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100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05-09 07:17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第一篇)

1、大卫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造型规则,又着意于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联系的刻画,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本质特征。

2、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3、后来我又去访问一个人,他在智慧方面的名气更大,结果我得到了同样的印象,也把那个人和其他许多人给惹恼了。

4、困惑了很长时间,我最后终于勉强决定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这个神谕的真意。我去拜访一位有着极高智慧声望的人,因为我感到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成功地否认那个神谕,可以反驳我那神圣的权威了。你说我是最聪明的人,但这里就有一个人比我更聪明。

5、启示: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6、最后我去找那些有本领的工匠。我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技术,也确信可以发现他们充分地拥有深刻的知识。我没有失望。他们懂那些我不懂的事情,在这个范围内,他们比我更聪明。但是,先生们,这些职业家似乎也犯了我在诗人那里观察到的同样的错误。我指的是,依据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声称对其他行当也都具有完善的理解,而无论这些事情有多么重要,我感到他们的这个错误掩盖了他们的确定的智慧。于是我就代那神谕问我自己,我是愿意象我原来那样,既没有他们的智慧也没有他们的愚蠢,还是两方面都象他们一样呢?我自己代那神谕回答说,我最好还是象我原来那个样子。

7、雅克―路易‧大卫其他作品

8、“好极了!世上竟有那么多人使青年学好。好吧,那么这些法庭上的听众是否也使青年学好?”

9、请想一想我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你们。我想解释对我的名声进行攻击是怎样开始的。听到这个神喻,我对自己说,神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把他的意思讲出来呢?我非常明白我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大小都没有。那么,神为什么要说我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呢?神不可能撒谎,否则便与其本性不合。

10、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11、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个雅典人在监狱里面喝下了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会被处死,他有没有可能不死?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从他的死去透视生命。

12、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13、砍了一棵不是最好的树,出来见他的导师,导师问他怎么砍了这棵,

14、一是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打了一次胜仗,但是由于将军们在战斗中没有派人及时打捞死难士兵的尸体,从而激起了民愤,要求一次审判这些将军,统一定罪,但这是违反雅典法律的(根据当时的法律,应该分清每个人的责任,逐一定罪),当时议事会的其他成员都很难顶住民众的压力了,只有苏格拉底——他正巧担任议事会常委会的主席——坚持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15、就雅典人这方面来说,他们也并非一定要苏格拉底死,问题在于雅典的民主自身遇到了危机,而反省的哲学却在兴起,也许,民主在它鼎盛辉煌的时候不会在意这一点,而当它岌岌可危的时候,它就会惶恐不安,甚至产生过度反应,这样一个时机也很重要的。

16、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国!”

17、答:民主有很多形态,主要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参与式民主和代议制民主,大国的民主和小国的民主等等。古代的民主主要是直接民主,比如雅典,我认为它与多数人的暴政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对待民主的态度问题。苏格拉底对民主当然有很多的批评,但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是种最不坏的制度,我们只是要警惕它的弊病,比如多数人暴政的倾向,平庸化的倾向等等。但批评和反省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否定。

18、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确实不在乎死,但不是要有意去死,那苏格拉底为什么不肯逃走呢?斯特劳斯在《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有一句话说,苏格拉底宁愿为了在雅典保护哲学牺牲生命,也不愿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把哲学引进克里特(意指流亡)。

19、然而,恰恰就在这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之间发生了冲突,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种冲突的象征。

20、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第二篇)

1、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

2、好吧,先生们,我必须开始申辩了。我必须试着在我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里,消除多年来在你们心中留下的虚假印象。但愿最后我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先生们,因为这样的结果对你们、对我都有益;但愿我的申辩是成功的,但我想这很难,我相当明白我的任务的性质。不过,还是让神的意愿来决定吧,依据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

3、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4、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5、时至今日,我仍然遵循神的旨意,到处察访我认为有智慧的人,无论他是本城公民还是外地人;每想到有人不聪明,我就试图通过指出他是不聪明的来帮助神的事业。这个事业使我无暇参与政治,也没有时间来管自己的私事。事实上,我对神的事奉使我一贫如洗。

6、在赴死之前,苏格拉底从容不惧,在监狱里和悲痛的门徒和友人镇定自如的讨论灵魂不朽的话题。他还提到地球周围不同空间还有生命居住等,这些更像是一个宗教先知探讨的话题,而不是哲学家的话题。藉由弟子柏拉图的《婓多篇》,他为人类留下了谈论生死最生动的一堂课,也用实践(他自己的死)圆满回答了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7、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他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以至被处死,也就是说,他究竟死于什么?是民主,还是法制,抑或是他自己?这里面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8、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9、最后再讲讲他的幽默、大度和自制能力,以及忍耐力、包括化解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他并非一个心胸狭隘、气量窄小的人,比如,阿里士多芬写了《云》这个剧本来讽刺他,以至于在一次集会上,很多人都指指点点地议论他,可他并不气恼,反而站出来让大家看,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另外我们从《会饮篇》中也看到,他与阿里士多芬的私交还是挺好的。

10、“你真使我感到惊奇,美勒托。你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指我不象人类的一般信仰那样相信太阳和月亮是神吗?

