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集锦
1、独特的“肖像画”
2、教师导语: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代表作享誉全世界,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那个年代的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大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他的名字叫列夫·托尔斯泰。
3、《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4、甲胄(zhòu)粲(càn)然盎(àng)然
5、⑨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真相)
6、专四专八|考研考博|202俄语
7、提问:结合我们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你能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吗?简单说说。
8、比喻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9、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9页,自由的默读课文第1至第5自然段,看看茨威格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0、课文所选的版本是王雪飞先生翻译的,他是南通人,而且就住在南通市区的洪江路五一村。这点虽然和课文内容关联不大,但作为一篇外国文学,记住主人公、作者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下译者也是有必要的。而且如果能以此拉近学生和这篇外国文学的距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倒也是个不错的一个点。
11、PPT列举托尔斯泰的作品简介
12、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3、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14、(自由回答,重点品读下列内容)
15、导语: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
16、这世界,有两样东西,令人目眩神迷参详不透,却又止不住探寻追问,一个是浩瀚的宇宙,一个是深邃的人心。
17、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8、师:中国文豪鲁迅、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成龙、从辽宁铁岭走向全国的笑星赵本山。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位,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他肖像中最突出的一点。
19、师:已经有同学发现了。茨威格不是没有写眼睛,只是在前五段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而是他后面用了整整四个段落来写这双眼睛。
20、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40句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集锦
1、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是在"五四"前就建立起来的。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写《破恶声论》,其中就论及托尔斯泰。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反应了与托尔斯泰的文学关系。三十年代,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学遗产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争论。鲁迅在回答资产阶级文艺家的攻讦时,正确地评价了托尔斯泰.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中,对托尔斯泰主义作了辩证的分析,对于托尔斯泰主义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冲击,以及它的局限性都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2、师:那文中是如何描写他的胡子的?
3、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4、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在即将结束的十九世纪阴霾蔽日的黄昏,他像一颗能抚慰人的星星,以他的目光吸引并安慰我们年少的心。——《巨人传》(罗曼·罗兰)
5、生2:和我猜测的也不一样,他长的并不怎么样,就是到了老年时才有那一点善良的感觉,才变得慈祥了
6、第一部分三次提到“天才的灵魂”,灵魂何在?自然是储存在心中,闪动在眼里。于是,通过来访者的视角,我们读者也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看到了天才的灵魂。为了形象展现灵魂的深邃、伟大,茨威格采用了大量的比喻,但那些喻体绝不是随意拼凑,而是为了全方位地展现这位天才眼神的特点:初见时如黑豹般犀利,如钢刀般稳准;微笑时如星光神奇,或闪光,或黯然,或锐利,或好奇,它们“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是有魔力的、磁性的。当然其中用的最多的喻体还是“刀”,同中又有异:钢刀击中要害、金刚刀是切开、手术刀可解剖、匕首则是刺中心窝,突出眼光犀利的同时,还在表现托尔斯泰能看清沙皇统治腐朽虚伪的真相,甚至撼动了沙皇的统治。
7、师: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大家想像中的一样吗?老师采访一下同学们
8、生5:赵本山的脑袋形状也很特别,几乎是方形,从形状上看,分不出上和下来。
9、师:那把这句的“皱似树皮”去掉可以吗?
10、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11、(设计意图:将文中的重点语句以诗歌体的形式呈现,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优美语言和深刻主旨,也便于朗读指导,也利于环节的过渡或收尾。)
12、列夫·托尔斯泰性格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一个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属性,因而列夫·托尔斯泰的身上有着十分复杂的个人性格特征。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在很多的小说和著作之中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
13、整体概括:文章写的是托尔斯泰的。(肖像)
14、师:嗯,是的,比喻和夸张的联袂使用,把我们带进了无穷想象的空间,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15、1851年,他与兄长远赴高加索参军。参军之后,他参与了多场战争,并开始了文学创作,写下了《童年》等批判现实的优秀作品。四年后,他离开战场回到圣彼得堡的家,重新投入贵族社交,整天酗酒赌博。但他一直想方设法拯救农民,1856年,他起草了以代役租的方案,并在自己的庄园首先实行。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奔波各地先后创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又创办了多本教育杂志,这期间他的创作也基本暂停了。
16、明确:这是智者的不幸,是仁者的痛苦。
17、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
18、托尔斯泰不是比同时代的人高出一截的那种人,他同他们没有本质的差别。他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缜密,目光更敏锐,头脑更清醒,感情更奔放。
19、提问: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20、生:“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60句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集锦
1、高敏华,南通市小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教育硕士,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成员,南通市文明教工,南通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多次参加市区级优课评比均获一等奖,报送的课例被评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已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在《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3、思考:作者说,“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如何理解?
