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分享
1、然后生活妹看了下豆瓣的评分,有3分呢!
2、“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也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3、有私欲。(最亮点的、最讨人厌的、最自私的表现,就是他他他)
4、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5、让我们在评论区听到大家的声音哦~
6、一个和你没有关系的人也会为了救你而牺牲自己。
7、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基础上,又博采众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现存《荀子》三十二篇,大部为荀子所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其中首次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理念。战国名人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8、再以此为基础,从“真正道德论”和“权威监督论”两条进攻线路对“人性本恶”进行了猛烈进攻,也起到了对“人性本善”的反向论证的效果。
9、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0、人之初生,本无善恶,是后天的影响教育让他们有了善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就特别重要。首先安排好孩子的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其次,有规有矩,严格要求,体验生活,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引导成长。人性本恶论点: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人性本恶”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这个观点由战国末荀子提出。
11、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的核心思想之是人性本善。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最需要的。”如果世界是恶的,那就不会有千百年来传承的“人之初,性本善”,更不会有现在过着和平安稳生活的我们。我方立场是:人性本善。
12、荀子的性恶论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人性问题,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属性,仅仅从自然生物性来谈论人性,没有从根本解决人性的本质问题,既是片面的人性论,也是抽象的人性论。故此,历来被各朝代的大儒们所诟病,如杨雄称之为“同门异户”,程颐认为他“大本已失”,朱熹则言“全是申韩”等。这些否定都与他的性恶论有直接关系。
13、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
14、甚至比丧尸片鼻祖《生化危机》的评分都要高!
15、研究了空气动力学,就觉得自己可以和鸟儿比飞翔。
16、荀子的“性本恶”观点:
17、看下剧情介绍,好像并没有什么太过让人惊喜的地方,不就换了一个棒子国来拍丧尸片嘛,不不不,其实里面惊喜连连啊!
18、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19、出自《天论》的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买与礼义。
20、QQ+2370372943
40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分享
1、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荀子就将孟子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说”变成了“性恶说”。既然人性本恶,那就必须用严格的法制来予以约束。因此,法儒荀子强调礼、法并重。到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李斯那里,操纵臣民的帝王术与“法后王”、“性恶论”结合,法家思想在理论和现实操作中都趋于成熟。
2、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在狮城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对决台湾大学,辩题“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利用一节课,学生们看辩论会。
3、②社会属性: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4、译文: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现在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5、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6、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7、到了论争末期,荀子直截了当地提出性恶的论据,恰恰与孟子的观念成为强烈的对照。但要注意孟子与荀子都是历来公认为战国时代的大儒,只是儒家的分号,并非别处的杂货店。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嚷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根据荀子这一节理论,他与西方文化中的唯物思想、经验学派、机械论者似乎都有相同的观点。但在此,只是指荀子对于性恶说这一观念而言,并非以偏概全,认为荀子的整体思想都是如此。如要研究荀子通盘思想与学术,必须熟读《荀子》全书方可,切勿因噎废食,顾此失彼。
8、孟子为鼓励滕文公,表达了自己“人性本善”的思想: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善良的本性,只是有些人被环境所诱惑,被私欲遮盖了双眼,不能守护自己的本心,由此才生了恶习。
9、同时,荀子又继承了孔子“维护礼制”的“遗志”。他基于俗世视角,将维护社会秩序之“守礼”的行为,看为“善”,反之,纵情肆欲、不守礼法,则是“恶”。
10、中华传统文化有三座大山:儒家、道家、禅宗。
11、人没有了老师所传授的方法,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了礼义,就会违法乱纪而不安分讲理。所以放纵本性、情感,习惯于任意妄为,而违背礼义的人,就是小人。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性恶论古代提出“性恶论”的是荀子,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然而,荀子也好,孟子也罢,他们都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踏上自我完善的人生历程,由小人转化为君子、由君子提升为贤人乃至于圣人,所谓“人人皆可为圣贤”,这是孟子和荀子的共识,所以他们同属于儒家,与孔子共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人物。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13、正方一辩的陈词解析如下:
14、总之吧,君臣之间是虎狼关系,父子、夫妻、朋友等关系都是不可靠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信用与温情可言。
15、译文:驯养乌鸦的人要剪断乌鸦的翅膀和尾巴下边的羽毛。剪断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后,乌鸦就必须靠人喂养,怎能不驯服呢?明君蓄养臣子也是这样,要使臣子不得不贪图君主给他的俸禄,不得不臣服君主给他的名位。贪图君主给的俸禄,臣服君主给的名位,怎么能不驯服呢?