11、克里同答应了,当问到他还有什么事的时候,他不再回答了,而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冰凉了。苏格拉底就这样平静而安详地去了。

12、背对苏格拉底坐在床端的老者垂首闭目,从他身边的手卷,我们知道他是另一个弟子柏拉图。实际上,据柏拉图记载,由于生病,他并未在场。不过,他还是给后世留下了经典著作《对话录》,他记载的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他的活泼与深刻,令后人惊叹向往。其中的《斐多篇》,再现了已七十高龄的苏格拉底是如何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天,也成为大卫及其同时代画家们描摹苏格拉底的重要参考。

13、“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14、在《斐多篇》中,为了教化希腊人,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来成全他的教导。不管我们如何看待生死,强迫智者死去,都是人类的不义和不公。对于今人来说,除了要珍惜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教导,更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让这些神的使者、先知和觉者们因为我们人类的愚蠢而蒙受羞辱和迫害。**

15、古希腊有“四主德”,即节制、勇敢、公正和智慧。首先来说节制,这里所说的节制主要是指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德性,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方面,比如说苏格拉底没有衬衫,也不穿鞋袜,总是一件同样的外衣,其实就是一块大氅一样的布,白天穿着,晚上一摊开既是毯子又是床垫。

16、每天早上做一个简单的早操,分别抬左手右手五十下。

17、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18、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19、当时雅典的检察官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是这一建议立即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声音最高的偏偏就是之前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的雅典公民陪审团成员。因为这些人虽然讨厌苏格拉底,但却并不想杀死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杀他的凶手之一。因此,大家建议采用一条折中的判罚:将苏格拉底驱逐出雅典。

20、“美勒托,公民大会的成员肯定也不会腐蚀青年,对吗?或者说他们全都对青年发挥良好的影响,使他们学好吗?”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第三篇)

1、(5)参见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0—414页。

2、启示: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3、附2:苏格拉底的最后教诲

4、关于我的第一批原告对我的指控,我的申辩就到这里。现在我要针对美勒托这位自命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的爱国者作出申辩,然后再针对其他人。

5、“我亲爱的美勒托,你没想到你正在控告阿那克萨戈拉吧?你如此藐视这些先生,认为他们竟连克拉佐门尼的阿那克萨戈拉的书中充斥着这样的理论都不知道,是吗?青年人在市场上顶多花一个德拉克玛就能买到这些书,│E│如果苏格拉底声称这些思想是他自己的,他们会嘲笑苏格拉底,而不说他们自己愚蠢,这种时候你是否还真地认为那些青年是从我这里得到这些想法的吗?诚实地告诉我,美勒托,这是你对我的看法吗?我不信神吗?”

6、权力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谈不上权力。选择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充分,反之,权力就越微弱。

7、第三个选择就是在被判有罪之后作出某种妥协,但他拒绝这样做,于是激怒了法庭上的很多人,结果使得一些本来认为他无罪的人转而投了死刑票;而即使是被判死刑,他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就是逃跑,当时克里同已经为他安排好了,而且雅典人本来也是心不在焉的——一个老人如果要逃跑就让他逃跑好了。

8、《马拉之死》比利时皇家博物馆藏

9、苏格拉底以死,给他的弟子及世人宣示他对众立之法的尊重及威权不可撼动,以示任何人必须在法律面前平等。不可超越特殊于法的威权。那怕是一时受到冤枉。

10、为什么不逃走?逃走也可以研究哲学啊,甚至像阿那克萨哥拉一样把哲学引进另外一个城邦,为什么不呢?也许是因为他年事已高,也许是他认为如果一走了之会对雅典的哲学产生很大的威胁,也许是因为他认为只有以他的生命才能更有力的保卫哲学。

11、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12、有不少杰出的人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苏格拉底是这类人的代表。

13、和刚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讼词,就好象他们提出了一桩新的指控。他们的讼词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这就是他们的指控。让我们逐一加以考察。

