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其一)
1、(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
2、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3、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4、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5、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6、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7、──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
8、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9、声名与身家哪个更为切己?身家与财货哪个更为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过分的贪欲必然
10、(解释)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11、(解释)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2、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13、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4、如果你心的机制达到了那一个程度,即使你读的是很随机的一些文字,也一样可以能够悟。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6、缤纷的色彩能使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乐能使人沉迷,美味佳肴能使人对食物越来越挑剔,驰骋狩猎等娱乐活动能使人放荡不羁,让世人追求奢华,就会妨碍正常的管理。总之,有得必有失。因此,圣人重在心灵的感悟,不去追求表面的奢华。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取与舍的关系,得到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
17、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
18、恐怕终将无以为继;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生长,恐怕终将灭亡,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
19、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20、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朴一样。我将继续我的特立独行,我崇尚求得于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其二)
1、但如论读经典的感应悟性,说到底它的神奇一样来自于你。它有没有神奇魔力也决定于你。它本身只不过是一本书,可是它神圣与否,对你有没有帮助,它有没有救度你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你的心。
2、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3、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4、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5、你不打开心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一辈子真正适合热爱的事业是什么?你和你一辈子的热爱你真正的梦想就会擦肩而过,没有缘分。
6、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7、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8、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9、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10、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
11、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12、之后如果产生了某种整体性的犟执趋求,我就斩断这种趋求而使它回复到混沌态。使它回复到混沌态,
13、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14、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沌不清楚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15、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6、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17、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18、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19、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0、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其三)
1、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4、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5、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6、(解释)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7、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在秦时《吕氏春
8、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9、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
1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1、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12、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
13、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1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1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6、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
17、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1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9、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20、合道境地的人,他的建树根柢牢固,他的抱持不会脱落,他的事业将世代承继不衰。修道于自身,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其四)
1、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3、任。圣人在天下,忍气吞声似的为了天下而使自己陷于糊涂。百姓们聪明而自觉,圣人则像慈母对待
4、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5、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6、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7、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9、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0、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11、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
12、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13、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14、保持柔慈,投入战争就能取得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巩固。对于慈者,整个自然环境都会救助他,因
15、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
16、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7、不是因为它有助于人们达成目的,避免过错吗?所以才得到天下人的共同推重。
18、代这汰劣机制而妄动杀戒,那就像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是很少不砍伤自
19、这是搜集的比较好的一个版本,包括“前言”、“目录”。见下图:
20、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其五)
1、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2、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3、所以,自诩为“天子”而自贵,设置三公九卿以供驱使,虽然好象是有了玉璧由四驾马车供奉护拥着似
4、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5、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6、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7、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8、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9、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10、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11、释迦牟尼佛就教他一心一意地念扫帚这两个字。
12、抛弃显学成见等路况知识,可以无忧在途。
1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14、由于道是一种抽象的自然规律,它看不见,也摸不着,总不知道给它一个什么名称为好。它纯粹又摸不着,但天下无不在它的掌握之中。王侯们一旦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各类生灵将会臣服于你。天地若能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它们就会相互交融,降下适宜的雨露。民众若能遵循道的规律,也用不着法令之类,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始创各类法律制度,各自都有一个名称。一旦具备各类名目,就会明白哪些属禁止范围的,就会避免违法的危险。各类法律制度就如同自然之道,是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也像百川归大海一样,行动上能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15、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和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1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17、(解释)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以说认识道的规律。
18、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19、“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0、正﹑反之间的出入自如,是道的运行特征;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是道的施用特性。天下各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