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100句文案)

admin 心情说说 2023-06-25 13:44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1段)

1、《一本书读懂50部哲学经典》是日本哲学学者平原卓的哲学普及作品,以帮助读者从系统吸收哲学知识,重新思考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出发点,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到现代中筛选出50部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包括《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致死的疾病》《悲剧的诞生》《人的境况》《忧郁的热带》《词与物》等。作者逐一对各著作的历史背景与专业术语做了简洁明了地提要、概括,细细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并附上作者对此的解说。此外还配有相应图表进行阐释说明。

2、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3、认识你自己并非你的肉体,而是你的灵魂,它是一切善、美、正义与虔诚等美好德行的栖息之所,唯有不断去追寻这些美好的德行,发觉自己的道德本性,这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哲学的应有之义。(英文“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词汇演化而来,本意为“爱智慧”,故哲学又称为“爱智之学”。)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tvkyFhlP2GRlPzbDkADrA密码:fg1c书名: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

5、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6、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最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7、而作恶就是对我们灵魂的伤害,就是对真正的自我的伤害。

8、一百个金币是不少的,当时一个被俘虏的士兵的赎身钱才两个金币,所以一百金币,苏格拉底是拿不出来的,但是苏格拉底当场就对所有法官说:「我很穷,我只能拿出一个金币,如果你们要罚我,那我就拿出一个金币吧。」等于说他说了一个最小值。

9、我们回到这场审判,在两人都做了第一轮陈述以后,法官们开始投票。

10、苏格拉底认为,神这么说其实是想要告诉人们,人的所谓「智慧」和神相比不值一提,而所谓「最智慧的人」,也不过是唯一一个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

11、目睹审判全程的柏拉图从头至尾地记录了苏格拉底的申辩。

12、我们先来看个故事。你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就是苏格拉底,看看你要是他,会作什么选择。

13、从中获得利益的人说它公平,而被剥夺利益的人则会觉得不公正,因此正如刘星老师所说:价值判断这东西,有时就是见仁见智。这也导致了某些西方人对待自己认为不好的法律的慎重,以维护理性和秩序。

14、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5、游叙弗伦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下:“我要控告他谋杀。我家有个仆人,这个仆人喝醉酒之后把家里的另一个家奴杀死了。我父亲当时很生气,就把这个杀人的仆人手脚捆起来扔到了沟里。然后,我父亲派人去请教神巫该如何处置这个杀人凶手,回来之后却发现这个人已经在沟里冻死了。在我看来,我父亲就是杀人凶手。你知道吗?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控告自己的父亲是亵渎神灵,真是愚昧地不可理喻!”

16、事实上,控告者并非要置他于死地,但苏格拉底在最后的申辩中,明知妥协便可有生的机会,而他分明是在“求死”——他选择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为自己申辩,为光荣的雅典申辩,也为哲学申辩。在他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审判中,依然试图唤醒他的同胞们:

17、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18、申辩之谜:苏格拉底为何甘愿赴死?

19、正如希腊哲学学者策勒尔说:“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事业的最伟大的凯歌,是他一生无尚的成功,是哲学和这位哲学家的礼赞。”

20、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2段)

1、他说:「对我来讲不可能保持沉默,因为那就意味着违背神,因为我认为,每天谈论德性,谈论你们听我讨论的事情,听我检审自己和别人,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之后苏格拉底就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3、在我看来,苏格拉底的眼里,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做不义的事,以不智慧为智慧。他宁愿死,也不愿不义或不虔诚,最终选择相信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保持哲人灵魂的纯洁,以自己的所思和所行为自己申辩,为哲学申辩,从容而平淡地赴死,只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4、因此,面临生死抉择之际,有人劝他通过亲友向陪审团求情获得生机,他对此嗤之以鼻,他明确表示若陪审团的“怜悯”而将其出罪,这将是“邦国之耻”,并以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为喻,表明心志:“凡职位所在,无论出于自愿选择,或由于在上者委派,我想我都必须坚守岗位,不辞行险,不顾一切,不计性命安危,宁死勿辱。”