4、积极参加救济灾民的活动,促成自己的世界观的转变。辞去县贵族长的职务,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的方式生活。
5、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6、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7、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其家族的世袭庄园——俄罗斯中部图拉省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兄弟姐妹由住在喀山的姑姑抚养成人,在那里度过了青年时期。
8、鲁迅也说:“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9、请整合并比读茨威格评价托尔斯泰长相和眼睛的语句
10、早在1857年,得知英国舰队于1856年无理扫射广州居民的消息时,托尔斯泰就在日记中写道:“我读到英国人对中国的丑行。”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人民的同情。
11、《战争与和平》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12、这对眼睛是手术刀是X射线
13、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
14、明确: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15、他的笔锋指向了社会各个层面(沙皇统治者的专制,贵族的腐朽,人民平困的原因等)引起了乐沙皇统治政府的惶恐,试图除掉他,但托尔斯泰当时在世界的声望使他们无从下手,他到晚年试图放弃财产(他是伯爵)与家人发生了争执,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途中,我很佩服托尔斯泰的
16、生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17、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体会肖像描写中夸张比喻的作用
18、双语文学案例|格利鲍耶陀夫《聪明误》
19、完整课件和教学设计,托尔斯泰资料:
20、第一部分,关键语句,重点体会“丑”。
80句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集锦
1、1910年冬,寻求肉体与精神解脱的八十三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出走,一周之后即溘然长逝于一个凄凉的小车站。他死后留下一部他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著作,就是哲学论集《生活之路》。《生活之路》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2、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3、本文是《托尔斯泰》部分的第二章,原标题是“肖像素描”。全文9小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到5节,先是正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脸庞、须发、额头、鼻子、耳朵等方面,然后通过客人初见时的失望侧面烘托托尔斯泰长相的普通。第二部分是6到9节,着重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但这里的描写不是聚焦在眼睛的长相上,而是眼光的犀利,情感的丰富和它的威力。
4、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5、|要想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
6、双语文学案例丨普希金《驿站长》
7、师:从这句中我们知道了?
8、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9、师: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列夫托尔斯泰的面部结构
10、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11、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12、师:文中还有类似能起到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13、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名人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14、《启蒙读本》是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71~1872年在比邻其庄园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进行教育实践时,为学校学生专门编写的一本启蒙读物。它以艺术小说的形式传递和表达了各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内容涉及地理、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博物学等多个领域。这部由托尔斯泰亲自编写的《启蒙读本》,迄今在欧美已经出版了300多版,累计销售量逾千万册。仅列夫·托尔斯泰在世时就重印了近30次。如今,《启蒙读本》已被欧美文学界、教育界视为经典启蒙学读本,一直长销不衰。
15、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16、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17、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18、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由剧作家田汉、夏衍分别改编剧本上演。1936年即抗战全面爆发前一年,田汉改编的话剧《复活》在南京上演,深受欢迎。据白杨回忆:夏公以一个月的工夫,把《复活》改编为话剧,白杨扮演女主角卡秋莎·玛丝洛娃。
19、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
20、生1:很潇洒,应该很整洁,衣服也很漂亮,发型应该还不错
100句托尔斯泰生平介绍简介集锦
1、生:是的,他长的很丑陋
2、师:同学们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而且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但老师怎么觉得大家有丑化赵本山之嫌?
3、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4、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射过来
5、作家茨威格用这样的一部传记表达了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仰、爱慕之情,你是否用一段话表达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呢?(学生当堂完成展示)
6、《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7、自由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说说托尔斯泰给你的总体印象。(8分钟)
8、《黑暗的势力》是托尔斯泰的晚年的力作。一般认为,这部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即剧中所指的"黑暗势力"对宗法制农村侵蚀的俄国"改革"后的现实.其实,该剧是一部道德剧,是反映托氏道德观和宗教理想的道德剧.托尔斯泰在这里给人们上的"生活的一课",不是引导宗法农民去抗拒资本主义,而是劝戒人们警惕贪欲的诱惑,不要充当那被"网住爪子"的鸟儿。作家从道德角度向人类良知发出的呼唤,对腐朽落后的社会戕害人心表现出极大的义愤。
9、(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板书课题“列夫托尔斯泰”)
10、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11、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12、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13、张庆桐与托尔斯泰通过信,比辜鸿铭还早一年(辜是1906年,张是1905年)..张庆桐(1872年)上海人,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去北京同文馆学俄文,光绪二十五年派赴俄国学习六年后回国,曾任我驻恰克图都护副使。著有《俄游述感》,1912年印行。
14、示例:托尔斯泰出生贵族,他的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
15、《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16、生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17、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带有贵族气息的文学家,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的贵族气息,面对着民众的疾苦,列夫·托尔斯泰心中是十分厌恶的,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民众应该觉醒,应该自己尽量地走出不幸中。与此同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个十分平凡朴实的人,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文学创作的投入可以说是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列夫·托尔斯泰基本上是白天的时候都是投身于文学创作中的。
18、但对于托尔斯泰的印象,初二学生则是非常陌生的,即使提到小学时可能学过的《七颗钻石》,恐怕学生也很难把童话故事和文学大师联系起来。而且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以时间顺序介绍托尔斯泰一生重大事情的写法不同,本篇课文中茨威格对于托尔斯泰的介绍侧重于肖像描写,但字里行间又是和托尔斯泰的精神历程紧密结合的。如果没有对托尔斯泰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的了解,是很难理解文中一些包含深意的语句的。这恐怕是本篇课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需要学生课前的拓展性预习和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资料链接来辅助教学,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三作家》的兴趣。
19、第1段:须发特点——脸庞多毛
20、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