16、在一般人际关系上,医生善于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利益所在。造车的人造成了车子,就希望别人有钱以便卖出车子,木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好售出棺材。并不是造车的人仁慈而木匠残忍,木匠的本意并不是憎恨别人,而是因为他的利益在别人的死亡上。
17、韩非在韩不受重,却屡屡向韩王进言。
18、出自《儒效》的有: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19、我指的是在信息时代大众对媒体曝光信息的接收能力更加便捷,而大众的关注度也在影响着事件的传播。秉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以及人心的恐惧情绪,负面事件的影响更大更长久,而正面事件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也更短暂。
20、中华传统文化集三家之大成,必然要留存相互融会贯通的思想,表达一种人性至善、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回归善心的理念。因此性善论的影响远比性恶论的影响更加深远。时代的变化尽管人人都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对性善论产生了质疑。在我看来,人们的意识转变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
60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分享
1、现代教育体系其实就是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的学科教育形成了我们逐渐积累的学识。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也仅仅成为了众多学科之一而已。
2、译文:君主懂得君臣之间利益不同的,才能称王于天下;认为利益相同,就要被臣下所挟制;与臣下共掌大权;就会被臣下所杀害。
3、第从人类历史起源来看,人性本恶便能显现。原始人为争夺食物和居住地不惜同类相残,杀人常有发生。强者横行,弱者难以生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根源由此如恶种深埋人心,致使人性本恶的劣根性根深蒂固。
4、西方世界对人性的认识与荀子的性恶论不谋而合。这种认识源自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广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是传达福音,认为世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皆需上帝的救赎,才能得到永生。
5、主线大概是围绕这四个人来进行的,爸爸和女儿,还有一对夫妻,妻子怀着宝宝。(从左至右)
6、译文:雇用工人来播种耕耘,主人花费家财准备美食,挑选布匹去交换钱币以便给予报酬,并不是喜欢雇工,而是说:这样做,耕地的人才会耕得深,锄草的人才会锄得静。雇工卖力而快速地耘田耕田,使尽技巧整理畦埂,目的并不是爱主人,而是说:这样做,饭菜才会丰美,钱币才容易得到。主人这样供养雇工,爱惜劳力,有父子之间的恩惠,而雇工专心一意地工作,都是怀着为自己的打算。所以人们办事给人好处,如果从对人有利处着想,那么疏远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从对人有害处着想,那么父子间也会分离并相互埋怨。
7、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的人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扩展资料:荀子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
8、有一个争论,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三字经》里说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性本恶”。这两种对人性截然不同的看法,只能说都有道理,但是究竟哪种说法的道理更多一些?真的不好评判。但是,从“为自己好”这点考虑,暂且在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还是倾向于“性本恶”吧。
9、“臣主之利相与异”、“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等等。
10、所以,最后是怎么样了呢?
11、人类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隐藏自己,孩子,这种人类中最本质的生物,就好像三体星人,思想是赤裸的,不论哭闹还是破坏,他们只想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而“人之初性本善”无非就是想让他们在有进一步的思想之前,从另一侧引导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
12、“人性本善”——尤晓彤
13、译文: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妻子祷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14、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相近的观点,是在一千多年以后,其论述深度远远不及韩非。
15、为了推行法,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实施,如何管理各级的官吏就需要术治,术治是指控制观察人际关系和察言观色并且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对皇帝来说就是约束臣子的规矩。做臣子的无拘无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皇帝最怕看到的。这就是韩非关于术的理念。
16、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
17、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 “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 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18、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19、守株待兔如虎添翼兵不厌诈蚕食鲸吞道不拾遗焚林而猎
20、“人之初,性本善”不过是人类对于美好向往的寄托罢了。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一味虚妄,非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反而冠冕堂皇的为之辩护,亲手把自己推向了恶的一面。
80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分享
1、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蓝字关注
2、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3、人性本恶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和思想根核。我想,荀子之所以不被后来人重视,乃至饱受争议。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归入法学学派,故有人也把他归入法学的行列;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则应他所提出了“性恶论。
4、我们自私可能藏有很多不被理解的原因,或者沉默也并不能代表自己懦弱。
5、华而不实唇亡齿寒自相矛盾深不可测讳疾忌医三人成虎
6、何谓人性向善?其正确性,亦即符合儒家原典的程度,如何?以及就其适用性而言,能否对实际人生产生启发作用,甚至对现代化发生一定的助力?