5、你可能听说过很多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不过,你知道吗?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片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也没有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就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作家色诺芬。(这是不是很像中国的孔子形象,但你往下读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是从那么多篇里面选最精华的一篇,那就非此篇莫属了。

6、为什么是“助产”?苏格拉底如是说:“因为唯有神是智慧的,人只能是说爱智慧。”作为凡人,能去追寻智慧已经是很好了,说明灵魂之中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苏格拉底孜孜以求的就是唤醒人们内在的这种力量,让人们去探寻和发现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这便是“精神助产术”。

7、苏格拉底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公民起诉,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护演讲,当时至少有500多个雅典人在场见证,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柏拉图这里的文字很可能不会与苏格拉底实际说的话有太大出入。

8、前苏格拉底时期,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成熟的“逻各斯”冲出史诗和神话的外壳,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思想,古希腊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一幅理性的哲学新图画。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对自然本体论表现出特殊的偏好,他们感兴趣的是自然事物的抽象原则与规律,文学活动还没有被他们纳入专门的兴趣范围,在他们的著述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当时文学活动的评价;他们偶尔评价文学现象时,使用的也往往是非文学的标准。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想从整体特征来看是形式主义的。

9、但“自知无知”只能算是“爱智慧”的起点,这还称不上为智慧,更重要的是“无知之知”。如何理解“无知之知”?“无知之知”,其重点是落在“知”上,即因无知而去不断追求真理与智慧,从而在追逐美、善、正义与智慧等一切美德的向上之路上实现巨大的飞跃。

10、(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11、苏格拉底最后试图安慰这些朋友,他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当然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要么就是还有来世——那么我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大人物谈话,检审他们的人生,考察他们是不是比现在的人更加智慧,也就是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可以继续自己的哲学生活。」

12、作者:柏拉图(古希腊)

13、如果投票结果是无罪,那么就没有第二轮了。被告就被当庭开释;

14、凯瑞丰问阿波罗神的祭司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呢?」

15、即便最后的审判中,他也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16、他不断地去挑战被公认为最有智慧的人。

17、他要最后一次告诫雅典的公民们,如果不保持警醒,我们随时都可能作恶,恶行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稍不留意,就会滑落其中。

18、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19、“雅典人,我虽然非常敬重和热爱你们,但我宁可服从那位大神,而不是你们,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只要我能够,就绝不会停止热爱智慧,也就是劝勉你们,用我习惯的说话方式向我时不时碰到的你们当中的任何人指出:‘最优秀的同胞们,你们作为雅典人,也就是在智慧和精神力量方面最伟大也最著名的城邦的人,居然只去关心如何才能赚取尽可能多的钱财、名望和荣誉,却既不关心也不思考明智、真理以及如何让灵魂尽可能变得最好,难道你们就不感到羞愧吗?’

20、从这个意义而言,这场申辩绝不止于苏格拉底的一次自我辩白,更是他向雅典公民所传递的思想的一个窗口。他向雅典公民们传达的是:自知无知是真知之始。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3段)

1、他说:“我尝试着劝你们中的每个人,不要先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

2、在希腊雅典的街头,经常能看见一位常年穿着一件长袍,即使在冬天都光着脚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男人,男人长着一副狮子鼻,嘴唇肥厚,个子矮小,形象有点丑陋。有些人认为他说的话颠三倒整天疯疯癫癫,他甚至被一些达官显贵所唾弃。他就是苏格拉底。

3、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

4、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大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苏格拉底的“申辩”——“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什么,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看来我在这一小点上要比他智慧,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5、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6、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这是一种跟自己死磕的大无畏精神。

7、于是,在频繁的政权交替之下的雅典公民如惊弓之鸟,已然容不下对权威与民主的丝毫质疑。

8、所以,既然我信神灵——诚如你所说,又假如那些神灵就是某种神明,那么,这完全就是我说你在“出谜语拿我们寻开心”所表达的意思:你说我不信神,又说我信神,因为我毕竟信神灵。再说,如果神灵乃是神明的子嗣,也就是要么与宁芬仙子、要么与其他某些女人所诞的某种众子——据说神灵的确就是她们生的,那么,有哪一个人会信神明的子嗣,而不信神明?因为这与如下说法一样奇怪,好比有人相信马和驴的孩子,即骡子的存在,却不相信马或驴的存在!

