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100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03-09 07:35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一)

1、上庸隘口的丧失,也就造成了8年之后蜀国北伐时进攻路线的单诸葛亮想要发动对魏国的讨伐,实际上只能够按部就班的从岐山而出,在加上蜀国本来人力物力微弱,也就导致了北伐战争的失败。

2、蜀汉人才少,那么诸葛亮就只能挑起大梁,多参与具体事务,就这样,在无人辅助的形势下,诸葛亮越来越忙,越来越累,最终把自己累趴下了,遗憾身死!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于诸葛亮的死因,其实他的敌人司马懿也曾做过一番总结!

3、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4、三顾茅庐,赢得“一亩三分地”

5、刘备在葭荫关驻守长达一年,经过军师庞统的意见和部署,认为长期驻守在这不是权宜之计,不然会跟锦州断绝联系,实在是不妥,并且刘备和刘璋的关系矛盾越来越大,若久居于此,必定会有不测。

6、刘备赞许的点了点头,还是忧虑地说:“此事不能大意,不能再出现云长的情况啦。”

7、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8、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胸有丘壑,心怀天下,矜矜业业的跟在刘备身后,为他出谋划策的智者,他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

9、如果按将那些汉末群雄,如袁绍、孙策、刘表、刘璋,都视为诸侯和君主的通行认知标准,蜀承汉制,而汉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是为“君侯”,法理更高于汉末那些作为“使君”的诸侯。

10、整体上来说,斩杀张任,让刘备得不偿失!虽然通过武力征服益州,但是刘皇叔仁义的名声算是唱不响了,斩杀张任之后,益州对于刘备的顽强抵抗仍然在继续,有的人即使被迫投降后也不是心悦诚服,比如就有怀才不遇的彭漾竟然想出唆使马超谋反(未遂),这样明显带泄恨性质的事件,彭漾尽管一再表示忏悔,但也仍然被处死。在此之后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再也看不到对于刘备“仁义”的歌颂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斩杀张任,使得刘皇叔彻底寒了天下寒士之心,曹操用人能做到不拘一格,而刘备只用世家子弟,藐视寒门子弟,所以后期蜀汉政权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就不奇怪了!

11、另外,对于张飞,刘备也有训诫。张飞对于手下将士非常的严苛,刘备就告诫他要对将士们恩威并施,不能一味的严酷,不然的话一定会酿成大祸。但是张飞根本就不听,以至于后来在夷陵大战的时候,被手下的人砍下首级,死的不明不白。

12、其实张任被杀,刘备是很无奈的,《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擒)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

13、于是这才导致了刘备临死前,还不忘提醒诸葛亮,小心马谡!生怕一旦马谡重用,给蜀汉再造成重大打击!结果,却依然未能避免!

14、正如汉制,相府属官需视丞相为君、州郡属官需视牧、守为君一样;蜀汉各重要官员,为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义去任命,是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5、然而就在一眨眼的瞬间,魏延风风火火闯进了大帐,由于走的太急扑灭了主灯。

16、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17、假设刘备没死,还统一三国当了皇帝的话,肯定是免不了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要杀两位功臣的,因为这两人一人功高盖主,一人本质上并不是忠于刘备,这两人是谁呢?其一自然就是最强智囊诸葛亮了,其二则是完美大将赵云。

18、刘备在数十年戎马生涯的历练中,识人的本领也更加强大了,拿下益州时就吸收了原来刘璋手下东州集团的大部分人才,与此同时他也在锻炼和提拔新生代的人才,为蜀汉储备人才力量,比如夷陵之战时,他将元老人物都留在了成都,而带上了张苞等等将二代,其目的就是锻炼这些后生力量,为了日后刘禅的接盘作准备。刘备很重视这些年轻人,但唯独对一人他很看不上,也是他死前最想除掉的一个人,此人就是马谡。

19、(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20、安排好大部分事宜之后,诸葛亮再次找来杨仪,安排撤军事宜。在此期间,诸葛亮再次暗示杨仪,魏延日后必反,要杨仪按照锦囊行事!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二)

1、诸葛亮杀马谡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个便是为了平息众怒,因为在派遣马谡之前,众多将领就已经表示反对;另外一个原因是马谡立下了军令状,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做担保,这也让诸葛亮不得不杀了他。

2、既然不能续命,那就等待轮回吧。诸葛亮要运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后事。难为丞相了,儿子小,皇上无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他只能如此了。

3、让诸葛亮辅佐刘禅,还有那么一丝可能,即使很渺小。

4、刘备这一辈子有三大谋士,其一诸葛亮,他更关注战略层次,并在初期奠定了刘备在荆州的势力根基。其二庞统,帮着刘备一举拿下西川。其三法正,助刘备从曹操手中夺走了汉中。

5、刘备屡战屡败,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优秀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对人才那真是“思贤若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脑子不够用啊,混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6、原文:且说邓芝回见孔明,言魏延、陈式如此无礼。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7、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他的谋划之下,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继承父兄伟业,而刘备,他就在这样的困局之中,听从诸葛亮的谋划,一步步建立蜀汉政权。

8、之后,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华历史上最开明、最繁盛、维持时间最长久的王朝。

9、因为刘备非常讨厌这些名士“夸夸其谈”。反观马谡,其实正是这类善于夸夸其谈的人才。也就是说,动嘴能力远远强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是刘备对马谡不放心的第一个理由。

10、刘禅这个人的性格、能力,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里不需多讲,所谓知子莫若父,何况是刘备这样的英雄人物,他是深知刘禅的为人性格和能力的。刘禅和诸葛亮相比是相差不少。如此若诸葛亮后来变的飞扬跋扈、生有二心,那刘禅是很难压的住诸葛亮的,还有可能凌驾于刘禅之上,这是对刘禅不利,也是对刘备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政权不利的。

11、于是,曹操想借煮酒论英雄来试探一下刘备,在两人喝酒过程中,曹操故意问刘备:“使君,请问当世英雄是谁?”刘备把当时的各方势力都罗列出来,如袁绍、刘表等,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

12、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可能。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从来没有过禅让,所谓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竹书纪年》这本古书已经否定了尧、舜、禹的禅让,从夏启开启家天下的朝代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没有将帝位禅让出去,偶尔有过的几次也是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比如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让就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13、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并没有杀害汉献帝,而是让汉献帝在其封地颐养天年,不做傀儡,无忧无虑的汉献帝比曹丕活的时间还要长。

14、刘备病重之时,曾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将刘禅交给他,还告诉诸葛亮,你能辅佐刘禅完成光复汉室的事业,那就尽全力的辅佐。假如刘禅真的无可救药,扶不起来,带不动,那你完全可以把刘禅废掉,自己来当皇帝。

15、当初刘备可是辛辛苦苦打上了江山,28岁了还在卖着草席,日子过得非常的辛苦。带着他兄弟关羽和张飞一起去闯天下,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最后才取得了成功。曾经也被人嫌弃过,看不起,遭受过白眼,还带着一个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汉室宗亲的名声。你说刘备会这么甘心的将所有辛辛苦苦得到东西,给诸葛亮吗?

16、因此,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相对比,

17、就连力挺刘备的罗贯中,也怀疑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18、关于张任之死,还是罗贯中那三分实七分虚的《三国演义》记载比较生动而且详细。

19、之后,阿斗、赵云经常去看望诸葛亮,每次看到的情况基本如此。

20、因此,刘备在去世前,为了给刘禅登基铺平道路,实际上也除掉了一个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这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三)

1、可以说如无诸葛亮鞠躬尽瘁去为其续命,刘备的历史地位未必强过袁绍或陈友谅,阿斗只好去比陈理吴世璠。

2、第从道德方面考虑,说什么给诸葛亮带上道德枷锁也不切实际,因为道德只能对付有道德之人。若诸葛亮真有夺权之心,岂会顾及你的道德枷锁?皇位争夺,逼父杀子,灭兄灭弟,何其常见。如果真要夺取大位,所谓道德枷锁,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语。一旦夺权者统治有术,上下皆服,各个山呼万岁,我主隆恩,才是实情。看一看北方的曹魏,司马家族夺了权又如何?

3、无论是郭嘉还是孔明都是当时有能力改变历史格局的重要人物,而他们各自在临终之前,都有想除掉的人,一个是心愿没完成,想要除掉的那个人依旧活得很好,最后干预了政权。而另一个则是想除掉的人的确被杀了,而后证明这一举动却是错的,此人并不该被杀。在郭嘉的眼里司马懿是一个为人狠戾且十分贪婪的人,迟早有一天会背板曹操。

4、以诸葛亮本人的道德感,他根本不会取而代之的,所以历史的现实是,诸葛亮大权独揽经营蜀国,苦心支撑,为蜀国延火续命,这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知的结果。

5、在与诸葛亮十多年的交往中,刘备应该非常了解诸葛亮,他所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便是对诸葛亮政治才能的公正评价。说刘备托孤之言是在试探诸葛亮,那是不了解刘备,那是看低了刘备善于知人的眼光,既将刘备说成了弱智小人,更是污辱了诸葛亮的人品

6、以上介绍了刘备自己的主要思想,那么说刘备有杀诸葛亮的想法有从何而来呢?其实自古帝王多有多疑的毛病,只不过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罢了,有句老话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吗?从这句老话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古代的帝王们性格颇多古怪和多变,一句话或一件事闹不好,早上带着脑袋去汇报工作,中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咱们再看看当时刘备是怎么给诸葛亮托付后事的,刘备他老人家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7、在刘备生前,诸葛亮薄扇一摇,计谋如泉涌,为蜀汉立下赤赤战功,刘备死后,诸葛亮不骄不馁,继续辅助刘备的儿子巩固蜀汉江山,忠义两全,令人敬佩

8、刘备临终,如果诸葛亮没有去送别,这就说明诸葛亮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必定是一个提前版的司马懿。

9、诸葛亮杀刘备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中没有任何诸杀刘的描述。他二人相处甚欢,绝吳諸葛亮杀刘备之说,更是无因了。

10、李严是蜀国为数不多的人才,又是原本益州的官员,对当地非常熟悉,内政事务处理得很好,对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不被诸葛亮除掉,蜀国不会那么快灭亡,甚至有可能统一天下。

11、我们仔细站在刘备的角度想问题:刘备凭借自己几十年的努力,才终于建立了蜀汉,是有多么地不容易,其中的心酸和艰辛,只有他知道。

12、于是被刘备下令成全其气节,阵前被斩杀。

13、“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14、最后,是刘备定下了他死后蜀汉的格局。刘禅垂拱而治,诸葛亮主持全局。为了防止刘禅这边有问题,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诸葛亮改变初衷,专门给了诸葛亮制约的权力。这样一来,用人不疑,让诸葛亮能够施展,君臣能够和睦相处。

15、如果“自取”之说,真是刘备的权术,那他可真是逼着诸葛亮走上夺权且名正言顺夺取皇权的路子了,这绝对是最差劲儿的权谋了。刘备若真怀疑诸葛亮夺权,临死要做的是事情,只能是架空诸葛亮,而不是给予他如此大的一个承诺,却对他的实际权力没有做任何的减弱反而加强。因为诸葛亮要不要夺权,完全在于他自己想不想夺权和自己有没有实力,不会掌握在一个死人手里,更不会受制于这死人临死前的一句话。

16、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17、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听说东吴伐魏失败后,也是被气到了,他没想到东吴竟然这么菜,简直是个猪队友啊。不过生气归生气,诸葛亮的身体其实还熬得住,虽然他旧疾复发,且夜观天象,发现自己将星暗淡,可能会有生命之危。但他也有破解之法,这便是祈禳之术,向上天借命!

18、在他临终之前就曾建议过曹操将司马懿干掉,如果自己还存活着便是不用担心司他会背叛,因为在他心中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将其制服,然而自己一旦死了之后,曹魏阵营便没有谁是司马懿的对手,他若背叛,后果便不堪设想,这才建议曹操早点将其除掉。当时司马懿听闻之后非常担心,便急忙上书给曹操表明自己的忠心,其书信内容大致是自己一心向着大魏,此等忠心天地可鉴,如果曹操听信了郭嘉的谗言将自己杀了那么就少了一个可以辅佐他的人,当然自己死了也没关系,然而要实现霸业就会更难了。

19、因为诸葛亮的攻势太过凌厉,曹叡不得不亲征来到了长安。哪料却很快就传出了曹叡兵败被杀的谣言,致使当时的郭皇后和群臣都准备拥护曹植登基了——这是曹植一生中,离皇位最近的一次。从此曹植也便被曹叡忌惮,再无机会。

20、有人说这是刘备出言试探,可笔者觉得与其说这是刘备虚言试探,不如说刘备是以大局为重的至诚之语。因为夷陵之败让蜀国元气大伤,如果继承者能力不行,很可能就是亡国覆宗。以刘备之智,绝对不会用“自取”两字去试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这就是一个绝好的借口:连先帝都同意我取代刘禅,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四)

1、然而诸葛亮为何是挥泪斩马谡呢?很好理解,其实他是在哭两个人,一个是他视之如子的马谡,另外一个就是先主刘备。哭马谡,是因为诸葛亮一向非常看重马谡,两人私交甚密。而哭刘备则是因为刘备在临终前就曾经告诫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诸葛亮就是后悔自己没有听刘备的,既打了败仗又害了马谡。

2、那么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刘备如果真有让能人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打算,完全可以在死前直接禅让给诸葛亮,何必这样来回折腾费尽心机呢!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如何作答,如果诸葛亮表现出丁点野心,刘备会杀掉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可能,自古多少过命之交的君臣反目成仇,闹不好刘备帐后已经埋伏有准备动手的人。诸葛亮非常谨慎表达了自己的衷心,诸葛亮这样回答既保护了自己,又让刘备得以安心的踏足极乐世界,所以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出于正能量的感情世界,我们更愿意接受“这不是历史”。

3、“十命可受,何况九锡”这种话,诸葛亮敢写在和政敌李严的书信里,蜀吴两国盟约只字不提刘禅,反而大赞诸葛丞相,虽是吴人所拟,也必然经过诸葛亮本人认可。

4、如果刘备被张任追上,也就没有后面的三国鼎立了。幸好张飞飞马杀来,跟张任大战十余回合,老将严颜也带领大军赶来相助,张任一看寡不敌众,就主动撤退了。

5、夷陵兵败后,刘备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诸葛亮在,蜀汉便在!故而,他才“举国托孤”,显然诸葛亮虽是臣子,其作用却如君主一样了。从刘备突然提起马谡来分析,显然这次诸葛亮来白帝城,必是带着马谡一起来的,甚至不排除诸葛亮替马谡说好话等。

6、诸葛亮的一生高风亮节,死后也只是备了一口能够刚刚好装下自己的棺材,就这样朴素的离开了人世。有人说刘备死后对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只是为了让诸葛亮能够没有二心,一心一意的帮助蜀国,其实我觉得不然,刘备对诸葛亮是真的信任。

7、刘备“托孤”应该是基于以下考虑。

8、除了在凉州有较大的影响力,马超在天下也有不小的名声!当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时,为何会把马超摆在劝进表的第一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超在天下拥有很大的名声,能够在汉室朝廷说上话。也就是说,当时天下的那些上层人物,很多人都认识马超,尤其是马超曾经击败过曹操,这更使得马超名声大噪。在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马超的声望优势,可以增强刘备的实力,但是当刘备统一了天下后,马超的声望优势,就成为了一个威胁!

9、所以,徐庶刚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这人简直就是卧龙,您要不要见一见。刘备马上就三顾茅庐去了。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论人脉、论经验、论财力、论地位,诸葛亮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有他经天纬地的才华,才是刘备诚心诚意请他出山的原因。

10、刘备要除掉的第二个人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实在是太聪明了,不管是大局,还是人心,他都摸得透透的。诸葛亮能够对付周瑜和司马懿,也能对付他刘备。诸葛亮在整个系统里的声望太大,有时候都大过他这个主君。很多人都十分佩服诸葛亮,不管是搞军事的,还是搞政治的。这让刘备这个一把手太尴尬了。

11、刘备让儿子刘禅以“相父"事孔明,寓意很深。

12、因此,李严虽拿到了蜀汉的兵权,却被刘备要求:镇守在永安,任务就是提防东吴进攻。而诸葛亮则回了成都,站在刘禅身边,替老刘和小刘,来收拾蜀汉这烂摊子。

13、刘备病重,想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拒不出席刘备的人生告别仪式,只能以身体欠佳为由搪塞。

14、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人也算是刘备的元老功臣了,并非半路加入。早在刘备落魄,毫无希望时,这些人就忠心跟随刘备,他们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他们的利益是和刘备捆绑在一起的,倒是那些中途加入的人,他们才更加不值得信任!刘备白手起家时,关羽张飞就已经死命相随,三顾茅庐时,刘备寄人篱下,前途渺茫,诸葛亮本可以选择刘表、孙权、曹操,但他没有这么干,反而选择了刘备,这其实就是一种信任。

15、在当时的蜀汉,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无可动摇。而经过两次大败,其他的人才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想把蜀汉延续下去,只有依靠诸葛亮。

16、诸葛孔明也明白这两点。他马上回答:“刘禅聪慧,英明之主”就是回答刘备第一层意思。后来他开府总揽朝政,就是实操刘备第二层意思。

17、关羽为东吴擒杀后,刘备因和关羽情深义重,于是出兵江东,然而刘备虽为一世英雄,但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却遭到惨败,不仅蜀汉因此元气大伤,而且就连刘备也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是为后主,诸葛亮为托孤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18、这种烂摊子,和袁绍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阳湖大败后的陈友谅政权一般无二。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之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9、从对马谡的判断上来言,显然刘备在识人方面很是厉害的,这也是他为何能成为开国帝王的一大因素!

20、陈寿是蜀汉时期官吏,尽管《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诸葛亮的名望还没有凌驾于刘备之上。绝不会故意说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就是不朝面的意思。

刘备死前想杀了诸葛亮(五)

1、在刘备死的时候其实诸葛亮已经没有那么的受重视了,因为作为一个君主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权衡自己手底下这么多人的权力,不能让一个人独掌大权要不自己的地位是很不稳定的,这其中最受冲击的肯定就是诸葛亮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基本上刘备的很多东西都是这个人帮忙建立起来的,所以说不能太过于重视这个人才了。

2、刘备慢慢地合上眼睛,仔细琢磨了一下,然后对阿斗说:“诸葛之才十倍于曹丕,你不是他的对手啊。儿啊,为爹的顾不了你了,他愿意辅佐就辅佐,他不愿意辅佐,你们也不要去招惹他,就把皇位让给他吧。”

3、刘备驻节地白帝城离奉节县距离是目光可及,白帝城和奉节扼死了入川要道,也是四川最后唯一屏障,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和伐吴统帅,断断不敢再退,再退就是溃退,军队被追杀不说,虁门屏障将失去而重演关羽溃退之悲剧。

4、所以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其实就想试探试探诸葛亮,当时的刘备曾经说过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统治的不好那么诸葛亮就可以篡位了,这就是给他下了一个套,如果他同样的话那么就可以当场把诸葛亮杀了,但是诸葛亮很显然没有那么傻,当场就夸赞了刘禅是多么多么有本事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那么这就麻烦了以后诸葛亮肯定会独掌大权的那么刘备当时是怎么做的?

5、当时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其实也有过想杀司马懿的心思,然而他又是一个十分爱才之人,司马懿的确才干卓绝,于是曹操并没有立刻将其杀掉,不过也谨记郭嘉的建议,一生都提防着他。曹操死前也曾嘱咐过曹丕倘若司马懿有一点点反叛的意图,就要直接派曹仁杀掉他,而且不要给他任何兵权。然而曹操死后,曹丕最开始还谨遵遗嘱,后来因为司马懿建立了功勋,就逐渐放弃了心中对他的警惕,还给予他重任。

6、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了这句话,大家一直以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却从来没有想到这其实是刘备在给诸葛亮的一个考验,如果诸葛亮敢答应的话,他必将死于乱刀之中。

7、他已经严重透支,且年岁已高,之前完全是靠毅力,咬牙挺到了曹丕和孙权开战。故而刘备这一放松,就意味着生命进入最后的时刻了。刘备也清楚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连忙让诸葛亮,从成都赶紧过来。

8、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张任是土生土长的蜀郡人(现成都市),而且出身贫寒,但是非常好学,年轻时就非常有胆略,有气节。

9、其实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不是非常理解,为啥诸葛亮看魏延如此不爽,魏延又为何敢对诸葛亮下手?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挑剔和魏延的桀骜!

10、刘备此言贯穿了二人君臣相知的一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最大尊重,同时也给了诸葛亮在之后行使权力,最大的依据和根基,为刘备后世的江山稳固和后代的优渥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乱世并非大一统王朝治世,没有足够能力继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儿持万金于闹市,为子孙后福计,亦非明智之举。正如陶谦和刘表临终前,让州牧于刘备的举动,同样亦是迫于情势无奈之下的真心。

12、在《三国演义》里,张任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忠勇之将,不但设埋伏射杀了庞统庞士元,而且单挑张飞,也丝毫不落下风,跟张飞交手两次,都坚持十余回合不败,最后还把张飞包围,要不是赵云及时出现,张飞那次就危险了。

13、从夷陵之战惨败中,可以推测刘备,马良的谋士之能,必没有得到刘备认可,因为刘备战败后根本就没提过马良,相反却提到了黄权。

14、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明显表露出“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在他看来,刘备是汉室之胄,是“英雄”,是“汉臣”,曹操是“奸雄”、“汉贼”。刘备始终代表着正义,曹操则始终代表着表邪恶。可是我们会发现,罗贯中在记叙刘备永安托孤一事时,有多处语言在暗示我们,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居心不良。

15、刘备并没有完全信任诸葛亮,他让李严为副就是证据。

16、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并称之为“蜀汉四相”,这人从小聪明博学多才,气宇轩昂,气场非凡,青年人阶段就声名在外,后追随着三国刘备长子县巴郡,被任命为广都县太爷。建工二十四年(219年),三国刘备占有汉中市,自称为汉中王,任命蒋琬为尚书郎。建兴年间(223年),后主刘蝉继位,蒋琬就职诸葛亮宰相府的东曹掾。诸葛亮很看中蒋琬,因此举荐他为茂才,蒋琬十分谦虚,固辞不会受到,继而强烈推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

17、王平只好求马谡拨了一千人马给他,王平便带着这一千人马在山下驻扎。

18、张任忠心耿耿,誓死不愿降

19、如果留下张任,没准哪天喝酒的时候,他就会抽出宝剑,给刘备或诸葛亮来上一下子。刘备有些武功或许能幸免,诸葛亮法正可就难说了——后来的蜀汉大将军费祎,就是被曹魏降将郭循在喝酒的时候给刺杀了。

20、刘备首先明白诸葛亮的人品。他看人还是很准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