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合集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与1844年4月至8月的写作。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0月,马克思前往法国巴黎研究经济学,最初进行《德法年鉴》的创作,到手稿创立之初,马克思阅读了大量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著作,为《手稿》的写作提供了创作基础。
2、(作者简介)张三萍(1965—),女,湖北仙桃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新儒学研究;马慧玲(1994—),女,福建南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3、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在1839年在《哈雷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就标志着他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公开的、彻底的决裂。随后,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特别是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4、之前我们已经陈述过关于黑格尔的“理念”本身是怎样的。在黑格尔眼里,理念是要比现实经验要更为高级的存在,是现实本身的尺度——就这点而言,黑格尔思想的内核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对现实的改造。他在其《原理》的序言里面也陈述过关于历史方法与概念把握方法的区别。但是在这里,黑格尔最后却违背了自己一开始的承诺,正如马克思所言,经验的“合乎理性终究还是被承认了”。这种承认是理念自身的神秘化的外显,历史在那里变成了拥有“隐秘的历史”与“显白的历史”的双重面目。而马克思认为,现实的发展是“在明显的方面进行的”。
5、资产阶级批判宗教,只是批判和自己相对立的宗教,它并没有消除人的实际的宗教笃诚,也不力求消除这种笃诚,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既不是要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也不会给人民带来现实的幸福。
6、主要是因为黑格尔的法哲学里面主张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精神的更高阶段,是“地上的神”。
7、彻底的批判精神需要以哲学为武器
8、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联系了起来,如马克思认为:“被剥夺了一切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2)(P345)这就接近于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的思想。马克思后来指出,人的解放“它是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这个社会解体的结果,作为一个特殊等级来说,就是无产阶级。”(2)(P466)这实际上也意味着马克思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虽然这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9、“批判”需要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
10、出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扩展资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
11、在文革的时候就有“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到王炯华的“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又有:“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从事‘武器的批判’,直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李达则继续笔耕、舌耕,致力于‘批判的武器’,终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家。”
12、我们可以进一步看黑格尔对这段的说明:
13、本文后被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4、如果想从德国的现状本身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即使对我国当代政治状况的否定,也已经是现代各国的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即使我否定了敷粉的发辫,我还是要同没有敷粉的发辫打交道。即使我否定了1843年的德国制度,但是按照法国的纪年,我也不会处在1789年,更不会是处在当代的焦点。
15、第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原动力,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其发展中产生国家,而不是相反。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必要条件,“‘市民社会和家庭’在其真实的即在其独立的和充分的发展中是作为特殊的‘领域’而成为国家的前提”。这种现实的关系,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由理念产生的,它们结合成国家,不是它们自己生存过程的结果,相反地,是理念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从自身把它们分离出来。
16、由此可以明白,所谓“现实”,在黑格尔那里是要高于我们的实际的经验事实的,它本身就是关于经验事实的理性的标准。而只有“现实”才足已成为概念的主题,也就是关于事物背后的丰富的本质性的主题。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概念”(Begriff)一词在黑格尔那里不能被把握为单纯的对客体的思想把握,而是概念自身理解自身并且最后达到自身,完成自身,容纳丰富性杂多的完全的理想。这就是我们一般熟悉的理念推动“现实”的发展。日本学者对于概念的这种理解翻译得更准确,即把握为“概念性的把握”。这种把握,实际上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面已经有很明确的表述了:
17、总之,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无法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同自由也就无法实现。
18、“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
19、手稿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
2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四十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合集
1、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就从批判黑格尔国家的目的性和必然性理论开始。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国家观的根本特点就是头足倒置,认为国家的精神、国家的理念是现存的,理念是一种先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先于各种现实权力的原则,“对象——这里指国家——的灵魂是现成的,它在对象的躯体产生以前就预先规定好了,其实这种躯体只不过是一种假象”。马克思同意黑格尔关于国家由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现实性领域构成,国家按其本质应划分为各种权力的观点。但是马克思指出:
2、(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思想政治教育;批判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4、彻底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方法,把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再次颠倒过来。对马克思写作《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5、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及其法哲学的思考,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完全不同。黑格尔支持自由意志,相信理性立法。整个法哲学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按照逻辑学的发展框架来进行自身的具体实现,从抽象自由走向具体自由的过程。它不是一本为普鲁士专政辩护的书。
6、所谓“武器的批判”,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通过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摧毁或压服对立的势力或个人,是一种比较粗暴的方式。
7、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即马克思在当时忽略了什么。很显然他忽略了对市民社会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是直接在一开始就对黑格尔的国家理论进行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不过,随后马克思在整个批判里开始不断深入,并且最终意识到市民社会的存在。这时开始发生关于“异化”的第一次论述。而这里谈论的是“市民社会”的异化。我们可以全文摘录下来:
8、可以看到,“经验”在黑格尔那里是“现实”的第一层展示的形式。如果我们接着追问当“经验”向我们展示出其自身的不合理之处时,是否也能够证明“现实”本身的不合理呢?黑格尔在同一段话里面立刻反驳了这种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其关于“现实”的概念,与“定在”、“实存”这一方面的词语相区别。也就是说,当我们将经验事实背后的“现象”固化为“定在”或“实存”进行理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黑格尔本身的意思。
9、我们现在可以进行对前两节的解读了。
10、(摘要)《导言》一文充分展现了马克思著作中最革命的理论品质——“批判”,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批判思想。新形势下,面对激荡的社会思潮、复杂的社会矛盾、悖谬的思想言论,应该勇敢地举起“批判”的“武器”,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以“人的解放”为“批判”的落脚点,站在人民的立场,发扬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1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2、这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重点。
