎各地佳客。

14、又称娄关、楼山关、太平关。在贵州省遵义市城区北,遵义、桐梓二县交界处。为大娄山重要隘口。关口海拔 1444 米,两侧山峦均在1600米以上。地势险要,历为川黔交通咽喉,有“黔北门户”之称。现为贵州省入重庆市的要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綎征杨应龙分兵间道趋关后,自率大军夺其关,即此。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曾两克此关。关口建有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其西侧广场竖高11米的纪念碑,正面用大理石镌刻张爱萍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15、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6、毛泽东填有《忆秦娥·娄山关》词一首,描写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现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关声色。

17、请勿踩踏绿地、摘折花木和果实;景区内禁止吸烟、燃放烟花爆竹、生火、野炊、露营等;请遵守景区吸烟管理,在划定的吸烟区内吸烟。

18、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綎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綎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綎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19、当年,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环视战场,看见天边血红的夕阳,感受来之不易的胜利,必定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才命笔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不朽诗篇。

20、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

五、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资料

1、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2、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3、“我从小听老师们讲述红军故事,家门口就是红军走过的路。从小每次给革命烈士扫墓后,我立志要当一名军人。在排雷的战场上,我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这份勋章。在排雷现场,我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杜富国说,他希望“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多多挖掘红军感人故事,弘扬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的精神意志。

5、 娄、梁二姓族谱也有相似记载。 可见,娄山关并非因娄山得名,而娄山是因娄山关得名。 PS:但也有另一说,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因为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但这种说法,没有历史出处。

6、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娄山关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7、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攻克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桐梓县。

8、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释):〔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从头越〕重新跨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烈:猛烈,强劲。长空:辽阔的天空。碎:细碎。咽:声音阻塞低沉。漫道:莫道。

9、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0、为确保党中央及红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受命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11、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