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其一)
1、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2、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3、孔丘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妈妈颜徵在去世了,孔丘非常悲伤,他按照礼仪给妈妈举行丧礼。
4、“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5、清·文康《儿女英雄》五:我即这等苦苦想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1)
6、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7、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8、孔子67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老体衰的老人了,他只好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9、(读音)jìn shàn jìn měi
10、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
13、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
14、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5、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17、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8、有一次,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此时正值炎夏酷暑,众人口渴的嗓子冒烟,连一步也不想走了。恰在这时,弟子们发现路边有一清泉,喜出望外,赶忙禀告孔子,孔子近前看时,只见泉边一块石碑上刻着“盗泉”二字,调头就走,弟子们忙问为什么不喝就走,孔子生气地说:“渴死不饮盗泉水。”于是就引出一个孔子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来。
19、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20、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其二)
1、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2、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3、孔子给他的学生教文学、品行、忠心和信用,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品德,他也给学生教《诗经》、《尚书》、音乐和礼仪,用这四门功课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他还教给学生驾车和射箭的本领,来锻炼学生的体质和技能。
4、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孔子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以说是郁郁而终,但是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倍感温暖。他告诉我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来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宁,正如孔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是他的名言警句呢?请在下方留言,王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回复,明晚八点,我们不见不散!
5、孔纥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英雄,他因为打仗有功被封为陬(zōu)邑(yì)大夫。
6、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7、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
8、母亲听了孔子的话,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9、不过,要说最著名的故事,倒是不在《论语》之中,比如说被选入教材的《两小儿辩日》,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10、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1、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反响的。
12、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13、孔子把鲁国治理得越来越好,齐国人觉得,如果鲁国强大了,会威胁到齐国,于是,齐国给鲁国国君送来许多美女和好马,鲁国国君鲁定公姬宋就迷恋美女,好几天都不理朝政,孔子失望极了,他的脾气耿直,不愿意和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一起共事,他就辞职了。
14、“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15、“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16、“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17、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18、年幼的孔丘点头答应爸爸。
19、老子又伸出了自己的舌头,说:“你们觉得我的舌头怎么样?”
20、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其三)
1、于是侯爷要拿偷泉人问罪。乡亲们辩解道:“侯爷明查,这泉本来就在这里,怎么说是偷来的?”侯爷气呼呼的嚷道:“你们这些大胆的刁民,这泉本不在你村,是马家寨的。不论怎么说,这泉就是偷来的!”说着不由分说,就把众人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打归打,泉子在这里再也挪不动了。郡侯爷气得直翻白眼,命令人在泉边立下一块石碑,上刻“盗泉”二字,并命令百姓不准毁坏,否则,就要坐牢。
2、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3、自从子木逃到鲁国,他们家就成为鲁国的武士,武士平时享受国家的俸(fèng)禄(lù),也就是国家给武士分发粮食和财产,并封给官职,打仗的时候,武士要为国家冲锋陷阵,上战场拼杀。在古代,一个男人能成为一名武士,那是非常光荣的,即使在战场上牺牲,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4、“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5、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6、齐景公很赏识孔子,但是大臣晏(yàn)婴(yīng)等人反对,孔子的主张无法实施。但是,孔子这时候在齐国听到了已经失传的宫廷祭祀音乐“韶乐”,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韶乐非常痴迷,他每天心中回响着韶乐的旋律,嘴里吃着好吃的,也感觉不出味道来。后来,齐国大臣诬陷孔子是鲁国季孙氏的间谍,并且要杀害他,孔子只好逃离齐国。
7、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9、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0、(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朝·韩愈《与崔群书》
11、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12、孔子知道后,对该弟子非但没有赞许,反而将其严厉地训斥了一顿。大家都奇怪了,做了好事,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德高尚吗?
13、孔子常说:“学习文化和本领,经常复习运用,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呀!”
