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精选
1、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2、父母和家里亲戚都很纠结,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来征求我的意见。还记得当时我笑着说:“爸、妈,咱做手术,没事,生死各有天命”。于是2000年的九月底,我躺在了手术台上,伴随着全麻而逐渐模糊了眼前的无影灯。
3、今天是1月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今天我想写写我与史铁生的故事。
4、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5、问:可否谈谈您的创作变化?
6、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7、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8、在1951年出生在北京,他学习成绩优异,靠自己的努力下考上了当时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年轻时候的他爱的热爱田径运动,并且从小成绩优异。是大家邻居口中的好学生好孩子。1969年的时候,他志愿到延安的农村插队。当时他发现自己经常腿疼,最开始觉得可能是太辛苦了,所以没太在意。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里面。而他那时候被诊断为双腿已经残废,无法再能站起来了。世事无常啊,从那之后他的下半生就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是家里人不愿意放弃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把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可是还是没有用。后来的她觉得自己不能再颓废了,所以就振作起来,到处找工作。
9、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10、性与爱情,这一对千年不死的游魂。缠绵缱绻,若即若离;其来有自,不知所终。因为“自从那无花果叶飘然而至,遮蔽了爱恋者独具的语言……我们就成了别人。”于是我们相互寻找,无限接近;于是有了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学。《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奇特的小说,爱情是它的主线,主线之下,或鲜明或隐晦、或迷离或清晰地敷设着故事的网络,挑战你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11、1984年,他的作品《奶奶的星星》又获该年度“作家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还被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经过陈凯歌的精心导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12、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
13、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是华夏出版社副编审,也是一名残疾人。陈希米与史铁生在1989年结婚。2013年1月,在史铁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史铁生妻子陈希米出版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记述了与史铁生相濡以沫的爱情,以及如何从爱人过世的伤痛中走出的精神历程。
14、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自打我离开编辑部再也没遇见过他。牛志强先生是当时我们《青年文学》“文革”前大学生中最年轻的,所以大家都叫他小牛。记得有一天,他兴冲冲对我说,抓到了一篇好稿子,上头条,让我抽空先看看。按当时文学期刊的地位,在《青年文学》上头条跟今天大片票房过三亿似的,让人兴奋加得意。我们那时在编辑部都称老陈老赵小牛小马的,没人称官称,也没人称老师,这类虚头巴脑称谓的毛病都是这些年慢慢添的。
15、《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本书精选史铁生散文若干篇,另有二十余幅珍贵老照片,展示了这位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写作者对生活、生命、人生、艺术的感悟,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16、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
17、生病后,史铁生胃口依然不减,尤其爱吃肉,他又正好属虎,所以朋友们都笑他,人送外号“食肉动物”。
18、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19、百度百科里介绍史铁生的文字是这样开始的:“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40句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精选
1、本文选自马未都新书《背影》
2、我曾在《病隙碎笔》中写过:“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吗?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3、季羡林读书会QQ群:262398364
4、身体的残疾,宁静的思考,洞悉万物的思想,睿智的语言,这些既是上帝给予作者的礼物,同时也是上帝给予作者的悲惨。不知道是这种悲惨的命运成就了作者的写作,还是写作本身就是作者的一部分人生阅历。总之,在众多残疾人中,史铁生那种对于生命的反思,既是在阅尽了人世繁华之后的宁静,也是大灾大难之后的深思。
5、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6、史铁生: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当然,用目前流行的话说“这有点儿累”,所以这历程也并不像上面说的那么轻松。
7、史铁生身体不好,也因此惜时如命。2001年,通过E-mail,我们的交谈方式算不得直接,然而当我看到他熟悉的语言展现在电脑屏幕上,仍然感受到一种力透纸背的真诚。
8、投稿邮箱:goodeditor@1com
9、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知道作家史铁生先生去世的消息迟了,说明我离文学界远了。可这仍让我在桌前愣了许久,当时耳边响起一支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篇小说,也是史铁生的成名作,我记得发表在一九八二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回首一算已近三十年矣。
11、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2、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3、1983年,他创作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本年度“青年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4、这天是星期天,他家里人挺多,妹妹、妹夫都回家了,在外间做饭,里间是史铁生的房间,生着铁皮的烟囱炉,有着一股日常居家的温暖气氛。他说起上回在讲习所的见面,说我那时候特别瘦。我说那时在北京生活,必须吃大量的面食,我很不习惯。他就说,面食里的饺子还是可以的。然后又说到了北京的大白菜,整整一冬天,主要就是吃它,也是个问题。他说,那么包饺子呢?最后,我们要走,他不让,拉住我们说:别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就这样,这一次见面,我们基本上在说饺子。当时不觉得,过后想想却觉得出乎意外。因为,像史铁生这样,坐在轮椅上,是有权利说许多高深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存在的真谛。他说什么我们都会相信,也会感动,可是,他只是说饺子。
15、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16、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7、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18、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这么个小地方,时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里,史铁生的人生堕入低谷,应该变得沉默自闭、绝望无比。
20、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60句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精选
1、《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
3、以心绪对应四季,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4、问:您的作品中常常有一种伤感,正是这种伤感和厚重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和您的读书与思考有关吧?