14、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引起我们惶惑,细想起来,倒是因为雅典人尚有节制。整个事情看起来很孤立,偶然性很大,而在另外的民族,例如大革命时的法国,类似事情会演变成对异端和政敌的大规模镇压,民主遂迅速崩溃,这时我们就认为祸首是极权,也就心安理得得多。但在雅典,这次残酷的杀害成了不折不扣的民主制的作为,在严格遵守的民主程序和事前事后民主制运行有条不紊的衬托下,事情愈发显得荒唐。

15、当然,应该说绝大多数雅典人的生活和现代人比较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他们花在衣食住行上的时间是很少的,所以他们也才有闲暇来从事政治、艺术、戏剧等种种活动。

16、事实上,这些指控全是空话;如果你们听到有人说我想要收费授业,那么这同样也不是真话。不过,我倒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我想,如果有人适宜教人,就象林地尼的高尔吉亚、开奥斯的普罗狄科、埃利斯的希庇亚一样,那倒是件好事。他们个个都能去任何城市,劝说那里的青年离开自己的│20│同胞公民去依附他们,这些青年与同胞交际无需付任何费用,而向他们求学不仅要交学费,而且还要感恩不尽。

17、孔子更多用经验和感性的方式面对世界。比如对仁的定义,就有很多种,这是出于他对经验世界的不同认识。而苏格拉底则是理性的,他喜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万物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和感知的东西,而是存在于表面背后的理念。

18、“那么好吧,你把我召到法庭上来,指控我腐蚀青年,使他们的性格变坏,你认为我在这种时候这样做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19、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20、苏格拉底的死告诉我们,即使是多数人的民主,即使是公意的统治,也有必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我们应该根据法律来统治而不是根据意志来统治,我们应该接受的是法律的审判而非意志的审判。躺在人民意志旁边的是静悄悄的法律和传统。正如阿克顿勋爵在反思苏格拉底之死时所言的:“全体人民的统治,即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阶层的统治,有着和纯粹的君主制一样邪恶的本性,因而基于近乎相同的理由,需要自我制约的保障制度,并且应当实行永久的法治,以防止舆论专横的革命。”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第四篇)

1、其中包含几种关系,一个是少数和多数的关系,也就是大众和精英的关系,还有就是少数之间的关系,少数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即“行动的精英”和“思想的精英”,前者主要是宗教领袖和政治领袖,后者可能就是哲学家和艺术家。

2、但我想更直接、更明确的是通过我以前所说的两种人类迄今尚未逾越的奇迹来解释——一个是民主的直接性和彻底性的奇迹,另一个就是哲学,从阿那克萨哥拉把哲学带入雅典到最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这一百多年间,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师和诸多的哲学流派,这样一种短时间里出现的哲学的奇迹到现在也没被有逾越。

3、而苏格拉底比别人又尤其简单,以至于一个智者派的哲学家安提封说,一个奴隶要是像他那样生活也会受不了,甚至会逃跑的。他这样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立,他把自己磨练得十分清心寡欲,使他贫乏的财力就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

4、“审判团的先生们,他肯定不相信神,因为他说太阳是一块石头,月亮是一团土。”

5、问:您刚才说到希腊的民主和哲学是迄今没有逾越的奇迹,有什么根据吗?

6、还有一次,公元前403年,当时雅典战败,成立了一个三十人的委员会,史称“三十僭主”,他们要求苏格拉底和另外四个人去逮捕一个支持民主的富有公民莱翁,其他人都不敢违抗,只有苏格拉底拒不执行,回家去了。

7、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8、——从柏拉图式的爱到苏格拉底之死

9、我说了,我的原告几乎没讲一句真话,或者干脆说,一句真话都没讲,而从我嘴里你们听到的将全部是真话,先生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因为我会象他们那样流利地使用语言和精心修饰词句。不,你们听到的话将是直截了当、脱口而出的,充满着正义的自信,我不想要你们中间有人会对我的话另作他想。先生们,要我这把年纪的人使用一名初出茅庐的演说家那样矫揉造作的语言几乎不可能是适宜的。不过,有件事我确实得求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在申辩中用了我经常在城里的公共场所或别的地方使用的语言,请别感到奇怪,也不要打断我的话,你们有许多人在那些公共场所听过我说话。

10、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11、“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12、但是到了第三篇,即《克里同篇》时,他变得非常坚定,绝不同意逃跑;在最后一步,即《斐多篇》所记述的,他在临死的那一天里,表现得非常宁静坦然。这样,由忧虑到犹疑,到坚定,到坦然,便构成一个四部曲。

13、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14、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15、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16、看守让他四处走动,以使药性慢慢发作。当他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的时候,他对一旁的朋友克里同说:“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庇俄斯(医疗之神)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

17、以莫需有的罪名定的罪,应不应该服从,也即“恶法亦法”吗?多数人做出的决定,看似是民主的体现,但其具有的无限权威和对少数施加的强迫,却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那么这种多数人的民主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自我制约程序?苏格拉底认为,政治不是所有人民可以参与和理解的,应该由知之者统治,不知者只需听命。那么,人人都可以参与政治、法律吗?这种广泛参与就可以保障公平吗?是有效率的参与吗?死刑这种剥夺生命的极刑,是不是应该更加慎重?例如,除非陪审团一致通过,否则不可以定夺死刑?感谢悟空先生!