7、再一次阐明我方立场:人性本善。谢谢大家!
8、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9、既然是本,便应不教就会,或者极易暴露出来。看看脱去道德束缚的世界吧,战争的年代是最有说服力的。对方辩友常说人有恻隐之心,可为何纳粹分子能惨无人道的屠杀无辜犹太平民?既然人有恻隐之心,那南京城中的三十万亡魂该向何人哭泣?看看不知道德的年岁吧,不谙世事的孩提是最有说服力的。五岁的男孩可将三岁的妹妹卖掉换取自行车,幼年的娃娃可以虐杀动物而大呼高兴。对方辩友们,请看看本吧,别纠结于后天形成的世界而忽视先天的真理了。敢问对方辩友能记住自己婴孩时期的事情吗?显然是不能吧。既然如此,您怎么可以说人之本性会在别人落水之时产生恻隐之心?请正视这个朴素而又充满说服力的事实,恻隐之心是因为后天教化形成的。
10、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
1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2、人的本性,由于一生下来便脱离了它原有的质朴,脱离了它原有的资质,所以就一定会丧失那善良的本性。
13、“人性本恶”——王路恺
14、如果恶是人性之本:
15、反方一辩辩词解析如下:
16、我国历朝历代,都不提倡老百姓看《韩非子》,《韩非子》是写给帝王看的。普通民众读《韩非子》可以体会他对人性自私自利的丑陋一面的洞彻与毫不留情的揭露,即便有些偏执,但仍不失其深刻。
17、荀子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18、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19、秦王对韩非欣赏之情有些淡了,开始有了些厌恶。
20、善行的发生: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社会属性),人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
100句人性本恶是谁提出的分享
1、战争目的达到了,秦王嬴政得到了韩非。
2、在兄弟关系上,当遇到饥荒年,即便是自己的幼年小弟,自己也不会把东西让给他吃。
3、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欲望和本能,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我们说人性本善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善的。
4、一个和你没有关系的人会为了生存下去而不择手段。
5、我想带着你,再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这样的日子还可能得到吗?
6、“性恶论”主要体现在荀子的《性恶》篇中。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充满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求”,“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故提出人的有好利、疾恶、耳目等本性,并从“生而离其朴、离其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例证,从而全面地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批判。
7、孔子所倡导的是“仁”,孟子所提出的是“善”。尤其是孟子提出了“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鲜明地指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另外,《三字经》中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所坚持和秉承的信念。而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岂不背道而驰。因此,自汉代以降在儒家内部被长期边缘化,其“养人之欲”的主张受到宋儒的激烈批判。直到清代以后,荀子的思想因反思理学的需要而又获时儒重视。
8、这些幼稚的政治行为,一丝都看不出他书里对政治理解的成熟与冷静。
9、在父子关系上,人在婴儿时,父母对他扶养马虎,儿子长大成人,对父母的供养就微薄。父母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其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父母对于子女,用计算利弊相对待。
10、出自《仲尼》的有: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闻,必胜,知而好谦,必贤;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11、另因今日之报刊网络,常有引用于古人之语,多数人并不知出自何处,是以特将《荀子》一书给后世留下的众多经典成语摘录于下,一则可见荀子思想之博大深远,一则以供诸君参鉴引用:
12、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13、精装版:原价:128/套,上下册;
14、写书时的微言大义,就算是千古经典,但毕竟只是纸上屠龙。
15、最后,对辩题的性质做出明确定性:这是一个事实判断的命题(反方认为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
16、校对:南昌工学院学生会网宣部
17、①真正道德论: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因为一切道德规范都成了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
18、人性恶最早是荀子提出的。
19、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20、其实,他们都说错了。所谓人之初,大概指的是人在婴儿或幼儿的时候。遥想当年我们的人之初,既没有做过好事,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最多出于本能,偷吃了一点食物而已,还远远达不到作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