13、以“现实生活”为“批判”的出发点
14、对于各种法律规定在时间中的突出表现和发展加以考察,这是一种纯粹的历史的研究······这种研究在其自身的领域里固然有其功绩和重要性,但与哲学的考察无关,因为出于历史原因的发展不得与出于概念的发展相混淆,而且历史的说明和合法性辩护,也不得扩展为具有自在自为有效的那种合法辩护的意义。
15、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
16、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1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8、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身。”
19、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0、为何以批判“内部国家法”为开端
六十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合集
1、马克思揭示出,头足倒置的理论使黑格尔在说明国家和家庭、市民社会的关系时产生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一种包含家庭和市民社会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这样家庭、市民社会对国家就有一种依存性、服从性关系。由于国家是先于家庭和市民社会存在的,那么这种依存性关系就是一种缩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质的关系,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必然性关系;另一方面,因为国家的本质是一种包含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那么国家就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即国家的普遍目的和家庭、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是统一的。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目的,这是黑格尔头足倒置的理论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
2、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4、就另一方面来看,同样也须注重的,即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简言之,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识便叫做经验。
5、接着,马克思的一个描述非常值得注意:
6、260节: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性;但具体的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完整的发展,它们的权利获得自为地承认(如在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系统中那样),这时他们一方面通过自己本身过渡到对普遍东西的关切,一方面以对普遍东西的认识和意志,尽管是承认它们为固有的实体性精神,并为了这个普遍性东西(作为他们的最终目的)而活动,以至于,普遍的东西既不能没有特殊的关切、知识和意志而作为私人来生后,而不同时立志于普遍的东西和为了普遍的东西并意识到这个目的来发生效力。现代国家的原则具有这样一种惊人的力量和深度,把主体性的原则推向完成,成为独立的个体的个人特殊的极端,而同时又使它回复到实体性的统于是在它本身中保存这个统一。
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8、多年以来,社会负面现象和错误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围剿,已经积累起足够的愤怒了,是时候对其进行彻底的揭露了。但正如《导言》所讲的那样,通过这种批判撕碎“那些虚幻的花朵”,并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目的本身在于要让青年一代“扔掉它”,从而自觉而勇敢地采摘“新鲜的花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只是“破”——破除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目的在于“立”——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导言》的批判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0、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1、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第二种同一方式也带有表面和二元论性质。这是因为每个人有获得另一领域的权利,并不能消除每个人和这个领域的对立。同一的关键不在于每个作为特殊等级的市民是否有可能成为普遍等级中的一员,而在于这一特殊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的普遍等级。
12、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市民社会,即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
13、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15、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6、黑格尔法哲学作为资产阶级国家的一般理论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批判宗教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但他们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还没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只是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心理学根源。
17、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用人民现实的幸福去代替虚幻的幸福。宗教只是锁链上虚幻的花朵,问题不是拔掉这些花朵,而是砸碎这跟锁链,去找真正的花朵
18、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把被他颠倒了的逻辑观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颠倒过来,指出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批判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著名结论;
19、谢佳萍,系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级本科生。
20、黑格尔以辩证法的视角,将自然视为在自身内必然包含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的运动过程
八十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合集
1、马克思《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一文写于1843年10月至12月,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国年鉴》。顾名思义,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于1843年3月至9月,以下简称《批判》)的导言。虽然只是一篇导言,却由于马克思在该文中首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使命,反而显得比《批判》更重要,几乎无例外的入选马恩选集、文集、著作集。
2、亦称《克罗茨纳赫手稿》。马克思一部未完成的书稿。1843年3月中至9月底写于克罗茨纳赫,原稿共39张,其中第一张没有保留下来,标题为出版时所加。首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
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最关键的词是“批判”,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想要在现实的一个个领域中展开批判,法哲学批判只是其中之一。这些批判往往带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像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所探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此蔡老师认为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和内容,不能抛开历史条件随意搬用。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论,即历史唯物主义。
4、shzyyj@vip.1com
5、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的思想
6、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就像马克思所说那样,他只是做了一些科学工作,为的是走出史前社会所进行的活动,而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等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情有独钟,而大概同时期的恩格斯的通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也对资产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种批判,他们最后的也都是站在一种无产阶级解放的观点和看法来推导出来的历史必然性。我自己这里需要举一个我自己的理解,也就是:
7、黑格尔的这种思想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8、这一部分的论述表明马克思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里已经揭露的市民社会本身的异化与政治国家的政治异化之前具有同构性。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的方案是有限的,它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异化,而寄希望于民主制的实现来对这些异化进行克服。由此,也可以推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视野下,暂时于批判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异化同构问题的深入挖掘。而这点需要马克思自己补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并深入解读市民社会,利用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论述之后才能获得,那时具体呈现出来的是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人”观念的批判。