18、死可以是对活的总结和升华,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19、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20、了,但他的兄弟在这法庭上,他可以为我的话作证。

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第五篇)

1、一提到苏格拉底的死,就有说不出的遗憾,真希望没这回事,希望杀他的是个独裁者而不是民主制。但是历史板上钉钉,他就是被“人民”杀死的。于是又千方百计的寻找其中缘故,总要寻出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才甘心,实际上那心思是替民主制开脱,极不愿它担了这种罪名,怕污了它的清白。不过又谈何容易,因为无论如何解不开这个结:民主制的基础,正是言论自由,一个能够毁掉自己基础的制度,是合理的吗?

2、先生们,我得到这种名声无非就是因为有某种智慧。我指的是哪一种智慧?我想是人的智慧。在这种有限的意义上,我好象真是聪明的。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天才人物拥有的智慧可能不止是人的智慧。我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解释。我肯定没有这种智慧的知识,任何人说我有这种知识都是在撒谎,是故意诽谤。现在,先生们,如果我好象是在口出狂言,请别打断我,因为我将要告诉你们的这些话并非我自己的看法。我将向你们提起一个无可怀疑的权威。这个权威就是德尔斐的神,他将为我的智慧作证。

3、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4、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5、《会饮》,安瑟尔姆·费尔巴哈

6、“先生们,我请你们与我一道来考察我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来的。美勒托,请你务必回答我的问题。而其他所有人,请记住我一开始就提出的请求,如果我按我的习惯方式进行讨论,请不要打断我。

7、(12)参见(古希腊)柏拉图著:《游叙弗伦》(2A—15E),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36页。

8、他瞧不起财富、权力,他一生都在讥嘲世界。他的学问是很谦卑的,可内心却是骄傲的。另外他为了验证那条神喻不断找人谈话,其间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主要是那些当时公认的有权力有智慧的人。

9、这些原因导致美勒托、阿尼图斯和吕孔对我的攻击。美勒托代表诗人,阿图斯代表职业家和政治家,吕孔代表演说家,为他们鸣冤叫屈。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如果我能在我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

10、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我会试着向你们解释是什么原因使我蒙上如此恶名。所以请你们注意听。你们中有些人也许会想我不是认真的,但我向你们保证,我要把全部事实真相告诉你们。

11、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12、最后他说:“这些东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13、如果不是三十僭主制很快垮台,他很可能在那时就丧命了。可见,无论是民主统治还是僭主统治,只要是出现了不公正的事情,他都认为应该去抵制。

14、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15、他也不怎么喝酒,但如果让他喝,怎么也不会醉。至于住,也是很简陋的,亚西比德是个富裕的美少年,有一次,他想送给苏格拉底一大块地来盖房子,但苏格拉底不肯接受,他说,假如我需要一双鞋子,你却提供给我一张兽皮,这不是很可笑吗?

16、最后,他的朋友试图提供机会让他越狱逃跑,但是苏格拉底坚决不从。正如他拒绝在陪审团面前提及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打动他们一样。苏格拉底坚信逃跑就是违抗和损害雅典和雅典的法制,那将是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法律对他的审判和死刑并无责任;有责任的是那些误入歧途的原告们,是阿尼图斯和美勒托,是他们犯了错误。因此,他服从法庭对他的判决,以此证明他对法制的尊重。

17、于是,只能乞灵于人自己了,乞灵于人们自愿地不做出这样的裁决,乞灵于人们的宽容与良知。换句话说,民主制度本身不是自足的,它有一个缺口,因此它是一个历史性,它只能被特定的人群拥有,如虽然杀死了苏格拉底,却仍不失宽宏大量的雅典的人们。(老猫网友把贝壳放逐法看成对个人权利的不尊重,有点委屈雅典人了。这座城邦用此法解决政争,长久地避免了内部的流血冲突,许多别的民族即便现在也做不到这一点。)

18、苏格拉底之死不可置疑地证实了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的不义和无效

19、苏格拉底申辩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20、那么,是不是苏格拉底自己想死?比如色诺芬就推测他是不是因为晚年的病痛而想一死了之,当然这比较肤浅一点,尼采则说:“苏格拉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想要死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