14、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15、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16、鲁国过去一直比较弱小,突然受到强大齐国的邀请,就非常高兴。鲁定公决定带少量的几个人前去,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就是说办文事的时候一定要有武力准备,办武事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文官随行。孔子劝鲁定公姬宋一定要带着军队,做好准备。
17、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孔子话音刚落,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18、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19、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0、孔子的头顶凸凹不平,就像一个小山丘,所以,爸爸孔纥就给他取名叫做“丘”,又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他后来的字,叫做“尼”。因为孔子在家里排行老在古代,老二被叫做“仲”,所以,孔子的字叫做“仲尼”。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其四)
1、(读音)kǎn kǎn ér tán
2、一旁的颜回犹如醍醐灌顶道:“老师,我明白了,这就好比是水和石头,水流虽然柔软,但是,纵使遇到坚硬的石头,它也能做到水滴石穿;风虽然虚无缥缈,但是,一旦它发起脾气,纵使是参天大树,它也能够连根拔起!”
3、(示例)王小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登堂入室。
4、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CYoFBTfzd5dOgAJn1vK7g提取码:f5fk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6、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7、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8、“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zǔ)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9、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10、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11、(释义)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12、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
13、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14、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笑道:“你能举一反孺子可教也!”
15、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 ,而不被它们沉溺。
16、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
17、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19、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
20、(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孔子的著名故事简短(其五)
1、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2、“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3、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4、二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第一次做官,他在执政的季氏家族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但是他看不惯季氏破坏周礼,举行祭祀时使用八佾(yí)舞。八佾舞是周王才能使用的祭祀舞蹈,但是,季氏却在自己家中使用,孔子认为,季孙氏破坏周礼,他无法忍受。孔子大声说:“是可忍,孰(shú)不可忍”。意思是说,你们平时干的那些坏事我还可以忍受,但是,像跳八佾舞这样严重破坏周礼的行为,我不能忍受了。于是,孔子就辞了官职。
5、4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故事
6、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
7、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8、妈妈每天都要教给孔丘和哥哥孟皮兄弟俩识字,第二天,都要认真检查。小孔丘晚上和哥哥睡在一起,他们俩都害怕记不住妈妈教的字,就钻在被窝里,互相在对方的肚皮上,把妈妈白天教的字,一个个写一遍。遇上不会写的字,就爬起来翻书,直到每个字都会写,才敢入睡。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只要是愿意跟随他学习的,不管什么人,他都接收。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有贵族、也有平民;有富人,也有穷人;有来自中原国家的,也有来自“蛮夷之邦”的。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说:“所有的人,生性都是好的,只要加以教育,都能成为人才。”
10、回家的路上,子路生气道:“老师,我们这么大老远的跑过来求教老子,结果他却让我们看他的嘴巴,真是无礼啊!”
11、孔纥是鲁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他力大无比,英勇善战,而且博学多才。他与鲁国名将狄虒(sī)弥、秦堇(jīn)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12、孔子周游列国,一路遇上很多困难,他们在匡地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匡地的阳虎,被匡人包围起来,匡人要抓孔子,孔子的学生们都很害怕。孔子安慰他们说:“不用害怕,老天爷不会让传播文化的人遭殃。”他的学生子路弹着宝剑高声歌唱,孔子也弹着琴应和,曲调很悲伤。正巧,这时候突然刮起狂风,地上飞沙走石,许多匡人被刮倒了。匡人害怕,就逃走了。
13、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4、“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15、(读音)dào bú shí yí
16、孔子也曾去过蔡国。在蔡国住了三年,这时候楚国派人来请孔子。蔡国的大臣们害怕孔子一旦被楚国重用,就对蔡国不利。他们就派人围困孔子。孔子和学生们都没有饭吃,许多人饿得卧倒在地爬不起来。孔子这时候为了安慰大家,他在不断弹琴、歌唱,鼓舞大家。后来楚国派兵迎接孔子,孔子才和学生们脱离了危险。
17、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18、欢迎关注微微笑笑采蜜社!
19、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20、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