9、苏格拉底运用“辩证法”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被“智者”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送进了监狱。尽管那些无知的民众是受到“智者”们的洗脑,尽管苏格拉底有机会可以逃走,尽管苏格拉底认为这法律是不公正的,但他最后仍然没有选择逃走,最终在狱中饮毒自杀。

10、整个过程里面,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谦逊的态度,他的本意也不是为了一定要证明神错了,而且,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恰恰是,神是对的。

11、这段故事听完,你就有所感悟了。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12、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让他停止哲学讨论,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那无异于把人变成行尸走肉,无异于把活人变成死人。

13、苏格拉底毕竟只是一个过渡人物,他虽然扭转了古希腊文学研究的方向,但对一般文艺问题缺乏思考,对具体文艺问题的研究更嫌单薄,这与古希腊人丰富的文艺实践是不相称的。他未竟的事业是由柏拉图接续,并由亚里斯多德最后完成的。

14、游叙弗伦试图解决「虔诚是什么?」的第一次尝试是给出一些例子,比如:这个是虔诚,那个也是虔诚。

15、然后苏格拉底说了出了最经典的那句话:「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16、这边苏格拉底变成牛虻扎在雅典骏马背上叮咬,那边鲁迅戳着笔杆子对着国人激情呐喊,好不相映成趣,思维最大的敌人便是结论,所以思辨是一种至高境界。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谓自知之明,而从无知之明到透过无知追求智慧谓质的飞跃。人类要知道自身固有的缺陷,即永不能得真理,但是仍要利用自身认识能力,和缺陷和局限做抗争,追求美好的政治生活。

17、分析:苏格拉底审判案中的疑团

18、色诺芬是历史学家,对苏格拉底的记叙没有柏拉图那么强的文学性,更为真实和客观,著有《回忆苏格拉底》

19、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成了哲学史家们争论的战场。

20、他分别对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认为他无罪的人说了几句话。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4段)

1、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

2、而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标准的正人君子,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不管不顾,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更接地气,喜欢给周围的人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建议。

3、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引起了文艺创作原则与批评标准的根本变化。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大体保持在文艺伦理学的范围内。

4、苏格拉底继续考察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是因为一件事情虔诚,所以神喜欢呢;还是因为神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是虔诚的呢?」

5、于是哲学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6、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7、比如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间万物是如何生成变化的?风雨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8、于是苏格拉底就跟游叙弗伦说:「哎呀,太好了,你简直是我的大救星啊,我正好被人起诉『不敬神』,如果你能告诉我应该如何信神、什么才是『虔诚』就再好不过了。」

9、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10、但也许有人会说:“什么!你难道不感到羞愧?苏格拉底,你所追求的这种事业如今毕竟让你身处死亡的危险中呀!”