9、“(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也就是说,德国的实践和精神不仅相互脱离,而且实践水平大大低于英法等国家。德国落在了后面。
10、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现实的事物的表现就是现实的事物本身。所以现实的事物在它的表现里仍同样还是本质性的东西。也可以说,只有当它有了直接外部的实存时,现实事物才是本质性的东西。
11、根据我的明见,——这种明见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统握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统握和表述为主体。
12、第三:全面批判黑格尔哲学,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中心,阐述了正在形成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疾呼:“应该像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的斗争,而过去的回音依然压抑着这些国家。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14、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继而转变为新理性批判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他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出发并且充分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对黑格尔的理性法思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阐述和对于私有制的抽象——长子继承制的分析,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
15、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一方面在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另一方面却不敢发动革命。这是因为它有两个缺陷把哲学完全看作是精神上的批判忽视群众作用,认为群众只是群氓
16、红色家书|邓中夏(第一期)
17、由此我们首先可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为何从国家篇开始来批判?从国家篇开始可以批判什么,容易忽略什么,抑或马克思并没有忽略什么,而是另有深意?
18、1843年3月,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以解决《莱茵报》时期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之间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苦恼的疑问”。1843年3月中至9月底,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10月,马克思被迫离开克罗茨纳赫,他来到巴黎这个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很快和德法两国的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之后,他开始考察工人运动,研究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走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便是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部著作。
19、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而他的目标是让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去推翻一个腐朽的旧世界。
20、德国人民反对德国制度就需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批判这种落后的制度,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
一百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合集
1、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却在涉及人时陷入了唯心主义,将人周围的世界抽象化了,抽离了,苦难变成了非普遍现象,变成了少数人的例外,而与社会现实无关,所以费尔巴哈等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在现实中实现哲学”,或是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为现实”。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3、提出对德国现实的合理性批判在理论上表现为对黑哥呃呃法哲学的批判
4、马克思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的一篇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至12月中,载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卷、第二版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5、黑格尔通过对自然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以运动、变化的原则在自然与精神、自然与人以及社会之间建立了整体性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指出,精神是自然存在中的潜在性,自然正是贯穿了这种内在连续性,才将自身展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无机物到有机物以及生命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
6、(5)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
7、前面,存在和实存曾经出现为直接事物的两个形式。存在一般来讲,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直接性,并且是转向对方的过渡。实存是存在和反思的直接统因此实存即是现象,它出于根据,并回到根据。现实事物是上述那种直接统一的设定存在,是达到了自身同一的关系;因此,它得免于过渡,并且在它的表现或外在性即是它的内蕴力;在它的外在性里,它已返回到自己;它的定在只是它自己本身的表现,而非他物的表现。
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9、以理论的彻底性为“批判”的着力点
10、启悟:厚云才能降大雨,真理才能说服人。坚持用真理说服人既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
11、(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1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13、德国人民要求解放,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先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作为这种制度抽象继续的黑哥儿法哲学
14、1843 年末至 1844 年初,马克思撰写了《 导言》一文,并于 1844 年 2 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当英国和法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并且这种封建统治的权力很强。也就是说 , 当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在为寻求自我解放而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时 , 德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15、261节:与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个私权和私人福利领域相反,国家一方面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及其更高的权力(Macht),它们的法规,乃至它们的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强大在于其普遍性的最终目的和个体的特殊利益之统这种统一在于。个体对国家尽了多少义务,在此限度内他就享有多少权利。(155节)
16、在民主制中,作为特殊环节的国家就只是特殊环节,而作为普遍物的国家就真的是普遍物,就是说,国家不是某种不同于其他内容的特定的内容。现代的法国人对这点是这样了解的: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
17、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
18、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同一的观点进行批驳,从而指出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根本没有实现意志自由:
19、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就关注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并深受影响,而《莱茵报》时期的经历需要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退出《莱茵报》编辑部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学著作,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费尔巴哈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述,则直接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
20、《导言》正式提出了关于批判非常重要而丰富的论述,不仅为我们明确了批判的实质,指明了批判的出发点、着力点与落脚点,而且提出了批判需要“坚毅、尖锐、胆识、无情”,需要“和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需要“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的提出,使《导言》当之无愧地成为充满批判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开篇之作。尤其是《导言》提出的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批判要“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更是达到了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5)海德格尔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只有“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