5、史铁生散文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6、可这些朋友见到史铁生后,惊叹了,史铁生不单没有自暴自弃,反倒异常开朗,聊天起来滔滔不绝,只要好玩的事,好吃的东西,他都为之痴迷。
7、史铁生、吴冠中作品《放下与执着》(插图珍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8、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9、问: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是什么给予您如此大的写作动力,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
10、后来无意中我又看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榻重读竟别有一番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苦难和生死的人,才能从文字中超脱出来获得力量。这次我才读懂了他文字背后的那种苦涩与坚韧,“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句话第一次看到时就深深的印在了心底。这个男人是硬气的。读到那句“职业在生病,业余在写作。”被深深的打动了。一种自嘲,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接受。
11、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2、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
13、史铁生: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唯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
14、问:《病隙碎笔》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15、说到这儿,我真是有些惭愧,因为我很少能照顾到读者。所以,“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这话我实在是不敢当。
16、以艺术形式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
17、问:《务虚笔记》思辨性很强,有些章节完全可以看作“冥思录”。
18、史铁生:最初的写作还是写一些社会问题,像《午餐半小时》,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文艺理论还是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这种观念是很顽固的,但很快我就变了,写残疾人,这可以归到人道主义范畴,比如《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再到后来写人的残疾的时候,就不是人道主义能够概括的了,或者说它是更大的人道。人存在的根本处境有可能是社会的,或者人道的,但从根本上它是人本的。
19、史铁生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就是这么顽强地弹好了自己的这一张被“拉紧”的人生。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文字曾经给了一个病榻中的青春期男孩多大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敢于直面未来的生活,不恐惧,不忧愁。六个月后我开始下床活动进行康复训练,8月份基本康复,前后整整休学一年。
20、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80句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精选
1、索书号:I267/1132
2、没有期望却带给我意外惊喜的作品,《病隙碎笔》算一本。
3、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4、“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直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010年,“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永远地离开我们,只有他生前写下的文字,仍闪烁着生的光芒。
5、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6、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7、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8、我觉得史铁生先生的名字就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史铁生年轻的时候因为腰腿病而身体瘫痪,后来被确诊为尿毒症。但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垮,而是一边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写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
9、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10、史铁生:肾衰竭之后没有力气,我觉得可能就写不了了。幸亏有透析,我才能有这个状态,但仍然很疲劳。在开始写《病隙碎笔》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写,我不能放下,放下可能就放下了。刚开始比较困难,每天写几行字。一星期我要去医院透析三次。剩下的四天,上午可以写两三个小时。所以我现在写得非常少、非常慢,但我在坚持,坚持每天都写。《病隙碎笔》大概写了四年。
11、我们对史铁生的结论,仍然不能指手划脚。毕竟,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是不同的。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感悟会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会让我们在清夜时扪心自问:“何处可以安妥我的灵魂,何处是我永久的精神家园?”
12、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13、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4、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15、我知道,您走向成功,走过了一段很长、很坎坷的道路,尽管很多次要放弃,但最终仍是迈步前行,不曾休息过,不曾止住过步伐。
16、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
17、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8、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19、读过您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后,我打算跟您写这封信。
20、他,活到了最狂妄的年纪却残废了双腿,不久后饱受尿毒症的侵扰,生存对于他来说成为了无胜于有的荒诞。所幸,地坛在此时终于来了,它在那里静静地守候了四百多年,终于等到了史铁生的苦难时刻哗然而至。她用如母亲的包容和慈爱接纳了他,是地坛让史铁生懂得,他的生命里不仅仅剩下苦难和不幸,这园子带给他的是一个顺应命运,坦荡而生的灵魂。
100句史铁生简介及人生经历精选
1、主管我的何教授四十多岁,人很和蔼。他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是保守矫正治疗,但后面很大概率会无法行走不得不坐轮椅甚至会因为压迫主动脉和神经而有生命危险;二是手术治疗,但风险非常大,尽管何教授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可是我的病情极为复杂,在国内没有先例,他只有60%的把握,最坏的结果就是下不了手术台。
2、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如今工作结婚生子后,我才从这一段经历中全部释然,也明白了这个世界有白天但也需要黑夜,有时太亮堂的一个世界,往往也会因为它的光亮而带来一种迷茫或者遮蔽,有时候恰恰要等到所有的光线全都消退了,黑夜来临了,我们才会开启我们另一只眼睛,看到平常我们在白天或者在灯光下看不到的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3、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4、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着,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意味深长。
5、去过这个书店,很喜欢,一直坚持人文社科与高品位阅读路线,很难得,令人敬仰
6、于是父亲从学校图书馆给我借回来了一摞又一摞的书,姐姐给我带回来很多报刊杂志。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名著。国外的有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国内的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甚至还有父亲不让我看而我偷着看的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梁晓声的《泯灭》。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报刊杂志,比如那时流行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参考消息》等,后来甚至还看了一本《厚黑学》。
7、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8、后来史铁生因这篇小说不仅被文坛关注,还让许多读者关注。他下乡时的不幸致使下肢瘫痪,使他的作品比平常人多了一层思考。这层思考,与我们那个时代常常教育的身残志坚不同,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含义。
9、秋天,作者母亲为了唤起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带作者去北海看菊花。所以怀念秋天,以此来告慰母亲,不仅自己要好好活着,还要带着妹妹好好的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10、问:您还常去地坛吗?平常您都还有什么爱好?
11、作者:投稿请附百字简介、两张生活照整理成档
12、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13、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4、《那个星期天》写了作者在儿时的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细腻而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感情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鸿沟,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无奈以及对孩子的爱。
15、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16、名篇|学术|独家|思想|读书会
17、当时跟随史铁生的文字,我的思绪飘得很远:要是以后不能完全康复了怎么办?要是我的余生也得在轮椅上度过又该如何?我的爱情会是什么样子、会有女孩喜欢我吗?……后来我想:为什么史铁生的文章如此打动人心?或许是他的文章总让我们想起自己,想起他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18、难以捉摸、微妙难测和不肯定性,这便是黑夜。
19、史铁生的写作没有计划。因为精力不济,多数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而已。“我想对读者说的,就是我想对自己说的,都在我的作品里。”
20、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