11、“我发现人世间名声叫得最响的人恰恰是最无知的人,其实有些看上去比他们差的人其实比他们好一些,也更理智。我苦苦挣扎最后结果只是发现神意是无可置疑的!”苏格拉底的内心很是悲催。

12、“而如果你们中有人要争辩,说自己的确关心那些东西,那么,我不会放过他,也不会离开他,而是立马质问他、省察他、盘诘他。如果我认为是劝诫“私下”碰到的人,而不是公开教育。他并没有美德,反倒冒称自己有,那我就会责备他,说他把价值最大的东西当作最不重要的,却把微不足道的东西视若珍宝。我碰到任何人都会这样做,无论是青年还是老者,无论是异乡人还是本城同胞,当然尤其要针对本邦人,因为你们在族类上与我最亲近。

13、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也不会让对话者轻易放弃,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游叙弗伦又说出了一个定义,他这次把虔诚说成「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关照神。」

14、翻开厚重的书卷,世界精彩纷呈。景仰前贤,让梦想拥有坚定的力量。这里是景贤读书会,我是梁水娘,今天我为您分享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15、「而我的年事已高,却是这辈子第一次上法庭,没有任何经验,我也不会用经过仔细打磨的话语和低三下四的恳求来试图说服法官,我就要用我自己惯常的方式说话,但是我保证,你们听到的全是真话。」

16、来源:嘉兴交通经济广播综合网络

17、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篇》 《斐多篇》

18、苏格拉底的案子因为是「公诉」,所以由501个雅典公民组成了这次法庭。雅典法庭审理的基本程序有两个过程,第一轮,认定被告是否有罪。

19、III《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飨宴篇》《斐德罗篇》

20、毕达哥拉斯尝试用“数的和谐”解释万物美的根源,赫拉克利特则把艺术的产生归因于“对立的和谐”。毕达哥拉斯把和谐视为事物数量关系的形式化表现,“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着“某种比例。由于这种比例,它们达到了完美的和谐”这种哲学形式的研究模式,给文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形式主义提供了最初的参照蓝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前苏格拉底时期诗学匮乏的原因:美在和谐与形式,既然研究事物本身的形式关系就能获得美,那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研究事物以外的东西如文学呢?

苏格拉底的申辩(第5段)

1、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带有哲理的话。

2、怎么来用“反问法”呢?这里有三个步骤:

3、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最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4、至此,苏格拉底针对原告的指控为自己做的辩护也就结束了。

5、申辩之始:苏格拉底为何被指控?

6、“如果我说这样的话居然就败坏了青年,那就算它有害好了;但如果有人说我讲的不是这些话,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对此,”我倒是想说,“雅典人,无论你们是否听信安虞托斯,也无论你们是否放过我,我都绝不会以另外的方式行事,哪怕再死很多次!”

7、在这里,他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证,来说明人为什么不该惧怕死亡,这个论证是这样的:「因为活着的人还没有经历到死亡,而已经死了的人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样的,所以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

8、一个神经质,一个质神经。

9、因此我们只能从他同时代人和弟子的不同记载中去探寻苏格拉底其人,而这些人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又大相径庭,比如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一个整天和跳蚤为伍,教导弟子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颠覆传统、颠倒是非的家伙;

10、苏格拉底最终败诉,饮鸩而亡。然而,他对“我们真正应该求索的是善与美”的坚定信仰被其弟子柏拉图继承,成为《斐德罗篇》《理想国》等柏拉图对话录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1、我以宙斯之名起誓,你当然不相信,无论如何你都不信!

12、(注:以下为苏格拉底与美勒托斯的对话,黑字为苏格拉底语,棕色字为美勒托斯语。)

13、是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关于虔诚问题的讨论。

14、苏格拉底与承其衣钵的柏拉图是哲学史上最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哲学家。

15、奇案: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16、“神谕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借由苏格拉底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慧实在不算什么。”

17、苏格拉底被自己的同胞告上法庭,两项罪名,分别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18、苏格拉底有个好朋友,他在世的时候有次去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祭神,完毕后他顺嘴问了女祭司,除了神之外,谁会是这个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女祭司告诉他,这个世界上,除了神,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

19、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

20、你看吧,苏格拉底已经知道有人起诉他了,但他对此毫不在意,更关心的反而是找个话题跟人辩论。他心宽得真让人佩服。游叙弗伦告诉苏格拉底:“我来这儿是要告我的父亲。”苏格拉底说:“哦,发生什么事情了?”

分享: