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前20句)
1、第(4)问,要概括材料回答,学以致用是顾炎武思想最大特点,体现时代责任感的是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3、又于「里甲」、「掾属」、「吏胥」诸条均卷八均发此旨。又曰:
4、亭林又谓封建不能复,则莫如重氏族。其言曰:
5、(2)影响:提倡怀疑精神,促进思想解放;成为阳明心学的先声;促进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倡静坐,忽视实践;其思想“心在万物上”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6、(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晋、宋以来,尤重流品,故虽蕞尔一方,而犹能立国……自万历季年,搢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诗字颁于舆皂。至于公卿上寿,宰执称儿,而神州陆沉,中原涂炭,夫有以致之矣。
8、何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等。何俊教授是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
9、顾炎武似乎已经意识到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的道理,在《菰中随笔》卷二中,他分析了商品经济的盛衰与交通状况、民居多寡的关系,更注意到法治对于保障公平贸易的重要作用。顾炎武认为,要保证贸易的公平,使交易的双方都能“各得其所”,就必须有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匪法曷均”的意义所在。
10、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此即指李光地……及读王高士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沈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1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12、读屈子离骚之篇,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则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
13、确认贫穷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忧患,须以生财之方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来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4、顾炎武的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萌生了对皇权的质疑,这一点是十分大胆的,毕竟在封建主义社会,这种思想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也是离经叛道的。顾炎武反对独治,而主张众治,虽然顾炎武并没有在表面上说出反对皇权的这种话,但是他的这种主张却充满了反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句话就是顾炎武提出来的。
15、亭林论学宗旨,大要尽于两语,一曰「行己有耻」,一曰「博学于文」,其意备见于与友人论学书。略曰:
16、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17、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8、http://www.wenmind.com
19、此实语,非谦辞也。亭林著述之大者曰音学五书,曰日知录。音学五书着手较早。崇祯癸未,亭林年已有诗本音之辑。曹学佺为之序。谓:
20、顾炎武主张,重启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前40句)
1、在认识论上,顾炎武比较正确地阐明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主张不能“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强调不能离开直接经验求一以贯之的抽象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认识不能停留在见闻上,而应在博学的基础上“观其会通”真正把握一以贯之的道理。
2、则震川在当时,先已有决破南宋以下理学藩篱,而直穷经籍之志矣。故曰:
3、第三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的治学方法
4、盖天下之洽乱,本之风俗,风俗之盛衰,由于一二贤知之士。天下兴亡,匹夫固宜有责。亭林所唱行己之教,大体如是。然自亭林当身,已见称狷介,于世不谐,及其身后,能领解其旨者益尠。李光地为亭林小传,至谓其「孤僻负气,讥诃古今人必刺切,径情伤物,以是吴人訾之。」光地固不足道,然其言可代表当时一辈人见解也。陆稼书亦谓亭林「不免傲僻之病」,见年谱定本卷上,李、陆均清初程、朱正学也。全谢山深嘅之。谓:
5、讲座以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启引,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顾炎武思想的成因、发展及其治学方法,介绍了顾炎武的生平及学术著作。
6、主讲人: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7、(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8、②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9、其志意之切挚,风格之严峻,使三百年后学者读之,如承面命,何其感人之深耶!(亭林与潘次耕师弟子之切磋)次耕为亭林门人,其与亭林书,亦劝无入都门,及定卜华下。师弟子以道义相劝勉,可谓两难矣。(亭林评当世风俗)亭林自守既卓,评人亦严,尝为朱明德广宋遗民录作序,有曰:
10、吴门顾宁人,家传诗学……一日,出其所著诗本音示予,喟然为之叹服……往者吾乡陈君季立,依吴才老之书,为毛诗古音一编,焦澹园先生以为独得古人之传。而一字数音,未有条理。至宁人则秩然不紊,而博学旁通,至当归一。
11、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狱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卷十二人聚条
12、第二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13、(2021年11月27日)
14、(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15、二是专制统治者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顾炎武以食盐贸易为例,指出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只有利于盐吏们大量侵吞国税,又阻碍了食盐的自由流通,造成了民生的困乏。他说:“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读史者可以慨然有省矣。”这一论述,与马克斯·韦伯所论说的儒家士大夫为维护其乱收费的特权而阻挠自由贸易的观点真可谓不谋而合。
16、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者经学也。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
17、④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然亭林著述之盛,要当首推日知录。亭林自谓日知录一书,「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与杨雪臣书又谓「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与人书二十五其门人潘耒为之序,亦谓先生之学:
19、是皆以清代汉学为激起于八股也。此不仅姚、李言之,即治汉学者亦言之。王昶为惠栋作墓志铭,亦谓:
20、故亭林论史,尤重风俗,其意备见于日知录卷十三。大意在重节义而轻文章,于东汉特斥蔡邕。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前60句)
1、然则清儒所重视于日知录者何在?曰:亦在其成书之方法,而不在其旨义。所谓日知录成书方法者,其最显著之面目,厥为纂辑。亭林尝自述先祖之教,以为:
2、《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顾炎武曾把其内容概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四库全书提要》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分述:“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古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潘未对此书评价很高:“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始未有也”。顾炎武的实学思想和基本观点在这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
3、第四讲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及其成就
4、(1)(明朝)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5、(2021年9月11日)
6、第七讲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7、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8、《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观点内容。
9、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言:“书前有自记,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盖其一生精力所注也”。
10、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11、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12、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13、解决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14、自明之亡,一二大儒,孙氏则夏峯集,顾氏则亭林集、日知录,黄氏则行朝录、南雷文案,及诸文士侯、魏、丘、彭所纂述,皆以诋触见烬。其后纪昀等作提要,孙、顾诸家稍复入录,而颇去其贬文。或曰朱、邵数君子实左右之。
15、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16、世道下衰,人材不振。王伾之吴语、郑綮之歇后、薛昭纬之浣溪沙、李邦彦之偶语辞曲,莫不登诸岩廊,用以辅弼。至使在下之人,慕其风流以为通脱。而栋折榱崩,天下将无所芘矣。及乎板荡之后而念老成,播迁之余而思耆俊,庸有及乎!有国者登崇重厚之臣,抑退轻浮之士,此移风易俗之大要也。
17、(2021年11月13日)
18、「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文集卷二钞书自序
19、B.以知统行的方法论C.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20、(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的思想,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所以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不符合史实,此时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是宋明理学;故选A.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私天下”“孤秦”、“陋宋”切入,结合明清之际是儒家思想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原因,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都要注意掌握.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前80句)
1、第八讲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观
2、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3、(1)主张:提倡静坐;提倡怀疑精神。背景:明朝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读书人因循守旧;陈献章科举落榜;专制统治高度强化。
4、以后清儒率好为纂辑比次,虽方面不能如亭林之广,结撰不能如亭林之精,用意更不能如亭林之深且大,然要为闻其风而起者,则不可诬也。
5、A.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B.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C.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D.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6、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确认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反对以“道德”的名义阻碍和破坏商品经济发展
7、论经济发展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8、亭林对于政治之主张,大率备详于日知录卷八至卷十二之五卷。其最堪注意者,为对于风俗之重视。故论政亦多着眼于风俗人心,与第十三卷诸条精意相通,此点尤为亭林论政特色。盖亭林固亦染受宋明理学精神,而特不尚心性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也。兹举其较大之论点言之,则有郡县分权及地方自治之主张。亭林谓:
9、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10、在对于鬼神看法上,顾炎武重人事而不迷信鬼神,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上帝、天神、地狱持否定的态度。他说,上帝司祸福,天神察善恶以及佛教的地狱都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善与善相感,恶与恶相感,只是气化感应的结果,就像水向下流,火向上升一样,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11、顾炎武认为对经史的考证有助於经世的落实,于是著有《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等著作,后被视为清代中叶“乾嘉学派”考据学风的奠基者。
12、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13、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这样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两边都没好处。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14、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15、(解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故选A.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分析.
16、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信息的能力.
17、在顾炎武看来,在行政权力退出市场竞争以后,国家仍可以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18、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9、其兀傲自喜又如此。故曰:
20、我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前100句)
1、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顾炎武提出了以下对策: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别着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
3、元、明以来,以程、朱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其得,亦不知其所以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今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攻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惜抱轩文集六复蒋松如书
4、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5、★山东公共文化云直播分享页
6、(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7、北宋人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8、(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9、宋叶适言:「国家因唐、五代之极弊,收敛藩镇之权,尽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虽然,岂有是哉!故人才衰乏,外削中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又曰:「夫万里之远,皆上所制命,则上诚利矣。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其害如之何?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雠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卷八法制条
10、第主张无地域限制的自由贸易,包括开放海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顾炎武继承了晚明学者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并加以发挥。他主张自由贸易,不仅只是指食盐,而且包括粮食、棉麻、茶叶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其贸易是不受任何地域限制的。在《钱粮论》中,顾炎武陈说了海禁政策的危害,指出“海舶既已撤矣,中国之银在民间者已日销日耗”这一事实,说明了海禁政策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道理。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顾炎武引证傅元初的《请开洋禁疏》,将开放海禁有利国计民生的道理说得最为透彻:
11、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12、此则谓汉学之兴,全从八股反动,较之方说,似为偏举,然视今日全以清初学术为王学反动者,犹为得之。且李氏此意,桐城姚鼐姬传已先言之曰:
13、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平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
14、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5、(解析)(1)本题考查陈献章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依据材料“杜门不出,日对书籍忘寝食者累年,卒未有得。于是,惟静坐久之,然后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隐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是乎?”等可以得出结论。
16、(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17、陈建林会长还结合当前形势,围绕“顾炎武思想最重要的成因——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进行重点解读。
18、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19、本次活动将通过新浪微博、山东公共文化云进行全程直播。
20、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